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温sir讲地缘
以地缘为角度,历史为脉络,沿着先人的足迹,探究缤纷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国家地理  ·  比雪景,南方从来不认输 ·  2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彭州,到底有多“蔬式”? ·  3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影赛】2024江西风景独好影像大赛作品精选 ·  6 天前  
地理蹊  ·  考前每日练 |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温sir讲地缘

大航海时代 — 朱罗帝国的崩溃,德里苏丹国扩张,泰卢固人的卡卡提亚王朝

温sir讲地缘  · 公众号  · 地理  · 2017-04-09 08:21

正文

  帕拉王朝与东南亚也有十分紧密的贸易关系,乘着东北季风南下、西南季风回归的孟加拉商人,同样将马来之地视为重要的贸易中转地。击败帕拉王朝,并夺取孟加拉地区的出海口,为朱罗帝国的“环孟加拉湾”贸易帝国,补上了最后一块拼图。值得一提的是,在击败帕拉王朝之后,朱罗人曾一度把首都迁往孟加拉,想在北印度有所作为。

  朱罗帝国有此野心,很大程度源自于它的宗教属性。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说,朱罗在11世纪上半叶的三次扩张,帮助其完成了从一个地区性大国向 “帝国”的升级,包括:南下并吞斯里兰卡的僧伽罗国;东进击败马来群岛的三佛齐国;北上夺取帕拉王朝在孟加拉的出海口了。这三个王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佛教王国,而朱罗则是印度教王国。因此这一地缘政治层面上的扩张,很大程度也代表着印度教的强势复兴,更让南印度的达罗毗荼人第一次认为自己能够成为是印度教和全印度保护者。
  不过前面我们也说了,以朱罗帝国的地缘特点来说,想一统整个印度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能够在这片大陆角逐统治权的,还是那些从西北方向渗透而来的外来民族。因此朱罗很快还是放弃了这一想法。这也导致突厥-伊斯兰民族入主印度之前的大部分时间,印度半岛的地缘政治局面,大体还是呈现为“北拉南朱”的局面。包括德干高原西北部(西遮娄其王朝)的北部地区为拉杰普特诸国控,南部则为朱罗统治。
  与拉杰普特联盟最终成为抵抗突厥人入侵中坚力量不同的是,盛极而衰的朱罗王朝并没有机会与穆斯林政权交锋。12世纪后期,朱罗帝国在南印度的统治开始动摇。帝国境内各版块开始涌现出新的王国,比如安得拉境内崛起的“卡卡提亚王朝”。这个王朝被泰卢固人认定为是:第一个真正由泰卢固人建立的王朝。也可以说,泰卢固民族如果想追溯自己的历史,会更原意以这个土著王朝为源头。
  至于泰米尔人,朱罗王朝无疑是他们最引以为豪的。朱罗人在南印度的宿敌——潘地亚人,本来也是这一荣誉的有力争夺者。同样在12世纪末复国成功的潘地亚,很快击败了衰弱中的朱罗人(公元1215年),并在半个多世纪后吞并朱罗。整个13世纪,潘地亚人都是泰米尔地区的强势统治者。不过它能做到的也仅仅是这一点了。
  从战略上看,南印度再出现一个强大政权的最大障碍,是取代拉杰普特人成为北印度统治者的突厥/伊斯兰政权。几乎与潘地亚在泰米尔地区做大同时,古尔王朝及其继任者“德里苏丹国”,也基本完成了在北印度的整合工作(拉杰普特地区除外)。13世纪末-14世纪初,已经适应印度地缘环境的德里苏丹国,进入了最为强盛的时期。不仅开启了对德干半岛的征服工作,更在西北方向击败了,入侵旁遮普地区的蒙古察合台汗国。
  从公元1320年起的5年间,德里苏丹国一共进行了4次南征行动,将控制线南端推进到了朱罗人所处的高韦里河谷。突厥人在德干半岛的征服路线,与当年的拉杰普特人“遮娄其王朝”类似。即先征服马哈拉施特拉邦、卡纳塔克邦所处的克里希纳河-戈达瓦里河上游,然后东进安得邦的泰卢固地区。最后向潘地亚人所控制的泰米尔地区扩张。在德里苏丹国的强大攻势下,南印度诸王国纷纷走向了覆灭的边缘。泰卢固人的卡卡提亚王朝,便是在这个时候被瓦解。称霸泰米尔地区(包括喀拉拉邦)的潘地亚人,也在遭遇了重大失败。突厥人甚至一度攻入了潘地亚人的都城。
  对于北方入侵者来说,征服并控制南印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现在的南印度人,俨然已经将自己定位成为了印度教最后的守护者。为了完成对南印度的全面征服,德里的统治者甚至一度效仿遮娄其王朝,将都城迁到了克里希纳河上游:卡纳塔克邦中北部的德瓦吉里(公元1327年)。然而北方的一个变故,却彻底打乱了突厥人整合南印度的计划,使得这个即将诞生的帝国,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印度半岛的西北方向。
  这个方向是蒙古人的地盘。13世纪的蒙古西征,使得印度之西出现了两个强大的蒙古汗国:伊尔汗国与察合台汗国。其中河中地区及阿富汗东部归属于察合台汗国;伊朗地区及大部分的阿富汗为伊尔汗国领地。蒙古人的这种分割,使得印度河平原南部的信德地区,处于伊尔汗国势力范围;而对印度威胁最大的,开伯尔山口所在的贯通中亚-南亚的“突厥伊斯兰通道”,则处在察合台汗国的控制之下。
  之前我们曾经分析过,蒙古人在中亚的征服工作(及后来的整合),客观上阻断了新突厥人/穆斯林势力再次进入南亚的通道,为德里苏丹国的突厥统治集团整合北印度赢得了时间。当然,这并不代表蒙古人在完成内部整合,并适应中亚的干热气候之后,就不会觊觎印度的富庶。刚才我们提到的,13、14世纪相交之际,察合台汗国的几次连续入侵就是蒙古人做出的最大努力。那么,是不是蒙古人的再次入侵,打断了德里苏丹国对德干半岛的全面征服呢?答案却很让人出乎意料。因为打乱德里苏丹国南征计划的,并不是蒙古人的入侵,而是蒙古人的崩溃。
  蒙古人所建立的庞大帝国,在13世纪上半叶开始走向了崩溃。与印度相接的两大汗国中,最先崩溃的是统治美索不达米亚、伊朗,以及大部分阿富汗地区的伊尔汗国。公元1335年,随着君主的离世,内部矛盾已无法调和的伊尔汗国,被分裂为了几部分;察合台汗国则在十几年后被分裂为了东西两部分,并旋即为帖木尔帝国“曹魏代汉”般的所取代(公元1370年)。
  一边是在中亚统治开始崩塌的蒙古汗国,一边是在印度正如日中天的突厥政权。这样的局面,很难不让德里苏丹国的统治者动心,更何况他们本来就来自于中亚/阿富汗地区。即使说没有接收蒙古帝国遗产的野心,最起码也希望能够拿下兴都库什山脉两侧,为自己脆弱的西北门户加上一道防火墙。
  公元1337年德里苏丹国开始暂停在印度南部的整合工作,集结大军向动荡的阿富汗地区发起远征。不幸的是,这些在印度日久的突厥人,不仅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还低估了他们那些突厥远亲接收蒙古人遗产的决心。远征阿富汗的德里苏丹国,不但没有能够从崩溃的伊尔汗国遗产中分一杯羹,反而落得个全军覆没的结局。顺便八卦一下,如果当时有先知告诉德里的苏丹,在他出征的前一年,察合台汗国境内出生的一个婴儿(帖木儿)最后成为了伊尔、察合台两大蒙古汗国遗产的继承者,不知会不会改变自己的行动方向。
  德里苏丹国这次大伤元气的远征,极大的改变了印度的政治走向。葡萄牙人登陆印度之时,所观察到的印度地缘政治版图,也正是在这次远征之后建立的。至于到底是个什么情况,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