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阅读原文
”到
学习强国总平台
听精选内容
前不久,由国家广电总局、北京市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台长论坛”成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多家省市级广电集团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总结发布广播电视媒体在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丰富和优化内容供给、做强做优新媒体等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果。
其中,广东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蔡伏青作了题为《用人工智能谱写美妙视听》的报告,提到了用人工智能赋能艺术创作,用技术书写艺术。蔡伏青指出,主流媒体只有加快适应新技术、新应用,才能大踏步赶上时代浪潮,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前面的台长讲了精品创作、体制改革,听得我们激情澎湃、收获良多。我在这里汇报一下其他方面的体会,讲讲
AI
,讲讲
AI
参与内容生产。我申明一下,我不是一个技术男,如果讲错了,您就笑一笑,包涵包涵。
我们常说,广电因技术而生、因技术而兴。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推动媒体格局、表达形式、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给广电媒体带来新的重大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多次提到“人工智能”,强调要“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这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对以人工智能新技术推动宣传思想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高度重视。在数字技术变革的语境下,人工智能凭借强大的技术优势,已为媒体全方位探索生产、运营、管理带来了无限可能。
近年来,广东广播电视台在推动媒体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方面作了不少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一方面主动布局人工智能,运用先进技术赋能媒体内容创作、管理、运营;另一方面,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行业应用存在的风险和挑战,我们努力探索应对措施和治理路径。
几年探索下来,总的感受是: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提升了体验。
2020
年,广东台与国家广电总局广科院联合共建“
超高清
5G
融媒研究院”
,积极参与国家广电总局中长期科技研究计划,探索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媒体中的创新应用。
2022
年,我们成立融媒技术创新应用工作室,积极探索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电视新闻生产和管理中的创新应用,并成立了
“元媒实验室”
。与腾讯公司加强“混元实验室”合作,挖掘人工智能技术媒体应用场景。今年,我们又成立了广东金视幻影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开发、硬件销售。早两天,广东卫视又与广东工业大学等组建了
“岭南文化数智化传播研究院”
,专门从事
AI
产品研发。通过一系列的布局和推动,我们在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包括技术开发、产业运营等方面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人工智能技术的升级更迭不断促进高质量叙事的转化和升级,赋能节目创作和制播,提升受众体验。通过积极运用文生文、文生图、文生视频、图生图、图生模型等技术,我们实现了高效建模和虚拟场景设计,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沟通成本。比如,在今年的巴黎奥运会期间,我们打造了
AI
数字人,首次用于播报奥运奖牌榜。这个数字人采用
2.5D
的先进合成技术,对主持人形象和声音进行采集,建立主持人模型,合成
AI
人形象。这个节目制播了
40
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又比如,广东卫视在国庆期间,制作播出了一部历史人文纪录片《葛洪》,片中大量使用了文生视频、图生视频的
AI
技术,塑造
1700
年前的晋代社会人文风貌,全片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配音,在国庆节晚间黄金档播出,取得很好的收视效果,在同时段全国卫视节目排名第四,纪录片类型节目排名第一。近年来,我们在春晚、综艺、歌曲等节目中,一直在探索使用
AI
技术,均取得不俗的效果。广东卫视春晚
元宇宙项目荣获第四届数字互动与元宇宙行业创新大赛“最佳元宇宙展演创新应用奖”。
全国首档融合
AI
、
AR
技术的大型城市地标融媒歌会《
“花开春正好”
春日绽放歌会》以新技术加持赋能国潮文化的创新传扬,采用了前沿的
VR 180°3D
技术
,
录制全国首个线下沉浸式观看的
8K
全实景
VR
歌会,吸引
2.5
万人现场参与,全网
单场融合
传播量超过
5
亿。
这些节目也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一些年轻人在节目评论区赞叹道:现在的广东卫视真潮!
新技术在节目生产、播出分发中的创新应用,提供了互动性、沉浸感、个性化更强的视听体验,有效提升了广播电视端收视收听率。
2023
年至今,在广电总局大数据全国省级综合卫视收视率排行中,广东卫视收视率跃居前
4
,地面频道频率收听收视份额牢牢占据本省市场的龙头地位。
我台在新闻生产中多方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早在
2019
年,我们就搭建了基于
5G
+
AI
技术的智能试验平台,将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智能技术应用到新闻生产中,为文稿和视频编辑提供智能辅助服务,实现智能收录、智能拆条和智能标签化,为新媒体碎片化内容提供快速生产和分发服务,并在日常新闻制作,尤其是全国两会等重大报道任务中进行了成功实践。新闻报道创新性采用“数字人
+
元宇宙”快速生产流程,应用
AI
技术生成打造数字人主播“
AI
小强”,在全国两会宣传报道中推出
AI
数字主播节目《数说两会》《
AI
主播解码报告》,应用
AI
技术打造年轻态两会作品《
AI
了新广东》;
2024
年我台在全国两会报道中还首次引入
AIGC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创作工具和基于大模型的视频制作辅助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内容创作效率,助力收视率和融合传播力双提升,《广东新闻联播》在广电总局大数据中已跃居全国卫视同时段节目收视排名第
3
名。
四、用人工智能拓展音频应用场景,站上“耳朵经济”新风口
声音识别、处理、分析、重建等人工智能技术为拓展音频应用场景提供了无限可能,“耳朵经济”成为新的风口,为媒体转型发展、文化传承保护、社会公益宣传开辟了新的路径。
去
年底,我们推出了“
AI
声值”产品,通过深入分析和精确模拟特定人的声音特征,训练合成全新
AI
声音,打造粤语
AI
声音服务。目前该产品已广泛应用于“粤听”客户端的《醒晨早报》等多个节目中。
今年
3
月,珠江之声和音乐之声两个频率正式使用“
AI
声值”服务,推动传统媒体向数字化生产转型升级。
此外,我们还用人工智能辅助媒体号矩阵管理,
支撑服务于全台300多个外部平台账号,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能,降低了运营、审核以及管理的成本;用人工智能“秒鉴”服务审核,提高节目内容审核中对敏感人图像、字符、图标、声音的识别能力,降低人工审核漏镜率,为内容安全筑牢“防火墙”。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
主流媒体只有加快适应新技术新应用,才能大踏步赶上时代浪潮,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接下来,我们将按照这次会议要求,进一步坚持技术革新,推动节目生产、内容分发系统迭代升级,建立有利于新技术使用、新应用创新的体制机制,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新质生产力、建立发展新优势,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进一步用人工智能谱写美妙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