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明治
中国年轻人生活状态记录者,非虚构生活写作孵化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参考消息  ·  以色列: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 ·  昨天  
参考消息  ·  好运连连,六六大顺 ·  4 天前  
参考消息  ·  孙颖莎、王楚钦等国乒队员发声 ·  4 天前  
参考消息  ·  首位!内塔尼亚胡启程访美 ·  5 天前  
参考消息  ·  最新!美国等国悄悄增兵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明治

我在硬壳之下,有一颗敏感的内心|陈思呈小说阅读写作训练工作坊最后报名

三明治  · 公众号  ·  · 2024-10-11 17:59

正文



很多人都会问到,为什么要读小说?那些人物和事件,甚至年代和国度,都距离我们那么远,知道别人的故事,对我们具体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我曾给过各种答案,比如说:在别人的故事中看到了理想自我;在别人的故事中看到同样的创伤;但种种答案里面,最根本的一条,依然是整理。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整理,学到了整理。


仅仅只是需要整理自己的生活,乃至自己本身,一切就会很不同。


这里我提前强调一点,我们读小说,但不是为了写小说。不管是我自己的写作,还是我要在这里发起的课程,我都建议写作我们自己,写作我们的日常,写作我们经历过以及正在经历的。


我们从别人的故事中所学会的,迁移到我们自己的写作中。


这类写作还有一个作用,它能改变过去。


有个科幻小说叫《商人与炼金术士之门》,阿巴斯深受悔恨折磨,他得知有一种可以回到过去的“年门”,他马上穿越回去了,但他发现,什么都改变不了,事实改变不了,但是回去之后,他有机会获得了对事实的不同理解。


事实无法改变,但你的理解会有所改变——这就是阿巴斯的领悟,他说“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我们都无法改变,只能是更深刻地理解它。我觉得自己无比幸运,因为我有机会重新面对自己过去犯下的错误。”


如果我们能使用写作来对待我们的生活,那我们就不需要这样一个“年门”,我们不需要科幻,只需要在时间的作用下,你的思考,使你对过去的理解有所不同,你就能获救了。


方浩是我的写作课上不多的几个男学员之一。他是八零后,很nice又很生动,人如其文,如果说小圆的写作有点奇峰异起的感觉,方浩则更像一条河,水声潺潺,充沛又流畅。


上课的那段时间,方浩从事的是与老年人看护相关的工作,下面这篇文章《暮色》写的正是他做这个工作过程的一些心得。我看到的是温暖的他对老人充满耐心的观察。


我对方浩在学习写作过程中的认真印象很深,他写得流畅,但他愿意慢下来,在细节上反复掂量,每篇文章都反复修改过,每一次的修改其实就是一次小小的蜕变。


方浩还写了一篇关于写作课学习的心得,他用松子这种零食来比喻自己。我也放在这里。给大家参考。


——陈思呈


松 子

文|方浩


Grace同学抓了一把松子,放在我的面前。


已经是写作课的第九堂课,也是正式课程的最后一次碰面了,大家的气氛更轻松,把零食也带来了,边吃边聊。


松子棕褐色的外壳中间,有一条微微裂开的缝。我挑着口子开得稍大点的,用两手拇指的指甲往外用力,一颗包裹着浅褐色外衣的松仁蹦了出来,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有几颗缝开得不特别大的,或者甚至没有裂口的,我便把它们略过。“反正也不一定要全吃完的”,我心想。


是的,我是一个很嫌麻烦的人,或者说,很懒。连水果我也不怎么爱吃,因为用手拎起来,汁水沾到手指上,还要去一趟洗手——除非是被切成小块端上来,配有牙签或者小叉子,我可以不弄脏手,那大概会赏脸吃上几块。


这个小小的饮食习惯,彰显了我性格中的闲散。但我更愿意认为,一个成年人能保持这样,与从小的成长环境有莫大关系,是父辈给了我充分的底气,面对任何事情,我都可以选择按照自己舒服的方式来。


在这个写作课刚开始的时候,我基本踩点才到课室。要么先到楼下的学而优书店逛逛,差不多到点才进来,避免要聊一些课堂内容以外的话题。


“反正,我也不是来社交的”,我这么跟自己说。


思呈老师的风格,让这样的游离方式,也是被允许的。


老师通常背一个深色的双肩包,穿一袭素雅的长裙,恬淡随和。就像是在大学校园里迷路了,你知道上前找她问路,不会被冷脸拒绝的那类同学。


虽然看着像刚从图书馆里走出来,但其实老师已经出版过好几本著作,写家乡的风土人情,写食物的情感羁绊,写生活的静水流深,文字一如她本人,真诚、亲切。


松弛,是我上完了前几堂课以后的感觉。


布置的课后阅读作业,或者写作功课没有完成,老师也不会有责怪。因此课上需要讨论的时候,我们可以坦然地说一句,“没有看”。因为这周工作太忙,或者因为风格不喜欢,读不下去。或者就是没看,连解释理由的从句都不加。


老师淡然地转向下一位同学,或者另起一个话题继续讲起来。


写作的功课完成以后,老师让我们发到群里,大家可以互相借鉴和评论——学会文学评论和鉴赏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种途径。


第一堂课的主题是“逃离”,课后我写下了一段郁积在心中很久的经历,并发给老师评审。


老师细致地提了修改的意见,甚至还直接上手,帮我分了章节,补充了几句关键的点睛之笔,让整篇读下来更有节奏。


然后鼓励我,“可以发到群里。”


我随口答应了。但总感觉有点别扭,仿佛赤裸裸地把自己暴露在刚认识的陌生同学面前,于是就没发——老师不一样,就像是病人在第一次见面的医生面前脱衣服,也不大会尴尬。因为他们是专业的,见过的比我们都多。他们不会随意评判。


我不想让其他人阅读,还因为我懒得回答想象中会被问到的前因后果。生活的琐碎像一张错乱交缠的旧渔网,远非三言两语说得清楚,而且还可能勾起被刻意封存的复杂情绪。


但老师并没有催我。不发,也是被允许的。


彼时,邻桌的Yvonne同学也在经历一段关系的结束。某次课后的交谈,她与我分享了一个建议:如果想彻底放下一段关系,可以尝试给对方写一封信,哪怕最后没有寄出,但在心里的藤蔓,借由书写将会得到清理。内心的洞穴被腾空以后,才有机会迎接新的美好生根发芽。


于是我们在那次的作业里,分别写下了各自的那封信。Yvonne要比我勇敢,她率先发在群里,接受同学们的检阅。“当你已经可以不在意这一切时,才是真正的释怀。”


而我,仍然把自己包裹在一层若有若无的外壳中。我只是把自己过往的故事,套在一个虚构的叙事框架里,当成作业发出来了。那个真实的“我”,还是隐藏在暗处,只作为一个叙述者存在。


没想到,这样的小心思,竟然被爱璇和毓英无意间揭穿了。那天课后,她们说,“你仿佛把真实的自己,藏在一个壳里面。”


仿佛一根仙女棒突然在脑海里被燃着,星星点点的火花绽开。我才意识到,我以为做得足够小心翼翼的自我保护,其实大家都看在眼里。


Beau同学也引用了《清醒地活》——我也很喜欢的一本书——里面的话来作为印证:孩童的心灵是纯净而透明的,成长过程中的很多经历,被包裹成一座一座的小房子,驻扎在心里了,所以才让我们变得沉重且凝滞。


无论是房子,是茧,或者是壳,他者如镜子一般的观照,才让我觉察到了自己所处的困境。


“课程马上都要结束了,我是不是可以试试敞开自己一些?”——“既然都写出来了,在小范围内安全地释放一下?”——一个接一个细碎的念头沉下,又浮起,像一锅文火慢炖的老火汤,终于煮开了,冒着温吞的泡。


时间来到了最后一节课,主题恰好是“重生”。


那天有几个同学都带来了零食,大家都有些不舍,像是要特意互相表达心意。我也带上鲜花,准备送给每一个人,共同来庆祝大家相伴走到一个小句点。


当我坐在座位上,剥着Grace同学带来的松子,我突然发现,眼前这颗松子,不正是我自己的隐喻?


松仁是被硬壳包裹的美味,而我在硬壳之下,有一颗敏感的内心。经过这两个月的相处和交流,在不断的书写之中,我的那层硬壳,似乎已经不知不觉地褪掉了。


当我在课堂上听着每一个人的发言,当我在课后阅读她们慢慢熟悉的书写风格,我觉得我们不再是陌生人了。


所以,最后一节课,我把自己的两篇文章发到了群里,感觉像放下了一块大石头。


那天的课堂正好要讨论《芭贝特之宴》,我们也像从四面八方来赴宴的宾客,享受这每个夏天的一期一会。


我的文章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同学们都表现出了我意料之外的包容和理解。


然后我们聊到了《芭贝特之宴》,书中的女主人公——本是巴黎著名餐厅主厨的,哪怕在穷困逃亡的经历中,也坚定地认可自己作为“艺术家”的身份——花光中彩票得来的一万法郎,只为呈现一桌完美的法国大餐晚宴。


被艺术家的自我实现所打动,同学们互相勉励,要成为“生活的艺术家”。 其实,愿意在繁忙的工作和家务事之余,抽出时间来报名上写作班,学习这种“无用”的技能,这件事情本身已经足够艺术。


芭贝特用做菜这件事情来完成自我表达,而我们是写作。除此以外,无论是绘画、演奏、歌唱、表演、摄影……什么形式都好,只要是从无到有的表达,我认为都可以纳入到“艺术”的范畴。


而艺术的最大意义,是让我们在重复的日常以外,找到安放身心的处所。去做一些“不那么实际”的事情,反而能让我们感知自己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


“哦,我喜欢做这个事情,纯粹就是喜欢。”——当我把它做出来的时候,我已经得到了满足和快乐。


写作也一样,对我而言,我依然延用了我从小就形成的风格——松弛、随性,完全按自己舒服的方式来。首先是把自己写爽了,写下释放,写下治愈,写下了外在坚硬的壳一点一点消融的过程。


而在写作之中,我也逐渐看清楚了自己内心对于艺术的向往,为下一个阶段的路向,拨开了遮挡视线的藤蔓交缠。


感谢学而优书店,还有思呈老师,感谢这个夏天的写作课上相遇的各位同学。就像在最开始的海报上打动我的那句话:


写下一点,它的意义就改变一点。


暮 色

文|方浩


93岁的黄婆婆,看见我们进来,连忙从床上站起来,招呼到室内仅有的两把椅子坐下。


我环顾四周,房间里干干净净,没有陈腐的味道。但有点空荡荡,连衣柜都是不锈钢的,透出一丝冰冷。婆婆的床上特意收拾过,一张老式的大红花毯子,叠得整整齐齐。


床尾挂着一件浅咖啡色的罩衫,迎着阳台吹进来的风,一起一伏,像一开一合的嘴巴,无声述说着它的过往。室内没有开灯,床后的窗户透进黯淡的光,照在婆婆的背后,把她的脸埋在暗影中。


黄婆婆一个人住,房间的另一头,是一张暂时空着的单人床。


“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了。”


这是她的开场白。跟老人家聊天,你永远不用担心没有话题,因为他们有一辈子积累起来的故事,像泉眼一样随时往外涌出。


我和同事作为义工,来探访她所在的从化敬老院,主要任务就是陪伴和聊天——基本是在倾听。


“这里很好,有邻居聊天,有电视看……”


黄婆婆边说边指向我身后的电视机。电视机是新的,敬老院也是这两年刚建好,环境不错。但看电视基本就是老人的主要娱乐了。


聊起过往,婆婆的思路很清晰,除了耳朵有少许不灵光,偶尔需要我们重复问题,她都能给出很完整的回答。


“以前在砖厂干活,个子太小,一担砖100斤呢,那时候没办法,也就这样扛过来了。所以现在半边身子老是疼,风湿啊……”


婆婆在柬埔寨出生,很小就随父母回国,才上了一年级,就没机会读书;后来跟着叔婶生活,帮忙做点杂活。工钱太少,便独自出来找到砖厂的工作,钱是多了些,但也熬坏了身体。


我问她来敬老院之前,在哪里生活。她说之前租的房子,被拆迁了,就找不到地方住了,因为上了年纪,别人不愿意租。


甚至在高架桥底,露宿了好几年,遇到了好心人,才被送来敬老院入住。


这时候,院长进来,示意还有其他的长者,不要只在一个房间聊太久。


我揣着满脑的疑问,因为这中间有大段的空白。院长猜测,婆婆是从市区流浪来到从化,虽反复询问,但她从来不提自己是否有家庭或者子女。因此只能被归类成“三无”人员:“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义务人”,由民政部门管辖的敬老院收养,保障其基本生活。


不知道是怎样的曲折岁月,让一位即将走到人生尽头的长者,仍无法释怀,将一整批记忆的底片封存在暗房里。但至少,黄婆婆让我记住的是,她表现出来的体面与平静。


她没有控诉命运不公,没有哀怨落泪,她只是一直感谢当下所有。在她身边,能感受到一种无声的力量。人与人之间,真正能感同身受的时刻,其实少之又少。就算全说出来,旁人也只能当个听众,无法改变已凝固的历史。


想起了我的奶奶,同样是经历岁月沧桑的年迈女性。她离开我们的时候,也是90多岁。爷爷比他走得早,后面的十年里,基本都是各个姑姑轮着到家里陪伴。


一直到80多岁的时候,她还很健康。皮肤白里透红,没长什么斑。一头银丝,仍带着光泽。偶尔还能下厨,或者在姑姑们的陪伴下,出门吃饭喝茶。


但渐渐地,人还是会走向衰弱。我记得奶奶的房间原来在二楼,虽然只是家里短短一段楼梯,但她也越走越吃力,膝盖总疼。终于在一楼客厅里支起一张小床,四角用竹竿撑起一床白蚊帐,床里也铺着一张老式的红色花毯子。


走的时候,奶奶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被胃疼折磨了好长时间。本来就娇小的她,瘦得更厉害了,从裤管里露出的一截小腿,只剩我的手腕粗。蜷曲着的身体,只能侧卧,已经不太能言语。


奶奶生了八个小孩,兄弟姐妹们,都陆续来到床前,陪伴她的最后一程。但即便家人在旁,悲泣、煎熬,仍然无法分走半点她身上的痛苦。就像每个人拥有的时间,最慷慨的慈善家,也无法将自己的时间,像砝码一样匀到别人的命运天平上。


奶奶最终安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按照佛学的理论,我们所经受的一切,其实都源于自己曾经洒下的种子,在生命的土壤里结出相应的果。无论是脑子里的记忆,还是身体上的痛苦,最终,每个人都必须承受自己的业果。


从敬老院出来,暮色已深。天空有些泛黄,将落未落的红日,孤悬在半空。但只需一个晚上,这轮红日又会从另一边探出头来。


这几年,因为从事养老行业,听到了许多人间疾苦,见过了更多的生离死别。经历得越多,越需要找到一个底层的原则,来回应对这些无常之事的追问。


于是我逐步接触了佛学的体系,尝试用因果的角度来看待,能让自己稍微抽离一些,不轻易地任由情绪把理智带偏。


就好比黄婆婆和我的奶奶,两名普通的中国老年女性,同样的平凡同样的柔弱,但她们的晚年又如此不同:一个无亲无故,一个儿孙萦绕。她们的命运看似差之甚远,但其实从更抽离的视角来看,所有的业力,都来源于过往种下的种子。


正如这循环了数十亿年的日落月升、昼夜更替,业与果彼此相接:业为因,果为报,因果接续,循环往复。而我们能做的,唯有接纳这个世界的无常,在因上尽力,于果上随缘。



我为什么要开这个写作课?因为我可以陪你做我前文所说的这些思考和探索。我自己尝到过这样的甜头,我想邀请你也试一试。


这个写作课是以小说鉴赏带动日常生活的写作。但我们的目标大概会有以下几方面:


●如何在平淡而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灵感? 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表达欲。可写的事物是什么?这些事物的价值在哪里?如何在笔下体现这些价值?


●如何识别“真实”? 如何对真实的情感保持尖锐的觉知?在书写中,我们形成“多问自己一句”的习惯,这一句话便是“真的是这样吗?”假如能问出一些我们之前没有得出的答案,那么,这一句话便是善莫大焉。


●如何对“混乱”进行从容整理。 很多人说到,下笔写生活,尤其是稍微触及内心的事件,但总觉得有很多的线头,总是写着写着就觉得很乱,然后不想往下写了。这个时候如何才能让自己有条不紊,这是我们需要达到的第三个目标。


●对人物和事件有稳准狠的描述。 不要再左顾右盼了,专注于你要表达的点,我们学习一下如何让笔变成刀。


●拥有自己的语感。 哪怕只是一个句子,也有你自己的最佳结构和最佳节奏。用高度的节约来看待一句话(能用九个字就不要写十个字),去除一些“别人的话”,留下“自己的说法”。



课 程 内 容


第一部分

第一课:自我


萨特说:真正的自我是我们为自己创造的自我。自我是我们每一个人为自己选择的东西,是我们对未来的谋划,是变成某一种特定类型的人的意愿。由于我们总能改变自己的想法,产生新的抱负,所以自我永远不可能真正实现完满。自我只是我们想要成为的那个东西的意象,我们一直要为它而奋斗。


所以我们需要觉察的,是我们创造的目标和方向,以及我们这个抱负所在。虽然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名字,但很多人并无法知道自己是谁,不能描述出自己的边界和轮廓,不能确认自己的位置


篇目:

《你以为你是谁》作者:门罗


第二课:家庭


在原生家庭,我们被动地配合塑造,所有的故事都在呈现我们的来路,但是后来我们参与创造,建设和成立了自己的家庭,不但如此,我们对原生家庭的解释也有了变化。总之,家是我们的事业和疆场。


篇目:

《你一生的故事》作者:特德姜


第三课:我们如何当母亲


理解母亲的身份不仅在于对孩子有意义,同时也对于理解我们的母亲有意义。


篇目:

《愤怒的葡萄》作者:约翰·斯坦贝克


第四课:我们如何当父亲


父之名对于一个人至关重要,但身为父亲却没有这种觉察,这种身份在中国尤其难,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国尤不易做。中国觉醒的人,为想随顺长者解放幼者,便须一面清结旧帐,一面开辟新路。


篇目:

《一日长于百年》作者:钦吉斯·艾特玛托夫


第五课:婚姻中的爱与哀


这也是很多人的共同议题,但在这个议题中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真实的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我们是否懂得真正的交流和爱。


篇目:

《革命之路》 作者:理查德·耶茨




第二部分

第六课:欲望


拉康说,不要让渡自己的欲望。欲望是生活的能源和动力,但我们需要管理它,穿越它,进化它。


篇目:

《爱与黑暗的故事》作者:奥兹


第七课:内核


一个人如果能想清楚什么是可以放弃的,什么是不能放弃的,事实上他已经甄别出自己的内核所在。在这个小说中,我们看到一个曾经富有过的女人变得一贫如洗,甚至失去了健康,甚至生命,但她坦然接受这些失去,却获得幸福。这是如何做到的?


篇目:

《走出非洲》作者:凯伦·布里克森


第八课:断裂


特雷弗是爱尔兰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写遍了各种失意的小人物,在这本书中他所写的并不仅仅是失意的人物,还构建了一个边缘世界的强大。


篇目:

《生活的囚徒》作者:特雷弗


第九课:秘密


麦克尤恩这个小说,通过一个童年时犯下的错,来探讨“过去是否可以被修改”,以及“罪疚感如何才能修复”。《赎罪》中,犯错的布里奥妮本人也需要被拯救,也同样需要一个告解室,她找到的赎罪方式是把这些写下来,这事实上也相当于精神分析的作用。这是让她稍微能获得平静的唯一路径,但是:“做过的事情已经做过了。天使云集,却血泪斑斑。”


篇目:

《赎罪》作者:麦克尤恩


第十课:重生


一个女佣把自己拥有的唯一一笔巨大财产办了一桌子盛宴,让全村的人们都在这个盛宴中尽欢,然后她依然回归于平静的女佣生活,但是她说:艺术家是不会贫穷的。因此她自己不会贫穷,因为她是一个艺术家。


这个小说能够给人面对生活的勇气。我们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不贫穷,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重生之路,这是我们在这个课程中要探索的。


篇目:

《芭贝特的盛宴》作者:凯伦·布里克森



导 师 简 介


陈思呈


现居广州,作家。出版西游记评论随笔《神仙太寂寞,妖怪很痴情》、散文集《我虚度的那部分世界》、《每一眼风景都是愉快的邀请》、《一走就是几万里》。2019年出版《私城记》。

在“喜玛拉雅”平台上开设《西游记》百回本逐回讲解课程,播放达2406.2万次,订阅数25万余。


在《文汇报》、《瞭望东方周刊》、《南方都市报》、《美文》、《读者(原创版)》、《杭州日报》、《乐活》杂志、“腾讯大家”栏目长期开设专栏。作品曾获“花地文学榜”年度十大好书散文类提名奖、“华文好书”月度提名奖、新浪好书月度提名奖、广东省文化副刊专栏二等奖等。


长期与与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老年大学、南方周末、学而优书店等各平台合作开设写作课程若干。开创“写作创造生活”的系列写作课品牌。在“一席”和“TEDX”上进行专题演讲。


点击阅读: 陈思呈|《我们唯一的一次旅行》




课程说明


上课日期

10.13日周日晚上开始,五节课至11.10日结束,十节课至12.15结束


上课时间

19:30-21:30


方式

腾讯会议 + 微信群


价格

单报五节课 1399 (第一、第二部分可以分开报),十节课连报2499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