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7日晚,在央视《新闻联播》一则报道中,主持人郭志坚将“六安”读作“六(liu)安”。
随后,很快便有网友指出郭志坚的读法是错误的,“六安”应该读作“六(lu)安。
对此,郭志坚4月28日12时55分发表微博回应称,“谢谢广大观众对‘六安’地名发音的关注。对于媒体工作者来说,发音书写的唯一依据是经过国家权威部门审定的字典,相信大家一看就明白了。”
为了强调“六(liu)”读音的准确性,郭志坚在该微博后附上了4张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的照片。词典内容显示,“六”只有“(liu)”这唯一的一个读音。
然而,当时仍有网友提出了不同观点。譬如,网友@孙崇时在留言中提到:“原来字典上确实有‘六(lu)’的读音!但是从第五版第六版出版以后,取消了‘六(lu)’的读音……但在地名录中,仍读‘六(lu)’。”
更多网友则举了贾平凹、陈寅恪等名人的名字表示,人名、地名读音可以和现行字典不同。
事实上,“六(lu)安”的读法虽然没有现行词典的支持,但在当地的历史渊源中,却能够找到依据。
2016年3月,当时的六安市长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就曾介绍称,舜封皋陶于六(lu),当时六安就叫六地。六安地名来源于2100多年前,当时,汉武帝在平定纷争之后,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置六安国,由此,六安地名延续至今。此外,六安市长还提到南京市六(lu)合区也常被人误读为六(liu)合的例子。
著名语言学家、词典学家王光汉教授当时也支持上述观点。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地名是为地方服务的,读音往往是约定俗成。地方名称要听从地方的读音,不能乱取消。
另外,在百度知识上,高能答主“文学尝试”也就六安的读法,给出过专业的解释。
“文学尝试”表示,六安的“六”念作lù ,源自于夏朝贤臣皋陶后裔封地为英(今金寨、霍邱境)和六(lù )(今六安市北),读音一直延续至今。
“六”本与“陆”同音,旧有lù和liù的文白异读,今“六”读lù已淘汰(“陆”则是读liù被淘汰)。《现代汉语词典》曾为六安市及南京市六合区设lù的异读,自第六版起删去以liù为唯一正音。当地民众仍习惯读作旧音。
六安之名首次出现于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所置六安国,六安之名由此而始。六安国治所在六县,即今六安市境内。唐朝时分属寿州和庐州,其间置舒城县和盛唐县。元朝末期始设六安州,归庐州府管辖,六安州治所在六安城西侧临河处。
当年,@央视新闻 也曾发微博称:安徽六安市,当地百姓读六(lu)安,但现行《现代汉语词典》、《中国地名辞典》中,“六”均已无“lu”的标音。有网友称汉武帝取“六(lu)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赐名六安,“lu”的读音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你觉得到底该读六(lu)安还是六(liu)安?不同读法的地名,你还知道哪些?
这条微博中,@央视新闻 还附上了多个六安路牌的照片,其中既有“lu an”,也有“liu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