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军武次位面
《军武次位面》节目官方公众号,军事文化的推动者,军迷每周的节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军武次位面  ·  每日囧图丨并不是所有的车都质量过硬 ·  3 天前  
军武次位面  ·  99元3件~大牌代工厂清仓捡漏100%纯棉长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军武次位面

科幻还是狂想?也许中国同样会搞,潜水航母​的故事

军武次位面  · 公众号  · 军事  · 2017-01-04 17:50

正文

科幻还是狂想?也许中国同样会搞——潜水航母的故事。



对于一个大国来讲,航空母舰是必备品,以航母为核心的舰队在进攻和防御上都有很大优势,巡游四海,威不可挡。大国海军的另一个必备品是相当规模的潜艇部队,相比于航母编队霸气的走秀,潜艇就如同隐伏于黑暗中的杀手,关键时刻来一发,装完X就跑。从作战方式来讲,航母和潜艇完全是两个路数,一个扎明枪,一个放暗箭,但自从有了航母(飞机)和潜艇之后,把它们合二为一的设想也就出现了——假如突然从水里冒出一艘潜艇,嗖嗖地放出灰机来,这奇袭的效果不是杠杠的吗?


▲第一艘“载机潜艇”U-12


说到“潜水航母”,很多军迷都会想到日本的伊400,但伊400并不是唯一品种,日本也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德国才是最早实践“潜水航母”的国家,其“潜艇载机”的尝试甚至还要早于正儿八经的航母。德国在二战中研制过不少奇特的武器,其实在一战期间也是如此,这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德国教育发达,人才众多,另一方面也因为德国是一个后起的小号“帝国主义”,要想从老牌列强手中抢肉,就必须得在军事上不走平常路,寻求技术优势。



一战爆发后,德国力图对英国本土进行攻击,其中一个脑洞就是让潜艇运载飞机抵达英国近海,来个冷不丁的轰炸。1915年1月15日,一艘U-12潜艇载着一架腓特烈FF.29及一枚12公斤炸弹进行了试验——U-12以水面航行的方式运载FF.29,飞机起飞后潜艇下潜返航,飞机则飞回陆地机场或在海上降落后由其它水面舰船回收,相当于潜艇替飞机省下了一半的航程。尽管试验成功,飞机能起飞,但飞机在航渡途中就这么在甲板上晾着,海水和潮气带来的腐蚀会产生许多问题,再加上从水面上晃过去的方式也丧失了潜艇的隐蔽性,因此德国海军司令部认为这个方案中看不用,下令停止了。


▲德国第二次尝试中采用的

汉莎—勃兰登堡 W.20水上飞机


到了1917年,两线作战的德国陷入窘境,这个脑洞方案又再次被提出,这一次做了一些改进,不再是固定在甲板上大摇大摆地开过去,而是准备开发可拆装的水上飞机,在潜艇上设置专用的飞机库,这样就可以潜行运载飞机了,但随着德国的战败,这个计划无疾而终。



无独有偶,正当德国人脑洞大开想着拿潜艇运飞机炸英国佬的时候,“英国佬”竟然跟德国人想到一块去了,也要用潜艇+飞机的组合去打击“德国佬”。1916年,英国设计了一种方案,使用E22潜艇运载Sopwith Tabloid水上飞机,目的是拦截德国飞艇。从照片上看,E22潜艇通过姿态调整使自己“抬头”,以便水上飞机可以滑到水面,或者在回收时可以滑行上艇,但这种飞机不能折叠,与德国第一次尝试一样,也得浮在水面运过去,遇到的问题也一样,所以结局也一样——被放弃了。


▲这哪里像潜艇,简直就是一艘

能下潜的小巡洋舰


一战中,各列强都看到了潜艇在战争中破交作战的巨大优势,于是在战后纷纷发展潜艇。1926年,法国开始建造“叙尔库夫”(Surcouf)号潜艇,1934年完工。这是一艘专为破交作战而设计的奇葩潜艇,连名字都来自于法国历史上的著名私掠海盗罗伯特•叙尔库夫(Robert  Surcouf)。这艘潜艇上装载有数艘用于俘获敌船的小艇,甚至还留有关押40名俘虏的空间(真是新时代的海盗)。“叙尔库夫”号长110米,排水量3304吨,装备了一座203毫米双联装火炮,37毫米三联装机炮与13.2毫米机枪各两座,12具鱼雷发射管,续航力18500公里,能自持90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潜艇。



除了拥有巡洋舰级别的火力外,“叙尔库夫”号的最大特色是能搭载飞机,它的舰桥围壳的后部就是机库,能装进一架1架拆散的“贝松”MB411水上飞机,能载机潜航。潜艇浮上水面后,把飞机装配好,利用起重机进行起降和回收作业,做到了英德两国在战争期间想办而没有办到的事情,但组装飞机再放飞的过程非常复杂,耗时很长,实际上使用不多,后来机库甚至被当成仓库用了。虽然“叙尔库夫”号实现了“潜艇载机”的设想,但实际上并不好用,无论是巨大的舰炮,还是搭载的飞机,操纵保养起来都很麻烦,只算是潜艇中不成功的异类。二战爆发后“叙尔库夫”号投奔了自由法国,1942年2月18日与美国商船“汤普生·莱克斯”号相撞沉没。



在二战中负责搞笑的意大利这时也没闲着,1926年,意大利计划在“埃托雷•拉莫斯卡”(Ettore Fieramosca)潜艇上加装一个防水机库,使之拥有搭载飞机的能力,意大利的航空企业还为之研发了相应的Macchi M.53与Piaggio P.8两种飞机,但因难度较大成本高而作罢。



跟法国一样,一战后的英国也搞了个用来破交的“巨炮大艇”——M级潜艇,装备了匪夷所思的305mm火炮。1922年签订的《华盛顿海军条约》使潜艇无法再继续使用巨炮,于是英国打算将原先容纳火炮的空间利用起来,改装为一个防水机库,用来搭载一架帕纳尔•皮托(Parnall Peto)水上飞机,还在前甲板增设了弹射器——这就有点“潜水航母”的意思了。这一设想在该级潜艇的二号艇M2潜艇上实施,但该艇在1932年因事故而沉没,据分析事故可能就是因为机库进水而导致的,所以英国最终放弃了这项计划。



在签下了《华盛顿海军条约》后,美国也开始琢磨起潜艇+飞机的组合。美国海军专门为“潜艇航空兵”订购了考克斯•克来明 Klemin-1S和马丁MS-1两种可拆装的小型水上飞机各六架,并使用了S-1潜艇进行运载测试。由于在测试中发现潜艇搭载和起降飞机的作业过程比较繁复,军事价值有限,再加上看到了英国M2潜艇的教训,美国海军很快就没了兴趣。



二战前夕,德国原计划从1939年开始建造四艘排水量有4650吨的XI级巡洋潜艇,如果建成,将会是当时最大的潜艇。这一级潜艇像英法那样,也装备两座127毫米舰炮外,还能运载一架专门为了潜艇搭载而设计的AR 231水上飞机,AR 231采用了独特的偏移机翼设计,折叠和装配只需6分钟,这说明德国人是在很认真考虑这个问题,但战争爆发后,由于资源要用在更为急需的方向,该计划被取消。



▲无动力的旋翼机Fa-330


二战中的德国还尝试过在潜艇上搭载用于警戒的Fa-330无动力旋翼机,用于在IX级潜艇上执行侦查和导航任务。Fa-330看上去像一个构造简单的三叶旋翼直升机,座位是敞篷的,驾驶兼观测员只能控制旋翼的倾角和方向舵,自身无动力,得由潜艇用缆绳牵引形成的气流产生升力,可以看作是一个倾斜的风车,使用时就像放风筝一样放到天上去,观测员通过缆绳内嵌的电话线与潜艇通讯。由于没有发动机这样的复杂部件,所以平时折叠存放的Fa-330能迅速组装起来,占据的空间小,后勤维护也很简单。


▲Fl-282直升机


但潜艇拖着这么一个东西会固然能看得更远,但同时也影响了下潜速度,情况紧急时只能砍断纤绳下潜,观测员只能听天由命了。面对装备了雷达盟军反潜舰机,Fa-330的预警能力有限,自己反而成为雷达的显眼目标,因此这种方案也就没有推广开来。德国的另一个尝试是让Fl-282直升机上艇,这是一个真正的直升机,有动力,几乎全是用钢管焊接而成,使用了颇为超前的交错对转螺旋桨,机身长度仅5.5米,上潜艇没什么问题,同样也是出于妨碍潜艇下潜的考虑而没有真正实施。


▲伊5号潜艇


真正把“潜水航母”实战化的,还得数日本。日本的崛起比德国还要晚,总想在兵器方面搞点稀奇古怪的东西来实现弯道超车,“潜水航母”也是其中之一,跟欧美国家试一下就不玩了的态度不同,日本则是相当执着地在做这件事情,早在1932年,日本就在刚完工的伊1型潜艇(巡潜1型)的五号舰伊5号潜艇上增设机库,被称为巡潜1型改,第二年又将后部的火炮去掉,增加了一座空气式弹射器,被称为吴式1号2型。


▲此“零”式是水上飞机,非彼“零”式也


日本制造的“潜水航母”数量众多,要是列出名单得有一长串——伊9型(巡潜甲型)、伊号12型(巡潜甲型改)、伊15型(巡潜乙型)、伊40型(巡潜乙改型之一)与伊458(巡潜乙发型之二),这些潜艇均可携带一架“零”式小型水上侦察机。其中伊15型拥有较高的航速与续航力,共建造了20艘(伊15、伊17、伊19、伊21、伊23、伊25至伊39),也是最有战绩的一型。


▲对比三年后美国对日本铺天盖地的轰炸,处于胜势时的日本也只能用潜艇+飞机来偷袭美国本土,这反映了两国国力的巨大差距


1942年9月9日,抵近美国本土的伊25号潜艇出动“零”式,由飞行员藤田信雄驾驶,轰炸了美国俄勒冈州布鲁克林镇附近的森林,为什么要炸森林呢?因为炸一个小镇也没多大意义,还不如往森林里扔两颗燃烧弹引发森林大火给美国造成的损失大,只是由于当天下雨以及护林员发现及时而未有战果,藤田信雄因此成为二战中第一个也是唯一轰炸过美国本土的飞行员。29日,藤田再次出动,轰炸了另一处森林,但被美军发现,伊25号决定不再冒险,收兵撤回,返航途中击沉美国一艘油轮,还阴差阳错地干掉了一艘前往美国交流访问的苏联L-16号潜艇。


▲伊400型是潜艇中的庞然大物,

可以看到甲板上明显的机库


伊25号的战例证明了“潜水航母”对于日本的价值,在1942年,山本五十六提出一个更大胆的设想——用潜艇搭载飞机攻击巴拿马运河,破坏美军部队与作战物资的调动,为日军赢得兵力上的优势。根据这一要求,日本又进一步研制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伊400型大型载机潜艇,续航力达到了37500海里,理论上能攻击地球上任何一处海岸。伊400满载排水量6500吨,甚至超过了日本当时的轻巡洋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潜艇,甲板上装有140mm炮,8具鱼雷发射管,能携带三架专门为之配套的“晴岚”水上攻击机,比前面所有的“潜水航母”都带的多。



伊-400潜艇的外观和结构十分特别,其舰桥和指挥塔的位置左偏2.2米,巨大的机库则右偏0.6米以平衡偏移的指挥塔,不对称的外形影响了潜艇的机动,左转和右转半径也不一样,即使以2节的速度潜航,也打7度的右舵才能保证走直线。一旦进水,保持艇体平衡更是困难。与典型潜艇的圆形横截面不同,伊400的耐压壳体是左右两个半圆筒,艇身也就分成了左右两个大舱室,耐压艇体之间的开门结构设计的虽然复杂,但却提高了潜艇的生存能力。几十年后的苏联“台风”级弹道导弹潜艇就采用了这种结构,伊400在这一点上是比较超前的。



“晴岚”是专为潜艇搭载而研发的水上舰载攻击机,于1943年完成,可挂载一枚800千克的鱼雷或炸弹,最大航程达1,540千米,机翼可折叠至与机身平行,平时存放在隧道式机库内,机库舱口在指挥塔前部,舰首甲板上装备有一具弹射器,起飞时弹射,返回时降落在水面上,用起重机回收。力主研发伊400型的山本五十六原计划搞出18艘,然后集中近54架晴岚的力量攻击巴拿马运河,阻碍美军的两洋运输。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有想像力的策划,54架飞机的战力已经接近一艘常规航母了,一旦成功真的会给美国带来麻烦。但随着日本战局不利,国力每况愈下,山本五十六也死掉了,最后只完成了伊400、伊401和伊402三艘,日本的奇袭计划落空。



1945年7月,伊400号与伊401号前往攻击乌尔希环礁,在途中获日本宣布投降,两艘潜艇抛弃了全部鱼雷与舰载机,销毁了所有资料后,向美军投降,同年10月返回佐世保,伊402因空袭受损,在港口被美军俘获,三艘潜艇在被美军研究后,被作为靶舰击沉。虽然日本的“潜水航母”化为泡影,却留下了潜艇攻击地面目标的案例,间接促进了弹道导弹潜艇的开发。




“潜水航母”的故事并没有随着伊400的消失而结束,相反,在冷战期间,这种脑洞还一再被当作奇思妙想而提出。在二战刚刚结束的1946年,美国就开始研究新式“潜水航母”,最初是计划运载两架XA2J Super Savage攻击机进行核打击或是四架F2H Banshee战斗机,长度约炎180米到230米,水上排水量达34000吨,但这个方案的步子迈得太大了,被认为过度科幻而没有继续下去。


1953年,美国兰德公司提出了一个报告,声称苏联打算研制“潜水航母”,能搭载类似F-86H那样的战斗轰炸机,可以携带约4万吨当量的核武器,能对距海岸800公里的目标进行核攻击,如果攻击机航程提高到1300公里,那么苏联一次突袭就能摧毁美国全部的重型轰炸机和大约76%的中型轰炸机。于是,感到了重大威胁的美军开始了“潜水母舰”的招标,道格拉斯、波音、通用等企业纷纷推出自己的“潜水母舰”和“艇载机”方案。



擅长研制舰载机的道格拉斯公司最早行动起来,一位名叫Edward H.Heinemann的设计师提出一种叫道格拉斯640的垂直起降战斗机(A4D的修改版),机头,机翼和尾翼都设计成可拆卸的,可以像装载导弹一样装进比目鱼号核潜艇里,使用机腹下挂的助推火箭起飞,再用潜艇上的起重机回收。这种设计其实并不比伊400和“晴岚”高明多少,所以美国海军很快就否决了这个“艇载机”方案。


▲按设计,浮上水面的AN-1潜艇把

飞机像导弹一样垂直发射向天空


美国海军航空局(the Bureau of Aeronautics)随后提出了一个计划书,也就是飞毯计划(Project Flying Carpet),要求各公司设计出新的载机潜艇以及相应的飞机。波音公司的设计方案是AN-1核潜艇,这是一个在大比目鱼号核潜艇基础上设计的巨型核潜艇,长152米,排水量超过了9000吨,在两个大型机库内一共携带有8架战斗机,可以垂直起飞,返回时在海上降落回收。


▲按波音的设计,把导弹替换成战斗机,

就能把导弹潜艇变成“潜水航母”


波音公司选择的是格鲁曼F11F“虎”式战斗机,还在“灰鲸”号巡航导弹核潜艇上做了可行性研究,尝试把两架F11F装进核潜艇的导弹库。按设计,从潜艇浮出水面到发射4架战斗机需时5分钟,发射全部8架战斗机则需要9分钟,在最不利的海况下,发射全部8架战斗机也不会超过18分钟。相对于从一战到二战期间的“潜水航母”们,这个方案如果真能实现,已经是大大的先进了。然而,就像冷战时期出现过的许多奇奇怪怪的脑洞设计一样,“潜水航母”最终在更大的反对声浪中下马了,因为很多人都怀疑,毫无“下水”经验的航空公司搞出来的潜艇,能有多靠谱?而冷战中的美国真正需要的,还是更多的导弹潜艇和攻击型核潜艇。战后的“潜水航母”甚至连一个实物也没有留下,迄今为止,唯一有过实战经历的“潜水航母”,仍然是日本的伊系列。



虽然“潜水航母”也算是历史悠久,潜艇载机的尝试甚至比真正的航母还早,但相比于潜艇+导弹(导弹潜艇)、运输机+机炮(炮艇机)、小艇+导弹(导弹快艇)等不同武器的成功组合,“潜水航母”终因潜艇与航母这两种兵器的重合度太小而没有发展为成熟装备,不过这并不妨碍这种设想以极其科幻的形式存在于虚拟世界中,日本一家名叫namco的游戏公司从故纸堆里扒出了美国当年废弃的方案,将其设计为《皇牌空战5》中的一个大boss——巨型潜水航母“Scinfaxi”。



中国也有军迷不甘落后,设计出了中国的“潜水航母”——宽阔的艇身,平坦的甲板,两条斜向跑道,指挥塔分布在头尾两处,看上去跟辽宁号的体量相当,十分科幻,非常拉风。实际上,假如真能解决好技术问题,“潜水航母”的优势还是有的,它能以最大的隐蔽性达成突然性,以单艇而不是一支舰队达成奇袭的目的。随着军事科技的不断发展,“潜水航母”的设想仍然具有吸引力——美国正在开发中的“海德拉”项目就是无人潜航器+无人机的组合,可视为新一代的“潜水航母”,虽然目前现在还没有实物,但相比于有人潜艇+有人飞机的传统方案,“双无”组合更有实现的可能,不仅无需考虑人员伤亡,隐蔽性和攻击力也更佳,在天上遍布卫星和预警机的情况下,未来的“偷袭珍珠港”很可能就得靠这种完全无人的“潜水航母”了,咱中国将来是不是也可以搞上一些呢?


参考资料

空军之翼

网易军事

《兵工科技》2006年11月刊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