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宋华
页数:437
出版时间:2016年9月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产业与金融结合的跨界风口
有机会弯道超车的创新领域
阿里、京东等案例深度解析
金融部门决策者
商贸、银行、互联网企业等产业参与者及研究者
【经济日报】宋华教授的《供应链金融》是近五年中国物流供应链领域最重要的理论创新之一。
【万联网】宋华教授的《供应链金融》出版,是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大事件,本书不可不读。
近两年来,供应链金融引起理论界和实业界的高度关注,成为全社会探讨的热点话题。本书作者敏锐地发现: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具有其深刻的产业基础,并对生产与运营领域、贸易与流通领域、物流领域、商业银行、电子商务等领域目前的供应链金融发展状况做了广泛深入的调研。
本书在讲述供应链金融时,结合多个实例,紧密结合目前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真实情况,大量运用图表等形式,无论是对金融部门的决策者,还是商贸、银行、互联网企业等产业链条上的参与者,以及相关研究者来说,都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
宋华教授多年来深入研究供应链管理,著作甚丰,对供应链金融尤有心得,深信此书能为此开创性题目提供重要的参考。
——冯氏集团主席,中国人民大学荣誉教授 冯国经
宋华教授基于广泛的实践调研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全面分析了供应链金融的实质、产业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基本规律以及运营中存在的风险,对如何推动供应链金融健康发展,真正为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他的这本《供应链金融》是一本融专业性和可读性、思想性与实践意义为一体的好书。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著名经济学家 余永定
如何用金融推动产业供应链的发展,真正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又能通过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实现金融的价值倍增,而不是一味追求虚幻式的金融创新?宋华教授运用扎实的理论基础、敏锐的实践洞察、活跃的思想思维,为我们全面分析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本质和规律。他所著的这本《供应链金融》值得推荐。
——中国著名供应链物流和流通经济学家,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 丁俊发
宋华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商务部市场调控专家库专家、中国物流金融智库专家,被誉为“中国物流金融杰出贡献人物”。主要研究领域为供应链物流管理和战略管理,多次承担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近年来已完成4部专著、3部译著,在国际、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了40多篇论文,专著和译著有:《服务供应链》、《供应链金融》、《在平的世界中竞争》等。
第1章 新经济环境下的供应链金融及其特征
供应链金融产生的背景
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及其特点
供应链金融的功能与管理要点
供应链金融生态的参与者
本书的结构与内容安排
第2章 供应链管理再解读
——基于商业模式的视角
现代供应链管理基本含义
商业模式与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定位分析:把握客户的价值诉求而非仅仅需求
供应链效益分析:构建、管理和维系好主、客体网络
供应链效率分析:提高资源运用的效率
香港冯氏集团(原利丰集团)新时期的供应链模式
第3章 供应链金融再思考
——套利套汇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的本质差异
物流金融、贸易金融和供应链金融辨析
套利套汇金融及其运作
套利套汇金融与供应链金融区别再认识
第4章 供应链金融交易单元与形态
应收账款融资
库存融资
预付款融资
战略关系融资
第5章 生产运营领域的供应链金融创新
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及趋势
生产运营领域服务化战略与供应链金融类型化
流程化产业金融服务模式
定向化产业金融服务模式
整合化产业金融服务模式
第6章 贸易流通领域的供应链金融创新
贸易流通领域变革与物流独特性业务
贸易流通领域供应链金融类型化
物流导向型供应链金融模式
市场导向型供应链金融模式
一体化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
第7章 物流领域的供应链金融创新
物流金融的本质规律与形态
物流金融的制度创新与实践
物流领域供应链金融类型化
区域变革发展型物流金融模式
广域变革发展型物流金融模式
知识型网络拓展物流金融模式
第8章 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管理
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
商业银行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类型化
商业银行主导的信息供应链金融
商业银行主导的跨国供应链金融
商业银行主导的整合供应链金融
第9章 电子商务领域的供应链金融创新
电子商务与价值网络供应链
电子商务领域供应链金融类型化
销售电子商务供应链金融创新
采购电子商务供应链金融创新
整合电子商务供应链金融创新
第10章 供应链管理风险与供应链金融风险管控
风险、供应链风险与供应链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绩效与风险影响因素
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金融/供应链
自2012年我的著作《服务供应链》出版以来,感觉到服务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应链金融——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当时在写完最后一章后总感觉还有许多问题尚未展开和深入,特别是伴随着这一课题引起理论界和实业界的高度关注后,对该领域的探索成为了全社会的热点话题。然而以往的研究和探索过多地立足于商业银行的视角,而忽略了供应链金融深刻的产业基础,即供应链金融已经成为各产业寻求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管理变革的研究对象,因此,这一话题不仅仅是银行的专利,也是所有产业领域共同探索的课题。与此同时,伴随着这些年调研的深入,常常感到这一趋势的背后有很多值得警惕和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实践领域出现了一些“伪供应链金融”现象,或者说打着“互联网金融”和“供应链金融”的旗号,做着套利套汇的事情,完全脱离了产业与金融的互动关系,甚至有些地方或人士将这些从事“伪供应链金融”的企业看作发展服务经济以及拥抱新经济和互联网方面的先进代表。记得2012年在上海参加一次供应链金融研讨会,席间一位发言人大谈套利套汇是供应链金融的重要内容,声称“供应链金融能直接产生经济价值和收益”,闻悉这些言语,真有切齿拊心之感。因为金融活动如果不能真正服务于产业,促进产业和金融的协同发展,这样的金融哪怕冠以再绚丽的辞藻,也是昙花一现的泡沫,终究会危害企业、危害产业、危害社会。与此同时也切实感到需要全面、客观、科学地分析探索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规律,哪怕仅仅是粗浅的研究探索。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供应链金融其主要作用不仅在于创新金融手段,更在于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环境,更好地促进产业发展,特别是解决产业运行中中小企业或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特别是2014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密切监测跨境资本流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供应链金融成为了目前与产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金融形态。本书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产业供应链服务化条件下的服务外包决策与风险管理”(71272155)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群“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企业创业机会与资源开发行为研究”(71232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品牌计划“中国企业生产性服务战略结构与模式研究”(11XNI002)的最终研究成果,对供应链金融的探索是基于如下视角展开的:
第一,如何通过创新性的手段解决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难问题是一个挑战。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是长期以来阻碍企业发展的重要方面,这几年有日益突出的趋势,根据2012年国际信用保险及信用管理服务机构科法斯集团(Coface)在上海等多地,针对中国内地“企业微观付款行为”发布的《2015中国企业信用风险报告》显示,企业通过赊账销售已经成为最广泛的支付方式,比例已经从2007年的54.1%上升至2014年的89.6%。2014年发生逾期时,金额趋于增加,且更多受访企业称其平均逾期天数超过90天。56.7%的受访企业表示,其被欠的逾期款项相比一年前有所增加(2013年时为45%),而20.5%的受访企业表示其逾期款项相比一年前有所减少(2013年时为22.6%)。在逾期天数方面,19.6%的受访企业填写的2014年平均逾期天数超过90天,而在2013年有此情况的仅为17.8%。内源性融资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而在外源性融资方面,由于国内股票市场的准入门槛较高,很多中小企业受注册资本和公司股本总额的限制,根本无法进入主板市场。迄今为止,银行信贷仍是中小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但是,中小企业很难从商业银行那里获得贷款。由于中小(或小微)企业的资信状况较差、财务制度不健全、抗风险能力弱、缺乏足够的抵押担保,商业银行为了尽量地减少呆账、坏账,基本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放贷,而是把重点放在大型企业身上。从银企关系的角度讲,中小企业客观上需要信贷的资金支持,而商业银行又苦于中小企业条件不足而惜贷、惧贷,这就造成了银企间关系上的信用隔阂。要突破这种隔阂,就必须寻求新的融资模式。正是因为如此,如何依托商务交易数据或者协同商务信息和数据,创新供应链金融方式,成为了目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关键。
第二,如何防范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成为目前发展互联网金融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供应链金融的实质是通过互联网金融促进产业有序的、高效率的发展。协同商务或电子商务一旦脱离了信息化,金融性活动就有可能演化成虚拟、纯粹的金融游戏。随着互联网以及供应链金融这两年的兴起,目前国内出现了“泛互联网金融”、“泛供应链金融”现象,亦即以互联网金融、供应链金融的名义进行资金套利套汇以获得收益。这不仅没有对产业实体经济产生正面影响,反而极大危害了经济的有序运行,也造成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混乱。近年出现的钢贸案件,以及由于套利套汇金融产生的交易数据和进出口行为造假,就体现了这一问题。因此,如何认识这些系统性的供应链金融风险,特别是产生这些投机性金融行为的制度、产业和环境因素,包括虚假的金融行为方式,已经成为保障供应链金融良性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加强宏观管理的核心。
第三,如何建立有利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生态系统是研究的焦点。供应链金融发展有赖于生态系统的建立,这个生态系统既包括制度层面,也包括产业层面和微观层面。在制度层面,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发展需要产业政策、物流政策,甚至法律方面的配套措施,供应链金融尽管是基于电子商务和交易数据产生的金融行为,但是其交易的对象仍然是具体的产品和业务,涉及动产质押及应收账款担保等活动。在法律法规方面则涉及《物权法》、《担保法》及担保法司法解释、《合同法》、《动产抵押登记办法》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等。特别是2007年《物权法》对动产担保做出诸多制度安排,如明确动产抵押效力、明确动产抵押登记原则、引入动产浮动抵押以及丰富权利质押内容等,这些都对推动供应链金融具有重大意义。在产业层面,需要看到的是供应链金融不仅仅是商业银行的行为,也是各产业创新的共同方向,亦即利用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再造产业交易过程,推动金融活动的开展。因此,如何认识不同领域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运作及其相互关系,是另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在微观层面,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供应链金融涉及产业参与者、信息化平台、综合风险管理者以及资金流动性提供者,这四者之间如何协调、整合,将成为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关键问题。
第四,互联网与大数据如何为供应链金融提供技术保障和风险管控。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供应链金融的核心在于通过信息化手段,立足供应链生态,对需要融资的企业进行整体评估。整体评估是指供应链服务平台分别从行业、供应链和企业基本信息三个角度对客户企业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判,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判断其是否符合服务的条件。行业分析主要是考虑客户企业受宏观经济环境、政策和监管环境、行业状况、发展前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供应链分析主要是评判客户所在供应链的行业前景与市场竞争地位,企业在供应链内部的地位以及与其他企业间的合作情况等信息;企业基本信息的评价主要是了解其运营情况和生产实力是否具备履行供应链合作义务的能力,是否具备一定的盈利能力与营运效率,最为重要的就是掌握企业的资产结构和流动性信息,并针对流动性弱的资产进行融通可行性分析。显然,上述所有信息都有赖于企业之间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交互与大数据的建立。事实上,供应链运行中每一笔交易、每一项物流活动,甚至每一次信息沟通都是数据,通过筛选、整理、分析,所得出的结果不仅仅只是简单、客观的结论,且能用于帮助提高企业经营决策,搜集起来的数据还可以被规划,引导供应链金融活动的产生。因此互联网与大数据为目前供应链金融有效运行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如何使其发挥作用,特别是如何将其运用于风险管控之中是需要探索的问题。
综上所述,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金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制度的创新与需求的驱动,通过促进经济的集约化发展,能够成为经济结构转型的新动力。对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金融进行研究,重点在于发现其通过金融模式的创新对资金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务质量产生的提升作用,从而为维持整体经济的稳步发展创造强大的动力。
本书的完成要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冯芷艳处长,以及香港冯氏集团(原利丰集团)的张家敏先生、林至颖先生和卢慧玲女士,他们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意见和卓有成效的支持。每一次与他们的沟通和畅谈,都使我汲取了大量管理理论和企业实践的智慧,激起我思维的火花,也推动了对这一领域的深入探索和再思考,同时也直接促成了本书的撰写与付梓。特别是在审阅阶段,卢慧玲女士逐字逐句地校对和核定,对于本书高质量的呈现做了大量辛勤的工作。我的恩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彭星闾教授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我的博士生喻开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大量帮助,并直接参与了其中两个章节的撰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曹沁颖女士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辛勤的工作。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供应链金融是一个方兴未艾又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和领域,受作者能力的局限,特别是由于该领域的迅猛发展,书中难免有错误和不足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欢迎订阅书籍:
订购方式:
联系电话010-65171887
香港、澳门、台湾、西藏。宁夏、新疆、青海等偏远地区购买之前,请先联系。
在线购买请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