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是因为裁员。8月15日,有消息称蕉下正在撤裁品牌部成员,7月末到8月初公关团队陆续进入离岗休假状态,市场部老大果小离职,市场部被并入销售部。
前段时间,刚签下杨幂做代言人,如火如荼开展品牌升级工作的品牌部,如今说散就散了。
这一连串的举措,让吃瓜群众感到好奇:“蕉下,到底怎么了?”
据蕉下已离职员工介绍,从7月份开始,蕉下便陆陆续续在进行内部调整。
直到8月中旬已经裁员了超百人,被撤裁的不止品牌部,公关部、设计部这些市场职能属性的部门也全部被撤,只留下市场部与媒介部并入销售部,裁员比例接近10%。
虽然官方客服对此事的回应是:只是正常的组织架构调整,公关部调整为公共事务部。但行动上,确证实了网上的消息。
今年,招聘平台上蕉下发布的招聘信息,品牌拓展部仅招聘1人,工作要求也是最基础的产品详情页策划、产品文案撰写等。
公共关系专家这一岗位仍有需求,主要职责是公共资源关系整合与维护。
仅仅只是基层员工的调整也就罢了,据业内人士透露,首席营销官(CMO)果小目前也已离职。
从创立之初,蕉下凭借“小黑伞”开创了硬防晒品类,随后不断推陈出新,前前后后打造了24款年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的经典单品。
但蕉下渴望成为能持续发展的国民级品牌,而非只火一季的“网红”,于是请来打造了中国潮玩第一品牌的果小做CMO。
果小加入蕉下的这两年,品牌部与市场部的表现并不差,甚至已经快要完成将蕉下从防晒用品到轻量化户外品牌的转型。
在这个节骨眼上,蕉下如此急迫地抛弃了整个品牌线,无不向外界透露着蕉下内部此刻的焦灼与混乱。
或许真印证了网友所说:那个被称为伞界“爱马仕”的
蕉下,风光不再了。
一把定价接近200元,差不多是同行10倍的伞,哪怕是这么高的定价,蕉下旗下产品还是频频卖爆。
2013年5月,初代小黑伞在天猫首发,两小时售罄。eBay上,二手小黑伞的价格甚至被炒到原价的好几倍。
得益于初代产品的火爆,二代小黑伞销量更是突破40万,在2018年的618大促上,一举超越天堂伞,成为中国伞具销售冠军。
如此亮眼的成绩,归功于蕉下独特的产品定位与强营销打法。
产品上,蕉下善于从户外需求的角度,找到日常穿搭中差异化的产品定位。
市面上的伞又丑又笨重,还不能防晒?蕉下专门给爱美的女士做一款既漂亮又轻便,能做照片背景又能防紫外线的伞;
按照这套模型,蕉下在天堂伞占据了超80%的市场份额的情况下,依旧成功破圈,光靠卖伞就收获了5亿元销售额。
细分市场的增长空间受限后,蕉下将这套模型套在其它户外用品上,2019年到2022年这4年间,蕉下又打造了22款爆款,个个销售额过千万元。
如重量比传统厚底马丁靴减轻36%的超轻马丁靴、轻便保暖的气绒冲锋衣、拒水免结团的羽绒服等等。
营销上,蕉下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品牌宣传和营销。
彼时正值电商蓬勃发展,互联网流量向网红经济转型,蕉下坚定地选择乘上这股东风,打造网红爆款。
通过“明星代言+社交媒体投放”的营销路径,找大量明星、网红、主播代言,再利用小红书、B站、抖音等社交媒体抢占用户视线。
广撒网式的广告投放,为蕉下带来了高达45亿的浏览量,也带来了高销量。
2019年,蕉下线上渠道营收为2.86亿元,到2022年已经猛增至17.08亿元。
同样作为新消费品牌的新元素、钟薛高等,有的破产、有的翻车,人们开始质疑新消费品牌的商业模式时。
蕉下却能在2022年年初完成C轮融资,估值在一年时间内从1亿美元猛增至3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10亿元。
并在两个月后,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冲刺
“
中国城市户外第一股
”
。
在新消费行业“风口期”渐过,融资额同比下滑41.4%的情况下,想上市,谈何容易。2022年4月和10月蕉下两次向
港交所
递交了上市申请,均未能成功。
“
如今的市场环境让资本对这样的新消费品牌不再看好。
”有专业人士分析道。
从招股书上的数据来看,蕉下的财务状况堪忧,品牌
根基不稳,
核心竞争力也基本没有。
一是,由于过去过于注重效果向营销
,虽然带来了可观的增长,却也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万物天泽营销咨询创始人许晓辉向派代透露,“产品的研发,或者是供应链,以及很核心的库存情况,这些数据是否健康,我觉得能够很强地影响到
蕉下
的上市计划,或者财报的表现。因为服装是一个高库存的品类,而且有季节性。但那块的数据我们看不到,只能看到前端的销售和市场费用。所以我只能从这个角度去做分析。
蕉下的
库存,我觉得如果能有数据来源的话,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照指标。”
许晓辉补充道,从前端来看,
蕉下营销
费用占比过高,而且连续几年都在增长,这对上市的财报不是一个利好。
例如,2021年蕉下营销费用高达11亿元,占营收的45.9%,净利润率却不足6%,难以满足投资者对盈利能力的期望。
许晓辉认为,
“一般营销费用占比10%到20%才比较合理。而像安踏、李宁这些大品牌,人家的规模大,营销费用则在10%以内。”
其次,强营销的业务模式让蕉下品牌力缺失,品牌的经营模式容易被模仿与复制,难以在消费者心中建立稳固的位置,消费者容易因为价格、促销等因素转向其他品牌。
“这么多年,蕉下在我心中主要还是个防晒品牌。”许晓辉提到。
为了寻求增长,蕉下给自己制定了一个
更高大上的定位,请来周杰伦为其代言,却反响平平。正是因为蕉下缺乏
品牌力,所以无论怎么宣传自己“轻户外”的新定位,用户对其的认知依然停留在防晒二字上。
二是,蕉下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少得可怜
,仅有
3%左右
,
当前拥有的
204项专利,也大多为外观专利,导致产品缺乏技术壁垒。
其营销的“AirLoop面料”“L.R.C涂层技术”“全向推拉蜂巢技术”等听上去十分高大上的黑科技,实际掌握在上游产业和国外企业手中,并非蕉下独有。
三是
,蕉下由于采用轻资产模式,没有自己的生产线
。
虽然可以在品牌成立之初降低公司资本投入
,却无法防备白牌
。
从2016年至今,蕉下母公司减字科技的立案记录有340条,其中大部分是因为侵权纠纷。
缺乏技术门槛、品牌命脉完全由代工厂掌控,蕉下精心设计的爆款商品,工厂换个名字便可以挂到电商平台上。
同时代工模式导致蕉下供应链管理低效,品控频频出现问题。
大量用户发文吐槽:收到的防晒伞8条伞骨断了6条、防晒衣穿了没一天便起球勾线、又贵又差不如用白牌……
综上所述,如此头重脚轻的品牌现状,迟迟被挡在股市门外,是情理之中的事。
蕉下的现状也反映了如今新消费品牌想要扩大规模,面临的难题。
许晓辉分析道,“户外这个市场,看上去很大,但是竞争非常激烈,因为户外是有身份属性的,它不像防晒服等,能在一些特定场合穿,对于品牌不太看重。而在轻量户外这个类目或者场景下,
始祖鸟、耐克、阿迪都有类似的户外产品,同时市场也在不断涌现新的,更城市化、更时尚的品牌。对蕉下而言竞争只会更激烈。所以,蕉下(
往后)的市场费用可能还会更高。
”
“这个环境下,大家肯定要更务实吧,能上市就上,上不了的话,就好好做生意赚钱,做利润、做规模,尤其要保利润,这应该是蕉下接下来的策略核心,因为还是要能够自力更生嘛。”
许晓辉补充道。
如今蕉下也推出了更多低价商品,开始各种打折促销活动,同时大量裁员,降本增效,以面对更加严峻的市场环境。
许晓辉表示,
“可能(户外)这场仗会打得更硬,它不像在细分的防晒类目,里面可能竞争对手都比较弱,当你进入到一个更大的市场,这个竞争压力其实变得更大了,而且就像前面讲的,户外品牌是有社交身份属性的,所以消费者虽然会关注性价比,同时也会优先去买那些更知名的品牌。所以,(蕉下)倒不是没机会,只是这种竞争会更加惨烈。”
参考资料:
[1]卖伞起家的蕉下去年营收24亿元,广告支出逾24%,研发费用仅占3%,伞具质量遭质疑.中国经济网
[2]蕉下人事巨震背后:“重营销”两度折戟IPO,欲借“户外”开启新故事.
中华网财经
[3]两次冲击IPO均铩羽而归,蕉下变“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