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联邦检察院称,向杜塞尔多夫高等地区法院对三名德国公民赫尔维格、伊娜以及托马斯提起公诉。德国检察院怀疑这三名被告一直为中国工作,称他们提供了用于增强中国海上力量的创新技术信息。
1 月 10 日,中方迅速做出回应。中方代表在正式场合严肃表态,希望德方立即停止此类毫无根据的炒作行为,千万别再给中德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之路设置重重障碍。
如今,这起案件中的托马斯・R 仍被关押,而赫尔维格・F 和伊娜・F 在 10 月已获释。
事实上,这压根儿就是正常的经贸交流,却硬生生被德国方面揪住不放,找各种借口抹黑。就拿所谓的增强中方海上力量的信息来说,简直是漏洞百出,经不起一点推敲。
德国海军现有的技术水平,真有那么神乎其神吗?咱们不妨来掰扯掰扯。
以德国海军的不来梅级驱逐舰为例,它一度被视为德国海军的实力担当,装备着 SPY-1D 相控阵雷达和 SM-3 Block IIA 导弹。
可放在全球海军装备的大棋盘里审视,这些配置在中国眼中,已然有些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中国自主研发的 346A 雷达,探测精度、抗干扰能力等关键性能指标远超前者,搭配上红旗 9B 导弹,无论是防空反导的射程范围,还是对目标的精准打击能力,都能全方位碾压德国的同类装备。
再说那被德国检察院大做文章的三台专用激光器。德国方面似乎完全不了解,中国在激光武器领域经过多年深耕,已经结出累累硕果。
就拿 LW-60 激光武器来说,它一经亮相国际防务舞台,就吸引了全球目光,就连五角大楼都难掩艳羡之情。其强大的功率输出、超远的有效射程以及高度的作战灵活性,足以在现代海战、空战等多维作战场景中发挥关键制敌作用。
反观德国,在激光武器研发进程中,还在诸多关键技术难点上苦苦摸索。德国检察院此番不分青红皂白地指控,完全脱离实际。
就好比在中方已然列装歼 20 这样的先进五代战机之时,德国还非要说中方是靠窃取其狂风战斗机技术才得以实现航空跨越,实在是荒谬至极,让人啼笑皆非。
德国海军发展出现相对迟滞的态势,而中方却蒸蒸日上,不知道柏林怎么好意思说中方使用德国技术增强海上力量的。从舰艇数量来看,德国海军舰只总数仅 34 艘,其中护卫舰 16 艘,涵盖 F125、F124 等型号,潜艇 6 艘,其他辅助舰艇 12 艘,总吨位约 18 万吨。
这般阵容,相较于全球海军强国,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就主力舰艇而言,巴登 - 符腾堡级护卫舰算是当下德国海军的当家花旦,满载排水量 7200 吨,为执行诸如维和、人道主义救援以及反海盗这类低强度任务而生,防空、反潜、反舰能力只能算勉强及格。
再看萨克森级护卫舰,满载排水量 5600 吨,装备有一定数量的防空导弹、反舰导弹以及鱼雷,具备多用途作战潜力,可在区域防空、近海防御等场景发挥作用,但也难掩其技术短板。
中国海军近年来发展迅猛,航母辽宁舰、山东舰驰骋大洋,055 型万吨大驱、052D 型驱逐舰批量服役,舰艇总数超 300 艘,总吨位超 200 万吨,在防空反导、对海打击、反潜作战等领域取得长足进步,舰艇技术的自主性、创新性以及作战体系的完备性,已然走在世界前列,把德国海军远远甩在身后。
就拿德国海军曾经的王牌 —— 不来梅级驱逐舰来说,它装备的 SPY-1D 相控阵雷达,在中国海军 052D 型驱逐舰装备的 346A 有源相控阵雷达面前,劣势尽显。
346A 雷达采用液冷散热,取消了弧形风罩,天线面积增大近 20%,T/R 组件数量攀升至 5700 个,峰值功率达 8 瓦,总功率超 6 兆瓦,探测距离飙升至 350 千米,能精准监控数十万平方公里的空域,抗干扰能力超群,无论是面对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敌机来袭,还是在远洋作战时对远距离目标的搜索定位,都表现得游刃有余。
而 SPY-1D 相控阵雷达 T/R 模块采用砷化镓材料,虽有一定优势,可整体探测性能在面对 346A 雷达时,已然力不从心。
防空导弹方面,德国驱逐舰搭载的 SM-3 Block IIA 导弹,最大射程约 2500 千米,射高 1500 千米,主要用于中段反导拦截,可在大气层外对来袭弹道导弹实施打击,但其通用性欠佳,对空气动力目标的拦截效率不高。
反观中国的红旗 9B 导弹,最大射程超 200 千米,射高 30 千米,采用主动雷达制导,能同时跟踪多个目标,具备很强的抗饱和攻击能力,无论是拦截敌机、巡航导弹,还是应对战术弹道导弹,都能有效应对,且可适配多种舰艇平台,通用性强。
反舰能力上,德国驱逐舰配备的鱼叉反舰导弹,射程约 130 千米,飞行速度 0.85 马赫,采用惯性制导 + 主动雷达末制导,战斗部重 227 千克,在面对现代海战高强度防空反导体系时,突防难度极大。
中国的鹰击 18 反舰导弹则是另一番景象,射程超 600 千米,巡航阶段亚音速飞行,末端突防时可达 3 马赫超音速,采用复合制导方式,抗干扰能力强,战斗部重量超 300 千克,一发命中就能让大型舰艇丧失战斗力,其超远射程可在敌方舰艇防御圈外发起攻击,超音速突防更是让敌方难以拦截。
如此对比下来,德国海军所谓的 “先进技术”,在中国海军面前,实在是黯淡无光。
德国,作为欧洲老牌工业强国,在激光武器研发赛道上一直奋力奔跑,试图重拾军事科技领域的荣光。早在上世纪 70 年代,德国便开启了激光技术在军事应用的探索之门,科研机构与军工企业携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期望能在这一前沿领域占得先机。
莱茵金属公司,德国军工巨头,无疑是这场研发浪潮中的先锋。多年来,它持续深耕激光武器技术,从基础材料研究到系统集成测试,全方位布局。
德国在激光武器研发进程中,遭遇了诸多难题。
一方面,高能激光源的研制瓶颈长期制约着功率提升。要让激光武器在实战中具备足够杀伤力,强大且稳定的激光源是关键,可研发过程中,技术难题层层叠嶂,使得德国激光武器功率难以实现质的飞跃。
另一方面,光束控制与瞄准精度也是一大挑战。激光武器需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精准锁定并持续跟踪高速移动目标,德国在这方面的技术虽有进展,但与顶尖水平仍有差距。
尽管德国为激光武器研发不遗余力,可相较于中美等国,成果却略显单薄。美国凭借雄厚资金与海量科研资源,多款舰载、车载激光武器已进入实战测试甚至列装阶段。
中国则依托完备工业体系与高效科研机制,在激光武器领域多点开花,从低空防御到高空反导,形成了系列化产品。德国激光武器项目多停留在原型机测试、技术验证阶段,距离大规模实战部署尚有漫长道路要走。
中国近年来军事科技飞速发展,在一些领域实现弯道超车,让德国军工企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为维护自身军事工业的优势地位,他们不惜编造所谓 “窃取技术” 的谎言,妄图给自己找一些心理安慰的同时,确保德国军工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不被蚕食。
然而,德国这种无底线的抹黑行径,无疑是在给中德关系的健康肌体植入 “毒瘤”。多年来,德国大众、宝马、奔驰等车企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中国庞大的制造业需求也为德国高端装备、工业零部件提供了广阔销路。如今,这般恶意抹黑,使得双方企业投资信心受挫,合作项目面临搁置风险,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遭受冲击。未来,受到最大冲击的仍然是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