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鱼羊史记
「鱼羊」意为「鲜」,鱼羊秘史,访远古之鲜,揭万世之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鱼羊史记

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城,大臣杨荣拦在皇宫前逼问:“殿下是先拜谒太祖陵寝,还是直接进宫继位?您真的想好了吗?”

鱼羊史记  · 公众号  · 历史  · 2025-03-29 08: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你好呀,我是掌史嬷嬷。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南京城闷热得像个蒸笼。


燕王朱棣的金戈铁马踏破金川门时,汗水正顺着他的铁甲往下淌。


忽然,一个青衫文官从硝烟中走出,不卑不亢地拦在了马前。


"殿下是要先去孝陵祭拜太祖,还是直奔皇宫?"


这个声音不紧不慢,却让朱棣猛地勒住了缰绳。


战马嘶鸣声中,朱棣眯起眼睛打量这个胆大包天的书生,翰林院编修杨荣,一个他从未放在心上的小官。


孝陵的神道上,朱棣的脚步越来越快。


他忽然意识到,这个看似简单的选择背后,藏着多么精妙的算计。


若直接入宫,便是谋逆;先祭孝陵,才是名正言顺的继位。


想到这里,他回头深深望了一眼那个跟在仪仗队末尾的瘦削身影。


三日后的大朝会上,新登基的永乐帝特意将杨荣唤至御前。


年轻的皇帝把玩着手中的玉圭,突然问道:"杨爱卿可知,那日若朕执意入宫,你会如何?"


"臣会第三次叩问。"


杨荣的声音平静得如同在讨论今日的天气,"直到禁军将臣拖走为止。"


朱棣大笑,笑声在金銮殿上回荡。


他突然将玉圭重重拍在案上:"好!从今日起,你就叫杨荣!"


这是皇帝赐名的殊荣,更是一个信号:这个胆识过人的书生,即将登上大明权力的核心舞台。


永乐八年的漠北草原,寒风如刀。


深夜的御帐里,朱棣盯着沙盘眉头紧锁。


连日追击让大军粮草告急,更糟的是,探马刚刚来报,鞑靼主力已不见踪影。


"陛下,该用膳了。"


杨荣捧着食盒进来,里面是最后半碗冷粥。


朱棣烦躁地挥手:"将士们都饿着肚子,朕如何能..."


"正因如此,陛下更该用膳。"


杨荣突然跪下,"然后请将御粮分赏三军。"


月光下,君臣二人的影子在帐壁上拉得很长。


半晌,朱棣突然拍案:"好!就依杨卿所言!"


当夜,皇帝的粮食被分到各营,军心为之一振。


三日后,明军在斡难河畔大破鞑靼。


这样的默契在往后岁月里不断上演。


当浙江山民造反时,是杨荣力排众议坚持招抚;当群臣反对迁都时,又是他提出"天子守国门"的方略。


每次朱棣出征,玉玺必定交由杨荣保管;每道军令,都需经他之手才能发出。


"杨荣就像朕的影子。"


朱棣曾对太子说,"有时朕还没想到的事,他已经在做了。"


永乐二十二年的榆木川,大雪纷飞。


病重的朱棣躺在龙辇里,握着杨荣的手含糊不清地交代后事。


杨荣俯身倾听,突然感觉手背一凉,叱咤一生的永乐大帝,竟落下一滴泪来。


"陛下放心。"


杨荣轻声说,"臣知道该怎么做。"


回京的路上,杨荣每日照常递送奏折,命御厨按时送膳,甚至还在銮驾前摆放朱棣最爱的棋盘。


直到灵柩入京,满朝文武才惊觉皇帝早已去世多日。


正是这番安排,为太子朱高炽顺利继位赢得了宝贵时间。


宣德十年的一个春夜,已是四朝元老的杨荣在文渊阁值夜。


烛光下,他摩挲着朱棣赐予的象牙腰牌,忽然对年轻的内阁学士们讲起那个改变他命运的午后。


"为官之道,不在阿谀奉承,而在审时度势。"


老人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当年我拦马进谏,不是不怕死,而是算准了燕王更需要一个正当的继位理由。"


窗外,紫禁城的琉璃瓦上月光如水。


这个历经四朝的老人不会想到,他开创的内阁制度,将成为大明王朝延续近三百年的中枢神经。


· 完 ·


/ 推荐阅读 /


皇帝偷情,皇后送人头


朱瞻基一句话,暴露弑父真相


本期封面图:


发现更多精彩故事

请点击下方卡片 【关注掌史嬷嬷】


点亮 ,让历史不再是个秘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