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
热烈奔放 热爱自由 敢爱敢恨
像一朵扎手的玫瑰 ,让人又爱又恨
她是
卡门
,迄今为止在舞台上
最为活跃的女性角色之一
然而歌剧《卡门》在首演时却
惨遭失败
歌剧《卡门》(Carmen)是法国音乐家
比才
,取材自梅里美的同名小说创作的作品。该剧的女主角卡门是个美丽倔强的吉普赛女郎,她使士兵唐·豪塞堕入情网,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最后
死在了唐·豪塞嫉妒的匕首下
。
1875年3月,歌剧《卡门》在巴黎喜歌剧院上演。首演后一边倒的恶评,让比才备受打击,
首演3个月后便抑郁而终
,年仅37岁。
▲比才
然而在比才去世的不到50年内,这部歌剧在法国成功上演
超过千场
。直到今天,《卡门》已经成为全世界
上演最多
、
最受欢迎
的歌剧作品之一。
从一部被批评为“淫秽的作品”
到如今最受欢迎的歌剧之一
《卡门》的
逆袭
的恰恰证明了
其艺术与思想之
超前
颠覆性的女性角色卡门
不同于以往歌剧女主角白莲花般的存在,像卡门这样既
出身低微
又
气性极大
还
不对一个男人死心塌地
的艳丽女子当上女一号,在当时简直是一场地震般的颠覆。
▼
与烟厂女工因语言冲突,二话不说就干仗的卡门
▼
因斗殴被捕色诱士兵唐·豪塞放了自己的卡门
▼
副业走私的卡门
卡门所彰显的所有个性,都是对男权主导的社会心理极大的威胁和挑战。试想一个在把女人当做丈夫附属品的年代,高唱着“爱情是一只自由鸟儿,谁也别想驯服它”的吉普赛女郎,她是多么的勇敢和自由。而这,也是我们爱她的原因。
用音乐塑造的万种风情
与原作小说不同,歌剧没有文字叙述的中介,卡门所有风情万种的魅力需要音乐和演员来塑造。为了达到这种艺术效果,比才在旋律创作时大量运用了西班牙和吉普赛音乐的元素,用迷人的音乐刻画迷人的女郎。
【吉普赛舞曲】
吉普赛风格的音乐在这部歌剧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第二幕第一首就是一首吉普赛风格的舞曲。竖琴和弦乐拨奏出酷似吉他拨弦的声音,在舞曲的伴奏下,酒馆里的客人们跳起民间舞蹈。紧接着,卡门的歌声加入其中,另两位女伴也随声附和。同样的旋律被反复演唱3遍,情绪越发激昂。
▼
【斗牛士之歌】
《斗牛士之歌》是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为感谢支持他的民众而演唱的咏叹调,该曲具有明显的西班牙斗牛舞音乐的特色特色,节奏坚定有力,声音威武雄壮,表现了斗牛士英勇高大以及自傲的形象。
▼
【卡门第四幕间奏曲】
此曲明显具有西班牙弗朗明哥音乐的特点。在开头处先是模仿一串吉他扫弦,紧接着西班牙民族乐器响板打出舞蹈节奏,由竖琴和弦乐拨弦仿奏吉他拨弦的伴奏音型,再由双簧管奏出西班牙-阿拉伯风格的旋律,其调式也采用了西班牙音乐中常见的弗里吉亚调式。
▼
卡门死于自由而非移情别恋
《卡门》中有一个悲剧色彩的
“命运”主题
,而卡门在用纸牌占卜时得到的也是“
死亡”
的答案,这一切在她与唐·何塞相遇时就已经注定。
▼卡门序曲中约从2分08秒开始的“命运”主题
唐·何塞为卡门改变和放弃了许多,他希望卡门也能为他改变,他想完全拥有卡门。但天性自由的卡门自然拒绝这种改变,一朵野玫瑰是没有办法变成温室里的花朵的,
要么折断要么枯萎
。
卡门追求的自由注定为道德所不容,注定会遭到世俗的剿杀,而唐·何塞不过是世俗的一份子而已。最终卡门死在了宿命的刀下,她是
死于追求自由
,而这自由不仅仅只是爱情。
崇尚独立自由,不受任何人约束的卡门
更像是一个
现代女性
,
那么当她的故事
搬到
1958年
的
古巴
又会有怎样的惊喜?
西班牙语音乐剧《卡门•古巴》
就做了这样大胆而新鲜的尝试,之所以具备这样的勇气与自信,是因为该剧集结了世界知名的音乐剧大师们,包括曾任音乐剧
《国王与我》
的著名导演
克里斯托弗·伦肖
(毕业于牛津),以及音乐剧
《汉密尔顿》
、电影
《马
戏之王》
的编曲
阿列克斯·拉卡莫
等。
通过这支顶尖主创团队的改编,《卡门·古巴》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了
1958年古巴革命前夜
。通过五彩缤纷的画面和目不暇接的场景,从古巴东南部小岛上雪茄工厂到哈瓦那酒吧夜店街,观众们将跟随剧情发展全然体验这一加勒比岛国的风情。与此同时,台上
十四人的现场拉丁乐队
也将在在音乐上为这版《卡门》赋予独特的
古巴风味
。
卡门从150年前的传说走向生活
《卡门》的故事是一个超越了时空限制的故事,把它搬到更为现代的时代不仅不会突兀,而且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生活与情感。
为了适应现代设定,角色们的职业发生了一些变化,斗牛士埃斯卡米奥变成了
拳击手艾尔•尼诺
,唐·何塞变成了古巴独裁者富尔亨西奥•巴蒂斯塔的军队中的士兵,卡门则是古巴一雪茄厂的女工。
▼卡门与拳击手艾尔•尼诺
在音乐剧《卡门•古巴》中,卡门由古巴炙手可热的歌手
卢娜•曼萨纳雷斯
扮演,她以其充满色彩、热情、深沉的嗓音,以及强有力的拉丁爵士和灵魂音色,赋予了卡门惊人的美感:卡门是感性的、令人着迷的,并且始终坚强、自信。
▼卢娜•曼萨纳雷斯
歌剧旋律与古巴音乐打造新的异域风情
《卡门·古巴》的编曲阿列克斯•拉卡莫凭借音乐剧《汉密尔顿》、《致埃文•汉森》、《身在高地》获得过
三座托尼奖
以及
两座格莱美奖
,并曾凭借《芝麻街》提名
艾美奖
。他为歌舞片《马戏之王》制作的歌曲
《这就是我》
也获得了
奥斯卡奖
的提名。
▼
阿列克斯•拉卡莫编曲的《马戏之王》插曲《这就是我》
阿列克斯•拉卡莫自身拥有古巴血统,他将比才的歌剧旋律与古巴音乐元素完美融合,打造引人入胜的异域风情。
“新的作品依然还是比才的歌剧,但
更符合音乐剧的语汇
,也更迎合百老汇观众的期望。比才的音乐非常著名,对于将其与古巴的音乐节奏结合、使其重现青春活力、更容易被当代观众接受,我十分感兴趣。从项目一开始,我就试图确保新的改编
一定要与比才的创作保持一致
。”
有趣的是歌剧《卡门》中那首著名的
《哈巴涅拉》
,其实最初是19世纪上半叶
在古巴兴起的一种舞曲
,后来传入了西班牙。这次音乐剧化的《卡门•古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
一次“回家”
。
▼歌剧《卡门》中的《哈巴涅拉》
阿列克斯•拉卡莫在《哈巴涅拉》的旋律中加入了完全符合其精髓的恰恰舞的节奏,而另一首曲目《妈妈,我知道》也以同样的风格演绎。这首曲目在歌剧中是一首华尔兹,现在被改编为了4/4拍。
“《卡门•古巴》中几乎所有曲目都呈现了不同的风格——曼波、恰恰、丹颂、萨尔萨等等。我们用多种素材创造了一个多样的艺术作品:
基于并尊重比才的原作,并根据我们的需求将其现代化
。”
通过古巴剧作家
诺格·埃斯皮诺萨·门多萨
和英国音乐大师
斯蒂芬·克拉克
的创作,首都哈瓦那变成了嫉妒和叛乱的现场,加勒比风情则催化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古巴革命这一历史背景也为这个故事赋予了全新的历史视角,
战场上的厮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