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未读
未读之书,未经之旅…… 从未读,到已读,陪你度过碎片时光中最美的一段旅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兵团零距离  ·  晚安·兵团 | ... ·  昨天  
兵团零距离  ·  晚安·兵团 | ... ·  昨天  
深夜书屋  ·  这本书能让你彻底搞懂中国政府运作体制~ ·  2 天前  
洞见  ·  回家过年,我发现了3个残酷真相 ·  4 天前  
青云说说  ·  你我之所见,并非全世界。 ... ·  4 天前  
每日读报60秒  ·  今日早安心语日签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未读

「工匠精神,就是一生悬命地去爱你的工作」

未读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3-21 21:59

正文

上周日下午,未读Club有幸邀请到四位在民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各有建树的老师,结合「未读·艺术家」新书 《职人志:52位台湾顶尖手艺人的故事》 ,与上百位民艺爱好者们一同分享 现代 守艺人



下面就由未读君带大家

重温一下这次讲座的精彩内容吧!




一生悬命 · 大匠不斫



▲ 台湾资深民艺观察家,古建筑修缮师,独立撰稿人  陈益宗


陈益宗老师早年从事古建筑的修缮,之后逐渐开始进行文化创意工作,对传统民艺的研究一做就是数十载。此次讲座中,陈老师带我们走进《职人志》,向我们讲述了台湾手艺人们的工作日常。


“这两个小女生能做出《职人志》这样一本书,真的很不容易。我之前有听朋友说,他在带辅仁大学学生,那也知道有这样一个专题,但我并没有看到这本书,我一直到今年过完年,我才看到这本书,我看到这本书,我很感动。 ”


▲ 台湾传统民艺分布地图


台湾民艺融合了中原传统文化与日本匠人精神,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 就主题言,除了与生活有关的砚台编艺等,台湾民艺大部分与宗教有关,如玉雕、神像、寺庙彩绘等。就地理而言,鹿港和台南作为寺庙建筑的集聚区,也是台湾民艺与职人的主要聚集区。就传承方式而言,传统的民艺一般是父传子。 一门手艺,不只是职人一生的工作,更是几代人的薪火相传。

除了对民艺技术的研究, 与职人的交往 也是文化创意工作的重要环节。一杯酒,一盏茶,设计者与与匠人之间的感情更近了,新颖的创意和传统的技艺也得以契合。


谈到台湾民艺的“工匠精神”,陈益宗总结道“ 工匠精神,就是一生悬命地去工作,一生悬命地去爱你的工作,一生悬命地去磨练技巧。 淮南子,大匠不斫,这是我一直奉行的原则,只要我做的东西,它要有一定的水平!”




做民艺的“观察者”而不是“闯入者”



▲《蜗牛》杂志创始人之一,独立撰稿人,艺评人   高登科


作为《蜗牛》杂志的创始人之一,高登科老师更多地将目光投向民艺的主体——职人本身,向我们讲述了职人的生活现状,以及《蜗牛》杂志作为民艺传播者的理念与实践。


对于《职人志》两位年轻作者的努力,我们也是十分推崇的。在2016年我们出的特刊,也是以《职人志》作为范本的。对于《蜗牛》杂志来说,从2010年起步到现在做了很多民艺社会实践,但是在我看来, 《蜗牛》杂志最大的价值就是让大家发现大家都有能力做得很好,关键是大家都去努力。


江西婺源的竹编艺人石水生,贵州麻江枫脂染传承人龙安珍,湖南夏布出口商谭智祥,高登科在讲座伊始讲述的三个故事中,主人公都不是非物质遗产大师,而是一些平凡的匠人。这些人的处境恰恰真实地反映了目前中国民艺群体的生活现状。


“当你躲在那个相机的镜头后面去看人的时候,是非常不礼貌的事情。”为了成为一民艺观察者而不是闯入者,高登科老师与同事们经常与当地手艺人同吃同住,走进他们的生活,发现传统民艺真正的价值。


▲《蜗牛》杂志 民艺实践:“凑合”拼布


民艺也不应该是小行星式的传播,也不应该是单纯的浪漫化的一种想象,我们更应该在田野里边,然后去拿到艺术的东西,然后去和更多的人去分享价值。 ” 为了让民艺重回大众生活,蜗牛在传统民艺的“审美性”价值和现代设计的“实用性” 价值方面做了“再设计”的实践尝试,使得寻常之物成为新的民艺衍生品,免于被时代淘汰的命运。




对谈 & 交流



▲ 四位嘉宾现场对谈


Q1.杨兆凯:关于民艺生活周的想法,陈老师能不能提提建议,您觉得该做吗?


陈益宗: 我觉得该做,很多东西跟现代生活是有距离的,所以相对这个会被失传的,如何让这些做民艺的这些人,所谓的职人,让他去发展一些比较实用的东西,甚至我都不太赞成说这些民艺要去改变,甚至要去设计,就回归到它最原始的生活化,这样子,民艺才能够延续下去。


▲ 陈益宗老师带来的台湾手编笔袋


Q2:除了上面大家都提到的那种有一批级别比较高的手艺人能够进入学校任教,其他的那些技艺没有那么高的手艺人,他们的生存方式是什么?


陈益宗: 那要看他做的是哪个方面,像做这些偏实用的,大家都生存得比较好,像那些刻佛像的,做跟信仰有关系的,那生存得都还是不错的,那比如说做蓑衣的,这些那可能生活中的实用性就比较少。还有帮我做笔的那个人,他现在在种水果,现在因为经济不好,一支笔要卖那么高的价格,他没有办法生存,现在已经渐渐地在转业,这个只能这样子了!


观众: 我最近在公司看到一些小片子,我们当时是去山西采访的一些剪纸的手艺人,然后把他们的生活记录下来,跟我们的产品形象放在一起,为产品做广告的时候,我们没有请大明星,而是把他们的这些生活记录放在片子当中,然后我们把这些钱给他们,我觉得这种方式还是挺好的!



Q3:我们家几代人都是做官式琉璃瓦的,现在因为做瓦对空气环境有影响,原材料用的一些土质也会破坏环境,我爸爸要放弃他热爱一辈子的事,我觉得很可惜。台湾也有人在做砖瓦,他们是怎么样继续下去的?国家是否在政策上对我们还会有一些支持?


(右)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数字化中心负责人 邓雪晨

(左) 青年文保工作者学术沙龙“C太太的客厅”联合发起人 杨兆凯



邓雪晨: 刚才那个女孩谈到她父亲这门手艺的现状时忍不住热泪盈眶,作为从事这方面保护工作的人,我的心情一样沉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十六字方针,首要的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有一些项目,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可能不可避免地会弱势或者消亡,那么现在第一个要做的事就是抢救、记录。不管是政府部门也好,专业机构也罢,或者是传承人自身,包括爱好者们,可不可以发挥我们自己的能量先把它抢救下来、记录下来,至少可以留存具有一定文献性质的,可供后人研究、挖掘的资料性的记录。我们在现实工作过程中也发现这个问题,中国有这么多的非遗项目,包括国家、省、市、县级的项目,分布在全国各地,光靠政府机构的力量去记录、去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希望社会各方面,包括公众,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共同关注、一起努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