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披露时间原定在今天*ST华信将时间推迟到了下周五,理由是相关编制工作预计完成时间晚于预期。
但此时的*ST华信已身陷泥潭。
8月22日晚间,*ST华信收到了证监会《调查通知书》,因公司披露的2017年年度报告涉嫌虚假记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有关规定,证监会决定对*ST华信进行立案调查。
在此之前,深交所中小板管理部曾针对*ST华信的年报发出问询函,要求解释公司高管们的上述表态,以及要求回应2017年度公司收入真实性、可持续经营能力等问题。
直到今天,*ST华信仍没有任何回应。
说到华信,肯定绕不开上海华信,尽管直接财务数据缺乏,但叶简明曾公开对媒体表述:上海华信就是中国华信。
中国华信通过子公司上海华信间接控制*ST华信,并拥有这家上市公司60.7%的股权。是华信系旗下A股唯一控股上市公司。
(*ST华信股权结构,来自天眼查)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我们先讲中国华信,这是家“年轻”公司,却在世界500强排名第222。
近年来凭借在东欧和中东的一系列大规模交易而一跃成为全球能源领域的巨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以90亿美元收购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 PJSC)的股权。
它的掌门人是政商关系颇为神秘的叶简明,年仅40,一度被冠以“中国洛克菲勒”。
今年3月,叶掌门被宣布无法正常履职,叶的被查让“华信帝国”像摇摇欲坠的高楼。
随之是全国各地超过10家法院对中国华信所持上市公司股份做出共计35笔轮候冻结。
过去两年,中国华信严重依赖债券发行来提供资金,今年该公司有98亿元人民币债务到期。
4月11日,华信期货被曝存放于华信财务的近30亿元存款无法收回。
5月7日,一场围绕“15华信债”的债权人会议将召开。
5月21日,华信系债券出现实质性违约。上海华信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公告,公司无法按期足额偿付应于当日兑付的2017年度第二期超短期融资券(17沪华信SCP002),本金及利息共计20.89亿元。
从2014年至2016年的数据可知,中国华信的资产规模几乎处于连年翻番的水平,其营业收入也逐年扩大,自1714.06亿元扩大至2472.55亿元。在上述两项数值迅速扩大之时,这家公司的净利润绝对值却没有跟上,总额为31.44亿元、32.44亿元、44.66亿元。反映了其获利能力的指标——资产收益率反而处于逐年下滑的境地,自7.4%下滑至2.9%,这一数值甚至无法覆盖银行融资水平。反映其赚钱能力的营收净利润率更是长期处于低于2%的水平。
“华信系”笼罩下的*ST华信,何去何从?
2014年8月,上海华信出资10亿元获得合资券商财富里昂证券100%股权,后将其更名为上海华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4年后,就在这个月,华信证券成史上唯一D类券商,与年报同期披露的是,负责审计的上会会计师事务所“拒绝为公司整体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意见”。
这是自2009年证券公司分类监管规定实施9年以来,这是第一次有券商被评为D级。
从业绩上来讲,华信证券高速盈利趋势在2017年戛然而止。公司年报数据显示,2015~2017年,华信证券营业收入分别为1.8亿元、6亿元及8.3亿元,同比分别增加106%、243%及37%;同期净利润则分别为0.47亿元、2.35亿元及-0.92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538%、392%、-139%。对于2017年亏损原因,华信证券年报数据显示,当年投行业务大幅减少68%,同期营业支出增加177%。
上会会计师事务所表示,无法形成表示意见的基础在于两点:“存放华信财务公司资金可能无法收回”、“关联方及其关联交易的完整性。”
会计师事务所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今年以来,华信系公司深陷债券违约泥潭。
中国华信通过子公司上海华信国际集团(下称上海华信)间接控制*ST华信,并拥有这家上市公司60.7%的股权。是华信系旗下A股唯一控股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