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收获
《收获》作为重要的中文期刊,一直受到各界的关注和褒奖,引领文学发展潮流,刊载小说和散文,是了解中国当代文学最好的窗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保马  ·  李晨重读《黑骏马》| ... ·  昨天  
保马  ·  李晨重读《黑骏马》| ... ·  昨天  
北京大学科幻协会SFAPU  ·  会刊征稿 | 《湖底》第二期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收获

《收获》微信专稿 | 创作谈:比拥抱更难的是告别(宋尾)

收获  · 公众号  · 文学  · 2018-04-06 22:15

正文


2018《收获》长篇专号(春卷)

刊载宋尾长篇《完美的七天》


作家宋尾

《完美的七天》创作谈

比拥抱更难的是告别

宋尾


 

大概是2011年夏,在通远门老城墙上,从香格里拉支教回来的郑昆(可能是惟一得过中国新闻奖的松茸小贩兼黑车司机)约出版公司的编辑——他们两人都是我的报社前同事——喝坝坝茶,也捎上了我。


那天是这样一个情况,郑昆写了一个体育记者赌球后亡命天涯的小说。他想咨询这种故事能不能出版;顺便请我提提感想什么。交流完毕,我兴致大起,也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就是这部《完美的七天》。现在我还记得郑昆的那种表情,靠在躺椅上,双手抱头,眼瞪得老大:“妈吔,你整恁个复杂干啥子?”

这说明,我早就预备好了这个故事;但也说明,我并不具备“实操”故事的能力。这时我已写了大概六万字——尽管我计划好了主线、波折,甚至结尾——但死活就是推进不下去,多写一个字都觉得虚假。我知趣地停了下来。加上,那段时间我参与新创一份市场化的刊物,在传统媒体“断崖”的前夕。繁琐公务与日常的蝇营狗苟成了另一种借口。总之,这个草稿就扔在电脑里。


2016年春节前,我交了辞职信。之前也离职过两次(第一次没能成功),理由都是想创作。但只有这次是真的。我预感到:再不写,也许我永远也不会再写小说了。


我一直写诗,为什么那么强烈地想要写小说?其实我自己也不大理解。但有个确凿的变化是:从十年前开始,我的诗慢慢偏重于叙事与日常。有人说我的一些诗很接近于短篇。事实也是如此,我的几首诗后来干脆被我改写成了小说。

总之,我离职了,每天在家里的阳台上坐着,就像坐在一种明亮的黑暗中,强迫自己制造故事,或等故事来找我。不得不说,这种方式还是很有效。我一连写了十多个中短篇,大部分刊发了——比我十年来零敲碎打的总和还多。去年秋天,我刻意停了停。在这个空档期里,我突然意识到,还没写过一篇长的。于是,捡起这部未完成的小说,就成了一种极自然的选择。这一次,前所未有的顺利,我只用了一个月左右就完成了初稿。


为什么以前很难的事现在变得容易了?


或许,很大程度上这得益于时间的作用。


最早构思这个故事时,我还没结婚;当我开始写它时,刚有孩子;而现在,我对家庭、婚姻和情感都有了更为真切和复杂的感知。


此外,近两年相对密集的写作,使我对“故事”这个词有了新的体悟。此前,我主要写点短篇,往往受限于瞬间和毫厘。有多年习诗的原因;当然也有媒体写作的强大惯性。


再说,虽然草稿沉寂在电脑里,但故事并没完全从我脑海里离去。“故事是生长的”,这是小说里出现过两次的一句话——事实上,主人公的这个梦就是我的,我将它放进了小说。


有几位朋友看过小说后说,这不像你写的呀。


可能吧。因为它本就是“以前”的,它的骨骼和形态都是过去的。只不过,填入了我这些年的经验和触觉。由于长度的原因,我可以从容地放入一些戏仿与杂糅的元素。还有一点,我很明确的是:我想要写一个好看的故事。


用通俗的框架能不能写一个严肃的故事?


保罗•奥斯特经常这样干。《邮差总敲两次门》更像一种口述的行动叙事;《廊桥遗梦》干脆就是一部通俗爱情故事,为什么我不能试试用一个悬疑的壳?

对,最初我就是想写一个反《廊桥遗梦》的故事。正如《邮差总敲两次门》取材于罪案新闻一样,这个故事的灵感源自多年前一张周刊的某篇“情感隐私”,是我同事撰写的。现在,它的面目依旧是那样。但我回头审视小说,觉得它的本质已经发生了变化。


小说里,一个发了点财的前诗人想要寻找自己失踪多年的情人;一个落魄的记者受雇去完成他的心愿。看起来,这似乎仍是一个探求隐秘的婚恋小说,但要问我自己,我更倾向于将它认作是一种描述“告别”的故事。


前者,在告别自己的青春和刻骨铭心的爱恋;


后者,通过一次“模拟”调查,告别自己的职业和理想。


他们都在寻找中告别,告别自己的某一部分,告别一个已消逝的时代。

毫不否认,小说中的“我”隐藏着一个现实里的我。


这种告别也是我的。


说一声“再见”很轻易。当坐在阳台上一整天写不出一个字的时候,我也偶尔会想,我告别的哪只是一份职业或身份,那是一种倚靠了十几年的习惯,那是一种近乎灌注却又脱离、贯穿我又死死将我摁住的什么东西。


不论在故事里还是现实中,不管对某事或是对于某人,做到投入其中、紧紧拥抱固然不易,但比之更难的是,当学会和习惯拥抱后我们还需懂得告别。

没有哪一种告别是容易的。


宋尾,生于一九七零年代,主要写作诗歌及小说,长期供职于媒体。现自由写作。著有诗集《给过去的信》,小说集《到世界去》。曾获重庆文学奖,巴蜀青年文学奖,现居重庆。

 

收获微店


扫描二维码进入《收获》微店,在《收获》微店订阅和购买,微店负责发送


2018《收获》长篇(春卷)               

2018《收获》长篇专号(春卷)


贾平凹  《山本》


        贾平凹长篇小说《山本》,是一部篇幅宏伟的历史小说,也是一部关于秦岭的“百科全书”。小说描述的是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秦岭地区的社会生态,在更为广阔的历史视野里,作家以独到的体察和历史观,表现了底层民众的生命苦难,寄寓着作家真切的悲悯情怀。

        秦岭深处的黑河与白河,清浊分明,两者交汇形成一个漩涡性极强的涡潭,涡镇据此得名。棺材铺的童养媳陆菊人从娘家带来了三分胭脂地,赶龙脉的人说是出官人的风水宝地,却被不知情的公公送给井宗秀埋葬父亲井掌柜。而井掌柜命丧,却是因为参加秦岭游击队的儿子井宗丞的绑票。一部激烈动荡的历史与人性大戏由此展开。


评论:陈思和《民间说野史》

评论:王春林  《历史旋涡中的苦难与悲悯》 


宋尾  《完美的七天》


         一个刚丢掉工作的失意记者,酒醉后被人殴打,幸得多年前的邻居李楚唐搭救。随后,他受雇去完成这位前诗人的心愿:从山城出发,到滨城寻找与他失联近九年的情人杨柳。但到达目的地后他发现,雇主要找的这位情人在八年前就已因车祸去世。死因确凿,却又疑窦重重。在职业本能的驱使下,他展开了一番寻访和调查。可是,每当一个谜团打开,显现的不是真相,而是另一层迷雾。到底,有没有一个所谓的真相?杨柳究竟是死于意外,还是蓄意?在抽丝剥茧之后,似乎每一个相关者都有那个“动机”。不过,不到最后一刻,并无真相可言。而在这段寻找过程中,围绕记者本身的谜团也渐次解开。

 

黄永玉  《德国的阳光和星空》

 

 

即将出版    定价:35元

 

《收获》文学杂志社  邮编:200040

地址:上海市巨鹿路675号  电话:021-54036905


2018《收获》长篇四卷

¥140

2018《收获》双月刊6本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