书架昨天到齐了,四个包裹,每个上百斤。吴茜(我的学徒)死磨硬泡,终于让两位快递小哥以160元的价钱帮我们把书架台上了三楼。打开包裹,好大一堆,我心想,如果靠我们师徒三人,要装到什么时候?二话不说,拍了张照发到朋友圈求助,很快,有四位仗义的朋友报名了,我们约好时间,第二天早上十点准时开干!
安装过程比我想象的要顺利和快速,我们很快掌握了流程和诀窍,并进行了分工:两个人在前面安装板子,一个人在后面拧螺丝做支援。分工之后速度明显提高了许多,我们装完一大两小两个书架,只用了不到两个半小时。要知道这可是一面宽4米,高1.8-2.4米的书架墙呀,看着满满的一面木墙,心里的成就感实在是无与伦比。
感谢今天来帮忙的四位朋友:文海、桑老师、松松和小源,如果没有你们,我们的图书馆绝对不会这么快就建立起来。
记得在两周前的一次未来探索中,我的学徒吴茜引导我们想象自己未来十年后生活和工作的模样。在想象工作时,我的一个强烈直觉是希望在一个图书馆式的环境里工作:一个圆形的大厅,一面弧形的、高至天花板的图书墙。对我而言,工作既是创造,也是学习,因此,无限丰富的图书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回想起在设计我们的工作空间时,我毫不犹疑地要求要有一面图书墙,看来是有原因的。
还记得上周我们在讨论十年产品愿景的时候,我的一个设想是:希望在十年后,每一个城市都有许多个学习中心。在这些中心里,有可以让学习者协作共创的空间,有休闲聚会的空间,有深度会谈的空间,当然,也要有一个存放着足够多好书的图书馆。当一名学习者来到这里,他可以在公共空间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可以和朋友喝咖啡聊天,也可以参与工作坊或观影活动,自然,也可以安静地阅读。
刚好,我们的工作室是两室一厅一阳台的空间,正好作为一个学习中心的雏形:客厅作为办公区用于协作共创,阳台作为咖啡吧用于休闲,两个房间,一个做图书室,另一个做静修室兼放映室。
我觉得私人图书馆是一个美好的存在。它既是一个团队或个人的学习空间,也是一个半公共的交流场所,那些志趣相投的人们来到这里,以好书为媒介,进而碰撞思想,最后成为长久的智性上的朋友。从书的海洋到人的网络,美好的事物,总是相伴相生。
我们的图书馆才刚刚起步,书架还很空,我们希望慢慢地用好书把它填满。如果你有好的图书(通常来说,豆瓣评分8.0以上的图书比较靠谱),欢迎惠赠给我们。当然,如果你能带上图书亲临拜访,那就更加欢迎了。
请通过微信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