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军事出鞘
打造军事原创内容,掌握最新军事资讯.和大家互动交流!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军事出鞘

英国财长访华提出一个要求,中方当场目瞪口呆!

军事出鞘  · 公众号  · 军事  · 2025-01-12 09:00

正文

1月11日,英国财政大臣里夫斯访华,据说她表态希望与中方建立务实且可预测的关系。她指出,工党内阁首要任务是建立一个经济增长、富裕的英国,而英国汽车大量进入中国市场能助力实现此目标。啧啧,她这个要求口气可真不小。 

英国工党如今为何如此急切地想把自家汽车往中国市场塞呢?这背后,是工党上台后接手的一堆棘手难题。英国经济,就像一辆在泥潭中艰难前行的老爷车,债务高悬,经济增长近乎停滞。

英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英国经济环比仅增长 0.1%,远低于第二季度的 0.5%,与工党上台前承诺的 2024 年英国经济增长目标 2.5%、力争成为七国集团中增长最快经济体的豪言壮语相差甚远,在七国集团中的排名也靠后,让民众失望至极。

同时,债务问题也如同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英国预算责任办公室预计,今年将增加 196 亿英镑公共债务,且未来五年年均公共债务将增加 323 亿英镑。为了填补财政缺口,工党出台的秋季预算决定,未来五年增加大约 400 亿英镑税收项目,这无疑给企业和民众都带来了沉重负担。

在这样的经济重压之下,工党急需找到经济增长的突破口,而中国庞大且极具潜力的市场,自然就成了他们眼中的 “救命稻草”。英国汽车产业曾经辉煌一时,是工业革命的骄傲结晶。可如今,时过境迁,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浪潮中,英国汽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统燃油车领域,德系、日系车凭借精湛工艺、规模效应和品牌影响力,瓜分了大量市场份额;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美国有特斯拉一马当先,中国更是异军突起,比亚迪、蔚来、小鹏等车企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凭借先进电池技术、智能网联配置和超高性价比,在全球市场崭露头角。

反观英国汽车产业,转型之路走得颇为艰难。一方面,研发投入不足,导致在新能源关键技术上落后于人;另一方面,产业配套不完善,电池生产、充电桩布局等环节存在短板。

据英国汽车制造商和贸易商协会(SMMT)数据,今年截至 7 月,英国汽车出口环比下降 14.3%,对欧盟、美国、中国等主要市场的出口均有所下滑,这清晰地反映出英国汽车企业在全球面临的激烈竞争挑战。 

当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早已是一片红海,竞争白热化。以比亚迪为例,其 2024 年销量有望突破 400 万辆,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比亚迪汉 EV、唐 DM-i 等车型,不仅拥有超长续航、快充技术,还有智能旋转大屏、DiLink 智能网联系统等高科技配置,价格却亲民得多,主力车型在 20 - 30 万元区间,直击普通工薪阶层消费痛点。

蔚来、小鹏等新势力品牌,也通过换电服务、智能驾驶辅助等差异化竞争手段,吸引着年轻消费者。相比之下,英国豪车虽品牌光环耀眼,但动辄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售价,注定只能成为小众之选。

一辆劳斯莱斯幻影,落地价超千万元,在中国能消费得起的群体凤毛麟角;宾利添越,价格也在 300 万元起,普通家庭望而却步。这就使得英国汽车即便想在中国市场分一杯羹,单凭高端豪车路线,市场空间极为有限。

 话说回来,英国汽车若想大量进入中国市场,还得先过性价比这一关。中国消费者买车,那可是精打细算,既要品质好,又要价格实惠。英国豪车虽有品牌溢价,但性价比实在不高。

一辆路虎揽胜运动版,在英国本土售价约 6 万英镑起,折合人民币 50 多万元,可进口到中国后,加上关税、消费税、增值税等,终端售价直奔 100 万元,直接翻了近一倍。

反观中国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如广汽埃安 AION Y,10 - 15 万元就能买到续航 500 公里以上、配置丰富的车型,还享受国家补贴、免征购置税等优惠政策,对普通家庭吸引力巨大。而且,英国汽车的售后维修成本,在中国也是让消费者望而却步的因素。豪车零部件大多依赖进口,维修周期长,费用高昂。

以劳斯莱斯为例,一个飞天女神车标,售价高达 20 多万元;一块前挡风玻璃,换下来要 10 多万元。

普通工薪阶层即便咬咬牙买了豪车,后期保养维修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钱包,这无疑进一步限制了英国豪车在中国的普及。再看英国汽车的产品线,除了高端豪车,中低端车型在中国市场几乎没有存在感。

曾经的英国平民车品牌 MG(名爵),被上汽收购后虽在中国焕发新生,但主打年轻运动市场,销量规模与主流自主品牌仍有差距。像福特嘉年华、大众 Polo 等竞品,在品牌知名度、产品性价比、渠道覆盖等方面更具优势,MG 名爵想要突围难度不小。

而英国其他传统车企,在小型车、紧凑型车等细分市场,未能及时跟上中国市场节奏,错失发展良机。

 此外,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已构建起强大的本土供应链体系。从电池原材料供应、电池生产,到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制造,再到整车装配,全产业链布局完善,成本可控,技术迭代迅速。

宁德时代作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供应商,为众多中国车企提供高性能、低成本的电池;比亚迪不仅掌握电池、电机、电控核心技术,还自产芯片,保障供应链安全。

相比之下,英国汽车产业在新能源转型中,供应链短板明显,电池供应依赖进口,成本居高不下,在与中国车企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综合来看,英国财长里夫斯希望英国汽车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助力英国经济增长,这想法虽美好,但现实很骨感。

在中国汽车市场这片红海,英国汽车面临着品牌定位局限、性价比不高、售后成本高昂、产品线不完善以及本土供应链竞争等诸多难题,想要实现大规模出口中国,绝非易事,里夫斯可得好好掂量掂量,重新审视这看似美好却荆棘丛生的合作之路。 

此外,里夫斯这次还带了一个金融圈的队伍,不知道她是不是想和中方在金融领域开展合作。但这方面是中方的弱项,还是小心警惕别上当的好。

金融领域,这可是英国的 “老本行”,底蕴深厚。伦敦,那是与纽约并肩的全球金融中心,汇聚着全球顶尖金融人才,金融机构林立,像汇丰银行、巴克莱银行等,在国际金融市场纵横捭阖多年。英国的金融背后实际上美国霸权在欧洲的延伸。

里夫斯带着金融团队访华,打的什么算盘呢?一方面,英国脱欧后,金融市场与欧盟关系生变,急需拓展新市场,中国庞大经济体量、持续开放的金融市场,自然成了 “香饽饽”。

他们期望在资本市场合作上再突破,吸引更多中国企业去伦敦上市,也盼着中国进一步开放金融服务业准入,让英资银行、保险、证券等机构在中国市场大展拳脚。

另一方面,在绿色金融领域,英国有先进理念与实践,2002 年就建立全球首个排污权交易体系,2012 年设立绿色投资银行,他们渴望进入中国市场,共同开拓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等业务,为两国环保产业注入资金活水。

可中方也得警醒,金融合作是把 “双刃剑”。面对英国财长里夫斯此番带着诉求与 “野心” 的来访,中方自有着清晰的立场与考量。

一方面,中国庞大市场的大门向来敞开,但准入的钥匙需契合市场需求与发展节奏。英国汽车若想扎根,得先适应中国消费者对性价比、智能科技配置、售后服务便利性等多元诉求。新能源汽车领域,英国需拿出诚意,或与中方企业联合研发降低成本,或引入先进电池技术共享成果,而非单纯指望市场份额的给予。

另一方面,英国如果真想合作,其实拿得出手的东西还是有的。

譬如英国航空发动机技术独步全球,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航空发动机广泛应用于波音、空客等客机;中国的航空市场需求旺盛,大飞机制造正蓬勃发展,双方在航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有望实现技术与市场的完美对接。

英国在量子计算、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有独到之处,中国在 5G 通信、高铁工程应用技术卓越,双方强强联合,能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如中英科研团队携手开展量子通信研究,将量子加密技术与中国 5G 网络结合,为信息安全保驾护航,开启全球通信新篇章。

此次英国财政大臣里夫斯访华,无疑是一个关键节点,宛如一场棋局中的落子,其走向关乎两国未来多年发展格局。

一方面,英国带着经济复兴的迫切渴望、产业突围的急切需求,向中国抛出合作 “橄榄枝”;另一方面,中国则基于自身发展节奏、市场规律以及国际合作准则,审慎权衡利弊。

双方既有共同利益诉求的交汇点,又有不同阵营站位等方面的分歧。双方关系是是重回 “黄金时代” 的紧密携手,还是陷入僵局的背向而行,很大程度取决于双方能否在尊重彼此核心关切基础上,以务实行动落实合作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