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得到App的课程,《跟李松蔚学心理咨询》,半年销量超过了2万份。这本来是一门为专业学习者设计的课程,最初选题的时候,设想的受众只有几千人。现在是一个远超出期待的数字。
庆祝之余,也有一点惶恐:
这么多人都想做心理咨询师吗?
看留言,发现一件有意思的事:很多买课的
人并
不想把心理咨询师当成职业
,只是感兴趣
「
助
人」的技术,用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亲朋好友
。人人都可能陷入这样那样的困境,比起推荐他们去寻求专业帮助,我们更愿意用自己的智慧帮他们解决。
所以
,学一点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思路是有
用的。
我尤其发现,留言中站在父母角度,讨论如何帮助孩子的特别多。这可能是普遍现象:
父母对孩子一片热诚,又有更丰富的经验阅历,总觉得自己有能力也有义务,帮助孩子过得更好
。——但也让他们苦恼,总有一些时候,孩子并不那么领情。
有可能,我们误解了「助人」这件事。
「助人」是善,但不见得是纯粹的善
,取决于从什么角度理解。一方面,助人者尽心尽力付出奉献,
出
于关心
也好
,怜悯
也好,想要改善别人的
痛苦,是一片真心。另一方面,当关系被定义为一段「帮与被帮」的关系时,微妙的落差就出来了:双方被建构出高低、强弱,优劣,对错……助人的一方获得了某种心理优势。很多人享受这种救危扶困的感觉,这让他们感到自己更正确,更有力。
助人,带来了不对等。
我认识一个人,常年资助贫困学生。他有
满满一抽屉孩子们写给他的贺卡和感谢信。
有一次他发现一个孩子的感谢信是复制的,他大发雷霆,想找到这个孩子当面训斥:
「我为他做了这么多,不指望物质回报,但总该有起码的尊重吧!
」这是助人者隐秘的诉求,想在关系上换取对方的臣服。
但对方很可能抗拒这种臣服,也连带想反抗这种「助人」的关系。接受帮助的人对此更敏感。有时助人的一方会委屈:
我并没有这种想法呀?
——你可能自认为没有,但受帮助的一方说不定有他们的解读。你们的关系仍然会因此陷入挣扎。
助人,滋生了不甘心。
不对等和不甘心,还常常让助人的一方高估自己的主观意愿,忽视对方的需求。仿佛你只要提供一片好意——你单方面认定是为对方好——对方除了感激涕零地接受之外就别无选择。不要这样想。这种想法大概率会受到挫败。我见过很多做父母的人,不能置信地说:「
我们是为你好
,你怎么听不懂呢?」最后就只能归罪于:
这孩子不识好歹
。一切只能是「这孩子」的问题。这结论挽回了父母的些许自尊,同时,进一步把关系推向了恶化。
你为他好,为什么他不按你的来?更简单的解释,难道不是他心里有更好的选择吗?而助人者常常视若无睹:
那是你不懂事。
他们宁可相信对方冥顽不灵,也不愿意自己后退一步。一句「我是为你好」,否定了当事人有为自己打算的权利。
助人,导致了不容分说。
怎样把助人这件事做得更好?在《跟李松蔚学心理咨询》的课程之外,我想再分享几点个人体会。它们并非教科书上的原则,是我作为一个以帮助别人改变为职业的人,十多年来积累的从业心得。我想,这些心得在更广阔的助人领域中多半也是适用的。哪怕你不想成为心理咨询师,只要你在生活中扮演助人者,这些经验也可以用得上——
-
有效的助人,要把「帮助」的意图隐藏起来一部分。
不要把对方的改变归功于你,不要默认对方只会按你给出的框架成长。
世界上有两种改变:一种是你要对方变好,对方才变好,这是暂时的服从性的变化;另一种是你从未要对方改变,甚至想不到他能变好,而他自己努力变好了。后一种改变更持久,更自信,这样的改变更接近于成长。
-
无求助,不助人。
永远先确认对方有「需要帮助」的意愿,再帮忙。不要用你的经验去挑选那些你觉得「应该帮助」的人。
-
助人者不要总站在正确的位置上,总是在讲无懈可击的道理。道理不会带来另一个人的改变,只会让你自己的感觉好一些。而你的感觉好了,对方的感觉往往会更糟:什么道理你都讲了,该做的也都做了,言下之意不就只剩他一个人的问题了吗?——你把正确的位置占得牢牢的,对方还能去哪里。
-
时刻承认,
你「有可能」帮不了他
:
你给他的建议可能是错的。
就算没错,也可能不适用于他。或者适用,但他可以不承认。他承认也可以不照着做,做了也可能没效果,有效果也可能未来复发。就算效果一直稳定,但始终这里或那里存在着不好的「可能」……承认这个可能性,意味着我们承认对另一个人的生命并不能完全的掌控,这是我们起码的谦卑。我们掌控不了他,这不意味着绝境,他永远会去寻找自己的方法。
-
不要低估助人的挑战性。不要指望有一套标准的话术或套路,一用就能达到效果。总有一些人(不妨说是大多数),会让你触及已有方法的极限。所有你熟悉的,擅长的,感到安全的助人技巧,都可以被证明无用。那就不要再徒劳无功地重复。
要么认输,要么找到一种从来不曾试过的方法
——我不知道是什么,但它很可能远在你的舒适圈之外。不管怎样都是一个硬着头皮挑战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
对此你要做足心理准备。
-
助人者要放下个人的得失荣辱。助人是为了帮助对方,而不是为了通过这个过程,证明自己是更厉害的助人者。
不要陷入自我感动。假如对方在变好的同时觉得你很没用,不要计较,要乐于促成。助人之外的事,我感受如何,有没有感到自己有价值,是否得到了应有的感激,都可以放一放。我经常告诫职业的心理咨询师:理想状况下,
除了咨询费,什么都不应该得到。
——对于不收费的助人者,应该获得什么呢?我还没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