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小墨
来源:深夜书桌
(ID:shenyeshuzhuo)
做读书公众号这么久,最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
到底要怎么做读书笔记?为什么我每次读完书,都觉得自己没什么收获?
是的,同样的是读书,有的人读书就像用竹篮打水,读的时候好像有那么点收获,但是也说不出来,然后读完没多久连仅有的一点印象也不太记得了。
有的人读书,读每一本书都有扎扎实实的收获。这些收获改变他的思维方式,做事方法,改变他们对人生的体会,增加他们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理解。
最后这本书变成他的思维,变成他的能力,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怎么样才能做后一种人呢?我一直有一种使命感,就是帮助更多人成为后一种人。
今天我想为大家解决这两个痛点问题:
1、如何读书,才能每读完一本书都有扎扎实实的收获?
2、如何做读书笔记,才能最大化地吸收一本书的精华?
对我来说,我的阅读史基本上就是我的思想成长史和能力发育史。我个人随着阅读的深入在进化,我的读书方法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化和迭代。
我总结出一个非常清晰易懂的万能读书笔记模板,可以完美地解决上述几个问题。
这是我个人开发的一个读书工具,具体内容如下:
小墨的万能读书笔记模板
:
1)阅读动机 2)核心概念
3)金句收集 4)故事收集
5)联想发散 6)洞见时刻
7)行动灵感 8)阅读感受
为什么要有这个万能读书笔记模板呢?
因为我发现有些人读书,就是从头到尾把书看一遍,就像一个看表演的观众,甚至连笔都不拿一把,和这本书没有任何互动,只是单方面地接收信息。
他们不知道读书的过程中要留意什么,要寻找什么。
都说读书要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可是他们脑子里一片空白,根本不知道到底要思考什么,怎么思考?
我的这个万能读书笔记模板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如果理解一本书有密码的话,这个万能读书笔记模板就是我找到的直通本质的密码。
我一个一个给大家讲解一遍:
1)阅读动机。
不是说随便一本书你就读的,读书就像交朋友,读什么书应该是你主动选择的结果。
一定要写下阅读动机。
这个动机可以是非常私人的,比如你暗恋的男生或者女生非常喜欢某本书,可以说非常理性的。
比如你是一个很懦弱,对不合理的要求也不敢说“不”的人,所以你读《强势》和《被讨厌的勇气》这两本书,让自己强势一点。
写下来,他们会加强你的阅读动力,而且也是你也这本书建立羁绊的第一步。
2)核心概念。
我们开始读一本书,需要关注的重点是什么呢?
如果是实用类的书籍的话,就是核心概念,反复提到的那些概念,一般一本书,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几个核心概念,而且通常这些核心概念会在十个以内。
“打蛇打七寸”,这些核心概念就是书的七寸。能够用自己的话来解释这些概念,一本书就掌握得差不多了。
如果是小说呢,就换成核心人物或者核心情节。比如,我读《傲慢与偏见》,抓住四对夫妇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婚恋选择,就读清楚了这本书。
3)金句收集。
就是传说中的好词好句,这可能是很多人唯一会做的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给好词好句划线。
但是要注意,要找那些能以一敌百的句子,不要什么都划线。
要找那些表达特别到位,思想特别深刻,能启发你的认知,增进里的理解,引发你的思考,激发你的动力的句子。
这些句子和段落可能会影响你一辈子。
4)故事收集。
人不太容易记住概念,但是非常擅长记住故事。收集那些触动你的故事,不止帮助你理解和记忆它背后的理念,还帮助你去理解和阅读更多的事,更多的书籍和文章。
举个例子有本书叫《单核工作法图解》,这个作者还有一本是叫《番茄工作法图解》,大家应该很熟悉。
作者在书里讲了一个故事,巴菲特曾经指导他的飞机师迈克·弗林特写下自己职业生涯的25大目标。弗林特写完后,巴菲特让他圈出最重要的5条,二八其它20条归入“不惜代价避免”的一列。
注意哈,是刻意避免,而不是先做最重要的五条,再做没那么重要的20条。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做好关键的少数,为了做好关键的少数,必须抛弃有用的多数。
这个故事对理解的帮助,是不是比反复论述强得多?
刚才说的三点:概念、金句、故事,是我们读一本书的时候要注意的东西。
但是只有这些的时候,我们还只是一个比较被动的阅读者,我们和书还没有什么互动。
如果把读书比作打乒乓球的话,核心概念、金句、故事,是我们在接作者打过来的球,下面的几条则是我们主动发球。
5)发散联想
怎么判断你有没有理解书里讲的东西呢?
其实只看一件事,看你能不能举一反三,联想到类似的东西,或者佐证这个内容的东西,可以是别处看到的一句话,一个新闻,一个比喻,自己的亲身经历等等。
只要你读到书里的某些内容,却无法联想到书告诉你的东西以外的内容,基本上就可以判断你要么不理解,要么理解得不够透彻。
比如《学会提问》这本书里讲到的价值观冲突,是比较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如果你除了书里举的那些价值观冲突的例子,无法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出其它例子,就说明你没有真正理解这个概念。
除了帮助理解,这个做法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在你的新学到的东西,和你脑子里已经有的东西之间,建立关联。这是记忆的根基。
无论读什么书,无论想到什么,哪怕是很无厘头的联想,也要写下来,这一点很重要。
6)洞见时刻
禅宗里面有个概念叫做“顿悟”。看书的时候要非常注意自己的顿悟时刻,我把这个叫做洞见时刻。就是一件事情,你突然领悟到。
大家应该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看到一个东西,你忍不住发出感慨:哦,原来是这样!我之前怎么不知道?之前怎么没想到?大家要注意,知道和悟到是不一样的。
一定一定要重点关注那些恍然大悟的时刻。
比如我读《记事本圆梦计划》这本书,作者说,梦想是需要触发的,为了触发梦想,要做两件事,第一要去和不同的领域的人交往,让他们启发你的梦想,第二,要在各种生活场景中有意识低手机梦想。
我联想到了在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看到的一篇报道《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讲的是国家贫困县云南禄劝的一中,通过直播和头部名校成都七中的学生同步上课的事。
我联想到了里面的一个小故事。
禄劝一中有个学生叫刘承燕痴迷数学,但是她能想到的理想职业就是数学老师,这是镇上的初中老师告诉她的出路,此外她无法想象擅长数学还能做什么,对职业类型的认知也非常简陋。
成都七中也有一个学生叫何启田也痴迷数学,他想提前修习高数,想进一步深造。
相比生活在贫困农村的刘承燕,他对自己的未来更有想象力。
他最后做什么,我们还不知道,但他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医生,他的成长环境,他拥有的眼界更开阔的 老师,以及她即将深造的顶尖大学,会告诉他很多关于擅长数学可以做什么的很多答案。
以上是我的联想发散,经过这个联想发散,
我突然顿悟到了一件事:
梦想并不是一拍脑袋就想出来的,它来自阅历和眼界。没有像样的目标和梦想,或者找不到让你充满热情、对你充满吸引力的目标和梦想,不全是因为思维的懒惰,有的时候可能是因为眼界的狭窄和认知的简陋。
所以不止是实现梦想需要努力,连找到梦想这件事也需要付出努力。
7)行动灵感。
如何把读的书变成能力?就是去行动。
所以读书的过程还要记录自己的行动灵感,你读过书的过程,有没有想过你要尝试某些新做法,改变某些旧的做法呢?
一定要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哦,好有道理,那我可以怎么做呢?我怎么做才能把这个知识点用起来呢。
比如我在书里读到锚定效应,我的行动灵感就是别人来找我谈广告的时候,一定要先报一个比较高的价格,根据锚定效应,对方就算还价,也是在我这个价格的附近降价。
不止实用书籍要做这个工作,小说类的书籍也是一样的。比如读《简爱》,简爱的独立自尊、不攀附,就成为我的人生守则。
如何通过读书成为更好的人,行动非常重要。
8)阅读感受
这是被很多人忽视的,但是我觉得非常重要。
我们的大脑喜欢情绪表达的东西,对那些能触动我们情绪的东西印象最深。
我大学的时候最喜欢的一本书是尼采的《快乐的知识》,其实大部分内容我都已经忘记了,但是我现在依然记得读这本书进入到的一种狂喜状态。因为我不断地感觉到茅塞顿开,这是世界上最快乐的感觉。
我读《了不起的盖茨比》,看到故事的最后盖茨比的爸爸拿出来的盖茨比的日程表,我趴在桌子上狂哭。
我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和盖茨比同样出身贫寒,同样发奋向上,为了达成目标,过着一种近乎苦行僧的生活,因为我们不像黛西和汤姆,一出生就拥有一切,我们是没有伞的孩子,下雨的时候只能拼命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