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近日在《求是》杂志发表了题为《扎实做好新时代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文章,本文就其中的“坚持人民至上,准确把握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价值取向”进行个人解读。
文化遗产作为保护对象,有着“价值观—价值—价值载体”的价值逻辑 :“价值观”关系到遗产及其成为遗产的话语权 ;“价值”是作为遗产的解释框架 ;“价值载体”则成为历史文本与历代相互作用及交流的媒介。“坚持人民至上”作为价值观,是城乡历史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价值取向,城乡文化遗产的人居属性,决定了遗产与当代社会环境的积极融合,保护传承工作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实现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与民生福祉的和谐统一。老城区作为城乡文化遗产的价值载体,有着精神和物质的双重价值。
长沙历史步道
一方面,老城区是城市居民集体身份的象征。城市记忆和乡愁是人民群众对故乡的深情寄托,承载着人民的精神追求,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人民的审美取向。在城市空间演化的“来龙去脉”中,文化遗产起着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作用,成为一座城市的共同记忆和身份象征,例如北京中轴线、西安的晨钟暮鼓、荆州的古城墙、武汉黄鹤楼等。除了显性的城市标志物,还有那些留在街巷角落的历史记忆,“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使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家喻户晓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乌衣巷成为南京城的时光魅影。在此意义上,每一座老城都应该留住一条“老街”,让城市发展有源头可寻,让地方文化有形式彰显,让居民情感有载体寄托。
另一方面 , 老城区也是活态的文化遗产。“在城市上建造城市”的往复性过程中,使老城区成为一部丰富的历史读本,城市遗产不能简单理解为“有遗产的城市”,而是作为“遗产城市”与“人民”的有机结合。当下的城市更新正在成为一种常态,文化遗产保护与环境品质提升不是绝对的“新旧两重天”,是要让人民群众在享受现代生活便利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和文化自信。例如长沙“历史步道”纵贯老城区,串联起散落的历史遗珠,在改善老城居住环境的同时,营造一种松弛的慢城氛围,增强城市的宜居性和归属感。在这条历史步道中,街坊邻居们在老街巷开店、营商,游人在老房子听戏、品茶,孩子们在古香古色的百果园街巷嬉戏,阿姨们身着旗袍款款走在西园巷的麻石路上。酒是陈的香,那些藏匿在古街深巷的一个个历史故事,散发出浓浓的老长沙味道,让人们找到“回家的路”。
西安古城钟楼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城市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载体,精神追求向物质环境的连续转化,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生产的动态过程。不仅指物质环境,也包括物质环境在成为遗产过程中与使用者在社会、文化、经济方面之间的复杂联系。正是基于这种“集体意识”所形成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共同体,使遗产的历史环境与社会的当下生活关联为一体,历史文化才能获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可。习近平总书记教导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前提是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每一座城市有各自的历史文化、各自的演化逻辑、各自的特色风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城市性格。应该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认识城乡文化遗产价值的人民性,通过“古为今用”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
作 者:华中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住房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 何 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