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天,C+ Architects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程艳春受北京建筑大学的委托,对位于西城区展览馆路的北京建筑大学老校区的教学5号楼进行空间改造设计。这个校园不仅是建筑师现在任教的场所,更是其本科5年间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因此,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改造后的建筑室内
教学5号楼建于1956年,是一栋中西折衷风格的建筑,其内部空间比较简单,中间一道狭长的走廊,走廊两边都是教室,在建筑两端各有一个楼梯。
“我们曾经在教5上高等数学课,印象最深的事儿是当时早起去教室占前排座位。那时候觉得教5的走廊很长,走廊里的灯光是恍惚的。”程艳春这样回忆道。
▼改造前后空间对比
在设计之前,考虑的是不仅仅是单体建筑,也思考与周边校区环境的联系。5号楼位于校园的西侧,与3号楼、4号楼围合成了一个小花园,小花园里种了一些植物,还有一座喷泉,有时会有人在这里休息,但大部分时间是作为交通空间和景观。在改造5号楼内部空间时,考虑了将来对花园进行改造的可能。由于这个院子在校园里侧,相对私密,较少受到外来人员的干扰,因此考虑将来与三栋教学楼联动,让它能够更多地为教学相关活动服务,而不仅仅是一个花园。改造之后,在面向花园的南侧中间位置增加了一个出入口,同时这里也是一个公共活动空间,希望让人流与花园能够有更多的互动。
▼总平面图,南侧增加出入口,加强与花园之间的关系
接到委托的时候5号楼正在进行内部拆除,在现场调研中发现整栋楼的屋顶木构造和山墙都非常有特点,于是决定保持木屋架外露的状态,仅对其进行加固和清理。改造后,原始山墙上的拱形被清晰地表现出来,多层拱形连续排列,形成了有秩序的空间进深感。为了稳固屋顶,加入了一些新的支撑结构,人们在二层公共空间可以直接看到组合在一起的原有的屋顶、山墙与新加入的构件。外露的屋顶结构也为今后在这里的学生提供了观察建筑的样本。
▼二层走廊,木屋架外露,拱形山墙连续排布,形成有秩序感的空间
此外,屋顶上增加了采光天窗。从早晨开始,整个建筑就洒满了阳光,一天中随着光线的变化,建筑内部的氛围也会产生细腻的改变。被木屋架打散的自然光影投射在建筑内墙和地面上,和窗外花园的光影相互呼应。
▼屋顶设有采光天窗,在室内留下变化的光影
原有的老教学楼缺少评图、讲座的公共空间,而目前的教学模式中则需要有尽可能多的这种空间。在改造中,拆掉二层中间的南侧楼板,创造出了一个两层通高的公共空间,作为开放的阶梯教室,可以举办各种公共活动。北侧则被改造成一个开放的评图和讨论空间。
▼二层开阔的公共空间
新创造的公共空间都在建筑中心,在服务两边的教学空间的同时,削弱了狭长走廊的封闭感,视线在这里上下回游,使得建筑空间更加开放、立体。另外,一、二层走廊两侧也可以展示学生作品、教学成果。
▼一层的阶梯状公共区域,后侧楼梯与二层相连,空间开阔连续
自然光线的引入、立体开放的空间等等,为老建筑提供了新的使用体验。
▼楼梯间,空间立体开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屋顶平面图
▼剖面图
来源: gooood谷德设计网
【近期活动】
7月10-11日•上海 第5届科学实验室环境控制技术国际论坛暨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工程分会2017年学术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