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28日,环保部召开12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副主任刘长根重点解读我国中央环保督察的共性问题,2108年环保督察如何做。约谈如何做等问题,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巡视员刘友宾重点介绍了大气污染成因、“大气十条”完成情况以及“煤改气”实施情况和遇到的问题等。
▲ 来源:环保部微博
28日,环保部召开12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副主任刘长根重点解读我国中央环保督察有关情况,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巡视员刘友宾重点介绍了大气污染成因、“大气十条”完成情况以及“煤改气”实施情况和遇到的问题等环保现状。
关于中央环保督察:
刘长根认为:(关于问责)环保督察来说,推进具体环境问题整改和严格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是“车之双轮、鸟之两翼”,必须同步推进,一是解决具体问题,一是形成长效机制,两者缺一不可。中央环保督察是综合性的督察,是“大环保”的概念,所以不管是环保部门,还是其他部门,只要失职失责,都要进行问责。这也是中央环保督察的基本要求。
(关于共性问题)督察中我们确实发现,各地都有一些环境问题比较典型,也有一些共性问题。表现为六个方面:
一是一些地区大气和水环境问题突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不到位,一些流域,特别是一些支流污染严重,人民群众反映较为强烈。
二是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污水直排、垃圾乱堆等问题十分普遍,重点督察的30余个城市,每天累计直排生活污水1200多万吨。前一段有人讲我们国家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取得很大进展,实际上我们国家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还有很大差距,尤其在基础设施建设,这是第二个共性问题。
三是一些自然保护区违规审批、违规建设,还有许多采矿采石采砂造成的区域性生态破坏,以及只开发、不修复等问题较为常见。我们督察发现,有的省矿山治理保护金大量沉淀,大量生态破坏老旧矿山,废旧矿山没有修复,我们这方面的意识还不够。
四是水资源过度开发,围湖占湖、拦坝筑汊、侵占岸线、毁坏湿地、违法填海等水生态、水环境破坏问题多发频发,在一些地方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这段时间第四批督察反馈中提到的填海问题比较热,比如在海南、山东等省份都存在这些问题。
五是工业污染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一个是工业园区污染问题没有解决,一些企业集中的产业园区成了污染排放集中区,今年约谈江西景德镇就是这方面问题,我们以前通报的江苏连云港也有这个问题。另一个方面就是,许多地方“散乱污”企业量大面广、污染严重。不仅仅是京津冀,其他地方也有,这些企业量大面广,污染严重,成为进驻期间群众举报的热点。所以工业污染仍然是治理环境的重中之重。
六是农村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均存在差距,特别是一些地方对农村环境问题重视不够,不督促、不办理,不督察、不解决。
(关于“一把手”约谈)环保约谈是环保部很重要的督政手段,这些年取得很好效果,部党组对此非常重视。约谈工作明年仍会加大力度。约谈对象拟重点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央提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作出明确的部署。我们要针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对力度不够、工作滞后、问题集中的地区要进行约谈;
二是大气、水、土壤三个“十条”目标任务没有完成,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的地区,特别是造成了不好影响、不良影响的情况,我们要坚决约谈,针对重点问题还要开展专项督察,移交问责;
三是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不力、问题反弹,并造成不良影响的地区。
四是中央领导批示,或新闻媒体曝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解决不力的地区。
五是对环境保护部采取督查、交办、巡查、约谈、专项督察“五步法”安排的任务,按照有关要求对存在问题的地区进行约谈。
(关于下一步打算)在下一步中央环保督察工作中,环保部将紧紧围绕这些要求,拟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对第一轮环保督察情况进行梳理,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进一步完善督察机制,为后续督察做好准备。
二是研究推进环境保护督察法规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督察工作机制,逐步将环境保护督察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三是初步考虑2018年对第一轮督察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紧盯问题,压实责任,确保不是“一阵风”;同时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任务,针对重点地区大气污染、重点城市黑臭水体污染,以及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环境问题,组织开展机动式、点穴式专项督察,为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强大助力。
四是积极指导地方建立省级环保督察体系,实现国家督省、省督市县的中央和省两级督察体制机制,发挥督察联动效应。
关于大气污染防治
刘友宾:专家们对秋冬季大气重污染的来源与成因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专家分析认为,燃煤、机动车、工业生产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PM2.5重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燃煤排放是冬季首要来源,对重污染期间PM2.5的贡献可高达50%左右。专家们的研究还发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PM2.5爆发式增长成因可概括为本地积累、区域传输和二次转化3种类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和进展,但是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仍是重中之重,是一块硬骨头。
再过三天,“大气十条”就要收官。专家们分析认为,“大气十条”提出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能够实现。当然,我们并不会因此而沾沾自喜,我们知道大气污染防治的路还很长,目前取得的成绩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部分地区、部分时段环境空气质量超标问题仍然突出;二是区域进展不平衡,部分省份工作相对滞后;三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公路货物为主的运输结构尚未转变,污染物排放量大。
环保部关于煤改气和清洁供暖工作的态度是一贯的,就是把人民群众温暖过冬作为头等重要的民生大事。在近期现场检查发现,在已完成“双替代”改造任务的村(社区)中,确实有一些地区曾经出现过气源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大部分在我们下去督查前,各地已经通过协调增加气源、采取燃煤或者电热器等临时性措施积极予以解决。清洁供暖,温暖过冬,两者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是“亲家”而不是“冤家”。“煤改气”、“煤改电”既是为了改善空气质量采取的能源转化,也是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是一项不折不扣的民生工程。
以下为实录内容:
中央环保督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制度安排,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目前,第一轮第四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正在进行中,实现了中央环保督察对全国31个省(区、市)全覆盖。媒体朋友们积极报道中央环保督察工作,体现了大家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与支持。这些天来,大家深入报道第四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情况,为中央环保督察工作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我们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
今天的发布会,我们邀请到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刘长根副主任向大家介绍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工作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我先简要介绍环境保护部近期重点工作情况。
15省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对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做出部署。我部联合发展改革委和有关部门指导推进各地按照文件要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各地高度重视,成立了以省委或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挂帅的领导小组,组织专门团队,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
目前,京津冀、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等15个省份已经形成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并通过了省(区、市)人民政府审议。11月28-30日,生态保护红线部际协调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15省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方案经国务院批准后,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发布实施。
2018年,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其余16省份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全国“一张图”,同时开展勘界定标试点,并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暂行办法》。确保202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国土生态空间得到优化和有效保护,生态功能保持稳定,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更加完善,用生态红线扮靓“美丽中国”。
中央环保督察两年实现对全国31个省(区、市)督察全覆盖
刘长根:2015年8月中央印发环境保护督察方案,2015年12月启动河北省督察试点,经过两年来的努力,实现对31个省(区、市)的督察全覆盖。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就像干杰部长讲的,中央环保督察取得“百姓点赞、中央肯定、地方支持、解决问题”的显著成效。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显著成效,究其根本,我体会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坚强领导、科学部署和战略定力。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建立中央环保督察制度,在环保督察的每个关键的环节、每个关键的时刻,都做出重要批示指示,审阅每一份督察报告。总书记为环保督察指明方向、明确要求,也为我们鼓励打气。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多次作出指示批示,具体指导推动督察工作。这是环保督察能够全面实施、推进的核心所在。
二是得益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信任、热情参与和真心拥护。在环保督察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群众身边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作为督察需要关注的“大事情”,通过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增强了群众获得感,激发了群众参与热情。这几批督察,通过加强督察信息公开和宣传报道,不断强化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得到人民群众充分信任,每一批督察举报量都在增加。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认可和信任,才使环保督察更精准、更深入、更有效,更有影响力和穿透力。
三是得益于地方党委政府的理解支持配合和坚决扛起督察整改的政治责任。大家都知道,环保督察就是奔着问题去,就是奔着责任去,这对地方党委政府是有很大压力的。一轮督察下来,我们感到,各地党委政府能够认真对待、积极支持、大力配合,不仅保障了督察工作的顺利实施,而且坚决扛起督察整改的政治责任。各地都能够动真碰硬,抓整改,抓问责,不仅解决了一大批具体环境问题,也夯实了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机制,达到了环保督察的预期目标。
四是得益于督察组领导和参与督察的全体干部队伍忠诚履职和辛勤工作。在督察实践中,各督察组均成立临时党支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提高政治站位。各督察组组长、副组长注重把握督察重点和方向,狠抓督察队伍管理。各督察人员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甘于奉献,保证了督察工作的严肃、规范和权威。
环保督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大制度安排。环境保护部党组高度重视,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督察机制,狠抓督察实践,并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得到了各位媒体朋友的关心和参与。下面我围绕中央环保督察有关情况回答大家的问题。
谢谢大家!
中央环保督察涉及面广,工作中是如何组织的?
每日经济新闻:中央环保督察涉及面广,请问在工作中是如何组织的?另外,督察过程中各个部门是怎么协调发挥作用的?
刘长根: 2016年2月,国务院成立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督察安排、协调督察工作、审核督察报告。督察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得到了中央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指导、支持和帮助,没有这些部门的指导、支持和帮助,是不可能完成督察任务的。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心指导督察工作,派员参与督察进驻,并就督察具体安排、重点方向、程序步骤等提出明确要求。中央改革办、中央财办将环保督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改革举措,加强过程指导,协调督察安排,并提出督察要求。中央组织部协助落实督察组组长遴选机制,并将督察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中央宣传部加强对督察工作的宣传报导,在第一轮督察关键节点都安排中央主流媒体进行充分报道,发挥正面导向作用。中央编办对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组建、区域督察机构转制、督察队伍建设等给予大力支持、协调和帮助。监察部指导推动环境保护督察移交移送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工作;发展改革、财政、审计等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大力支持,在督察进驻期间提供了大量材料和有价值的问题线索,为顺利开展督察工作提供了重要情况。
中央环保督察绝不是环保部在唱戏,而是各有关部门大力配合、协同作战的结果,没有各有关部门的支持指导和帮助,就不会有环保督察现在的效果。谢谢。
中央环保督察问责雷声大、雨点小?问责情况公开不足?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追责问责是中央环保督察一项鲜明特征,每次公开相关情况都会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但是,一直以来也存在一些质疑的声音,例如有人说中央环保督察问责雷声大、雨点小,对象都是“小虾米”;也有人说看到的仅仅是问责人数,不知真假;还有人说问责重点不在环保系统自身,反而在其他部门,是否有失公允。对以上种种问题,请问您怎么看?
刘长根:对于环保督察来说,推进具体环境问题整改和严格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是“车之双轮、鸟之两翼”,必须同步推进,一是解决具体问题,一是形成长效机制,两者缺一不可。中央环保督察问责大致分为三个情形:
一是督察进驻期间,即边督边改过程中,地方根据督察组转交的信访举报问题,对存在失职失责的进行问责。第一轮边督边改共计问责18199人,我们也作了分析,其中处级以上领导干部875人,科级6386人,其他人员10938人。由于是群众身边的问题,问责对象更多是基层干部。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类问责不但能够推动解决具体环境问题,还能有效强化基层环保意识,起到消除“中梗阻”,打通环保工作“最后一公里”的作用。
二是进驻结束之后,督察组会向地方移交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案件。第一轮督察共向地方移交了387个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题,这部分问责更为注重领导责任、管理责任和监督责任,目的在于倒逼党政领导干部真正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第一批8省(区)问责情况已向社会公开,包含130名厅级领导干部,其中有24名正厅级干部。截至目前,第二批督察移交问题问责工作基本完成,从整体来看,和第一批相比,问责力度加大,将来同样会向社会公开。
三是在整改过程中,地方主动对整改工作不力的责任人开展问责,或是根据我们专项督察发现的问题进行追责问责。这类问责侧重于压实整改责任,加快整改进度。12月25日通报的南通市督察问题,就是这类情形。举报以后我们去查,查完以后移交。所以中央环保督察问责有这么三个情形。
关于问责其他部门的问题,我想大家容易理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山水林湖田草是生命共同体”,中央环保督察是综合性的督察,是“大环保”的概念,所以不管是环保部门,还是其他部门,只要失职失责,都要进行问责。这也是中央环保督察的基本要求。以边督边改问责为例,涉及地方党委领导干部1488人、政府4254人、相关职能部门6638人,另有国有企业、基层社区、村委等相关责任人员约6000人。在相关部门中,问责环保部门2612人,国土923人,林业804人,水利580人,住建433人,农业369人,城管337人,安监159人,工信155人,交通118人,公安56人,发改50人,旅游42人,基本涵盖环保的各个方面,体现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不存在有失公允的问题。
各个地方问责的人员清单,我们都掌握,包括人员姓名、职务、问责缘由等等,我们都掌握。公开工作是地方职权,开始确实公开的比较少,但是后来陆续到第三批、第四批,我们要求地方要加大典型案例公开力度。谢谢。
中央环保督察发现地方存在哪些共性问题?
人民日报记者:第一轮督察下来,每一批督察反馈反映的问题都很多,很尖锐,情况公开后社会反响很大,大家也感到,有些问题比较普遍,请问您觉得有哪些问题是共性问题,比较典型?
刘长根:督察中我们确实发现,各地都有一些环境问题比较典型,也有一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中央领导也很关心,专门要求我们做梳理。对此我们作了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共性问题:
一是一些地区大气和水环境问题突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不到位,一些流域,特别是一些支流污染严重,人民群众反映较为强烈。
二是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污水直排、垃圾乱堆等问题十分普遍,重点督察的30余个城市,每天累计直排生活污水1200多万吨。前一段有人讲我们国家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取得很大进展,实际上我们国家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还有很大差距,尤其在基础设施建设,这是第二个共性问题。
三是一些自然保护区违规审批、违规建设,还有许多采矿采石采砂造成的区域性生态破坏,以及只开发、不修复等问题较为常见。我们督察发现,有的省矿山治理保护金大量沉淀,大量生态破坏老旧矿山,废旧矿山没有修复,我们这方面的意识还不够。
四是水资源过度开发,围湖占湖、拦坝筑汊、侵占岸线、毁坏湿地、违法填海等水生态、水环境破坏问题多发频发,在一些地方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这段时间第四批督察反馈中提到的填海问题比较热,比如在海南、山东等省份都存在这些问题。
五是工业污染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一个是工业园区污染问题没有解决,一些企业集中的产业园区成了污染排放集中区,今年约谈江西景德镇就是这方面问题,我们以前通报的江苏连云港也有这个问题。另一个方面就是,许多地方“散乱污”企业量大面广、污染严重。不仅仅是京津冀,其他地方也有,这些企业量大面广,污染严重,成为进驻期间群众举报的热点。所以工业污染仍然是治理环境的重中之重。
六是农村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均存在差距,特别是一些地方对农村环境问题重视不够,不督促、不办理,不督察、不解决。
最近我看网上一个帖子提到,分析了督察发现的16例环境问题,我认真看了,归纳起来也是这么几方面。我感觉这些问题与地方党委政府不重视、不作为、不担当有关系。
如何避免中央环保督察组离开后地方放松整改,督察效果大打折扣?
华夏时报记者:我们观察到,督察进驻时,地方都很重视,积极配合督察,推进整改。但也有人担心,督察结束后地方会松下来,可能会“一阵风”,督察效果会大打折扣,能否谈一谈地方督察整改情况?
刘长根:关于地方放松整改的问题,也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在环保督察之初,特别是第一批、第二批的时候,一些地方确实存在少数反弹的问题,我们也收到过一些举报,进驻的时候解决了,督察组回来以后,问题又反弹了,确实有这种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是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有一个清单式调度,把环保督察整改方案内容分为几个方面:一是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这个月针对督察整改的批示情况、现场督办情况;二是地方出台重要的政策、法规、制度等长效机制情况;三是重点问题整改情况,每个省份都有几十项、甚至上百项整改任务,我们每个省都会选择重点问题,盯住地方上报整改情况;四是一些部门和地市,作为整改主体责任,整改任务的完成情况;五是地方党委政府的督办情况,也要给我们报。我们清单做的很细,针对报的情况我们会组织督察局去核实,核实以后采取警告、提醒等方式,还有一些更严厉措施。
第二个是点穴式专项督察,刚才讲到的南通督察整改不力被问责的情况,就是这一类专项督察。此外,还有一套约谈机制,谈了以后问题整改公开约谈,我们配套的通报、函报、问责、约谈等措施,推动地方强化整改的长效还是起到很好的作用。
还有一招,就是加强信息公开和宣传报道。信息公开做的很具体,要求地方的整改方案、整改情况、落实情况等都要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在制度设计上是不达目的绝不松手,绝不能把督察变成一阵风。从调度结果来看,各地对整改工作非常重视,整改工作还是做的很扎实的,效果也是很好的,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被督察地方党委、政府均将督察整改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重大民生工程和重大发展问题来抓,强化研究部署,约一半省份由党政主要领导共同担任整改领导小组组长,其余均由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湖北省采取办结交账机制,由省委书记和省长出面,由承担整改任务的地市党政主要领导或部门主要领导签字背书。这个机制非常好,地市的压力非常大,加大了整改力度和进度。
二是推进任务落实。截至目前,前三批督察的22个省份督察整改方案共明确整改任务1532项,已完成639项,完成率42%。新疆卡拉麦里山等自然保护区环境问题基本整改到位;内蒙古呼伦湖湿地面积明显扩大;湖北基本完成湖泊违规养殖的清退工作;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以及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阳湖治理进度明显加快;安徽全面叫停侵占巢湖滨湖湿地等行为。
三是完善长效机制。各地以督察整改为契机,全面审视、深刻反思、举一反三,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狠抓工程治理,完善制度建设。广东省加大治水力度,其中深圳市2017年建成污水管网近2000公里,几乎是前5年的总和。
四是严格督察问责。追责问责已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常态,以问责促尽责,环保不履责便问责的工作导向初步形成。特别是各地通过对移交案卷立案调查,虽然问责尚未完成,但压力传导和震慑作用已经发生。
五是转变发展理念。在环保督察带动下,被督察地方主动调整发展思路,把强化督察整改作为重要机遇和有力抓手,借势借力推动解决产业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等深层次问题,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海南省提出永久四个中部生态核心区市县开发新建外销房地产项目。浙江省借势推动产业升级,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我们讲督察不是一阵风,地方整改工作是很好的,谢谢。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在重污染天成因方面取得哪些研究成果?
北京晚报记者:我想问一个督察以外的问题,请问目前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在重污染天气成因方面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具体开展了哪些工作,发挥了哪些作用?
刘友宾:今年9月份环保部正式启动了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攻关项目,这是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用总理基金成立的项目。这个项目启动以后,参与项目的专家们深入一线,积极参与到地方颗粒物来源解析、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重污染天气应对、应急预案修订、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方案等工作,为地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重要决策支持。目前,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的4个专题、28个子课题已经全部启动,大型立体重污染天气综合观测计划已经实施。各项研究工作进展顺利,极大地提升了大气污染治理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为实现秋冬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专家们对秋冬季大气重污染的来源与成因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专家分析认为,燃煤、机动车、工业生产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PM2.5重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燃煤排放是冬季首要来源,对重污染期间PM2.5的贡献可高达50%左右。今年入秋以来几次重污染过程,硫酸盐在北京市PM2.5中的占比降至约10%甚至更低,表明火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散煤和“散乱污”企业整治已取得成效。同时发现,硝酸盐在北京市PM2.5中的占比高达30%以上,表明机动车等排放的氮氧化物对硝酸盐的贡献凸显,需进一步加强管控。
专家们的研究还发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PM2.5爆发式增长成因可概括为本地积累、区域传输和二次转化3种类型。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段三种类型贡献比例不同,相互混合。在污染物排放强度大的城市,如石家庄、唐山、邯郸等,一旦出现不利气象条件,往往出现本地积累型重污染。而含有高浓度PM2.5的污染气团在主导风向作用下漂移,与局地污染叠加,导致下游城市出现重污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气态污染物在适宜条件下快速反应生成硫酸盐、硝酸盐、二次有机气溶胶等二次颗粒物,并伴随吸湿增长,进一步加剧PM2.5污染,造成二次转化型重污染。专家认为,北京市秋冬季PM2.5爆发式增长往往是以上3种污染类型的叠加。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和进展,但是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仍是重中之重,是一块硬骨头。应该说现在随着专家们的不断介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秋冬季大气污染难题正在顺利破解之中。
根据监测显示,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11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68.5%,同比上升31.6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6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1.2%。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1月4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发生了一次重污染过程,启动了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由于各地及时落实减排措施,联合行动,精准应对,大大降低了重污染过程的影响,主要污染物减排比例在20%左右,污染浓度峰值比预测要低,持续时间也相对较短,成为今年重污染天气应对的典型案例。媒体朋友们也报道了,说我们在蓝天白云的情况下发布了预警通知,采取措施后雾霾爽约了,没有预想那么严重。就是因为我们对重污染天气的成因、构成、规律有了更加精细和科学的认知。
这些变化表明,“大气十条”确定的各项治理措施是有效的,方向是正确的,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的成效是明显的。这些成绩的取得,和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专家们的工作和贡献密不可分,也进一步增强了打赢蓝天保卫战的信心。
中央环保督察期间,群众都举报了哪些方面的问题?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第一轮督察期间,各督察组受理转办10余万件群众信访举报案件,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环境问题。请问这十余万件群众举报都是哪些问题?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有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但是中央督察组一来马上能办好了?
刘长根:受理群众信访举报是中央环保督察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督察的一个重要方法。针对第一轮督察转办的10.4万件群众举报,我们作了一些梳理,这里面有几个情况:一个从分布情况看,东部地区的举报量要比中部地区的高,中部地区比西部地区高,我说的是平均数,每一个省有低有高。但是有一个特点,东北地区比较高,东北三个省举报数量不但高于平均水平,也高于东部水平,这是一个特点。
第二是从举报涉及到的有关的污染因子看,大气污染这块占比大概41%,水的大概是17%,生态破坏类问题占了7.5%,这是按污染因子分的情况。
一类是群众身边的环境污染“小事”。这类举报占比最高,约占总数的65%左右。主要涉及群众身边的餐饮油烟、娱乐噪声、工地扬尘、生活污水、垃圾、小作坊加工等“小”污染,还有相当部分是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乡结合部聚集的环境脏乱、厂居混杂等问题。这类举报看起来都是 “小事”,但事关群众生活起居,对涉事群众来说就是“大事”,需要认真对待,下大力气有效解决。刚才记者讲了,当天举报第二天解决了,这种问题是能够解决。这类问题不仅是环境问题,也是城市建设发展管理的问题。
再就是一些区域性、流域性等涉及公共利益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水体污染、生态破坏、厂矿周边区域污染等,约占总数的27%左右。随着环保督察一批一批的推进,公众参与环保的热情日趋高涨,此类信访举报的数量呈现明显增长趋势。这类信访举报反映的往往是一些重大的环境问题,不容易短期解决,需要科学谋划,制订方案,加快治理解决的进度,并努力与公众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对于这类问题,督察组一般会采取现场抽查的方式核实情况,重要问题纳入督察报告和移交案卷范畴。
还有一些涉及邻避效应方面的信访举报。约占5%左右。这类信访虽然占比不多,但往往伴随着利益矛盾和舆情炒作,社会曝光度高,也是督察组和地方党委政府需要认真研判和谨慎处理的问题。
另外,还有一小部分涉及利益纠纷,或者是“同行举报”,大概占到3%左右。
从实际情况来看,以解决群众举报的环境问题作为一个重点的边督边改工作,应该讲效果很好。在督察方案中是找不到“边督边改”这四个字的,这是在河北督察试点过程中,回应老百姓需求,探索实践出来的,现在已经成为中央环保督察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一是营造了督察氛围。关注督察、参与督察、点赞督察一时成为风尚。从第一轮督察信访举报数量逐批增加也可以看出,群众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是真信任、真期盼。
二是强化了基层环保意识。基层是落实环保工作的关键环节,通过边督边改,不仅直接解决了问题,对基层干部更是一次有效的环保宣贯教育。
三是有利于转变基层干部作风。许多地方将边督边改和督察整改作为转变基层干部作风的重要契机,加强引导,加强教育,加强问责,取得了很好效果。所以我们讲,群众利益无小事,是中央督察的大事情,谢谢。
地方出现哪些问题,“一把手”可能会被环保部约谈?
澎湃新闻记者:今年以来,环境保护部加大了环保约谈的力度和数量,都对哪些问题或者问题突出的地方进行了约谈?明年环保约谈有哪些考虑和安排?
刘长根:环保约谈是环保部很重要的督政手段,这些年取得很好效果,部党组对此非常重视。今年以来,我部先后对大气或水环境质量持续恶化,专项督查发现问题较为突出、突出环境问题整改不力、京津冀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强化督查问题突出的地区进行了约谈,包括30个市(县、区)、有关省直部门和中央企业集团。其中有6个是内部约谈,其他都是公开约谈。通过约谈,切实发挥了传导压力,推动整改,震慑警醒等效果。
约谈工作明年仍会加大力度。约谈对象拟重点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央提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作出明确的部署。我们要针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对力度不够、工作滞后、问题集中的地区要进行约谈;
二是大气、水、土壤三个“十条”目标任务没有完成,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的地区,特别是造成了不好影响、不良影响的情况,我们要坚决约谈,针对重点问题还要开展专项督察,移交问责;
三是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不力、问题反弹,并造成不良影响的地区。
四是中央领导批示,或新闻媒体曝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解决不力的地区。
五是对环境保护部采取督查、交办、巡查、约谈、专项督察“五步法”安排的任务,按照有关要求对存在问题的地区进行约谈。
约谈是手段不是目的,也不是越多越好。重点是发挥教育、警示和震慑作用,督促当事者加大工作力度,警示其他地方以此为鉴,查找不足,主动作为。通过约谈一个,推动一片工作,这才是我们的目标,所以约谈要加强针对性、典型性、加强公开报道,谢谢。
“大气十条”收官之年,各地能完成任务么?
新京报记者:我的问题是关于“大气十条”的,今年是“大气十条”的收官之年,我们很关心目前“大气十条”的整体进展怎么样,有没有哪些地方没有完成任务,还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有哪些计划和安排?
刘友宾:大家知道2013年国务院印发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是大气污染防治历史进程中里程碑式的文件,不仅总结了过去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的进展和问题,也研究提出了解决新时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措施。再过三天“大气十条”就要收官了,大家都很关心我们能不能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大气十条”里面确定的大气质量改善目标主要有这么几项: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下降10%,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细颗粒物(PM2.5)浓度分别下降25%、20%、15%。还有大家很关注的一个数字:北京市PM2.5浓度达到60微克/立方米左右。
“大气十条”发布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强有力领导下,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大气十条”实施成效显著。我最近读到几篇文章,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有的是在座朋友们写的,比如有一位朋友写到今年天津的沙窝萝卜因为雾霾减少,阳光充足,萝卜好卖了;也有朋友写到,今年空气净化器卖不出去了,滞销了;还有朋友说,今年在朋友圈晒蓝天已经不是新闻了,因为蓝天越来越多了。
大家的观察和我们的监测数据是比较吻合的,我们也刚刚发布了11月份空气质量的情况,2016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15.5%,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均下降30%以上。2017年1月-11月,全国PM10比2013年同期下降21.5%,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PM2.5分别下降38.2%、31.7%、25.6%,其中北京市PM2.5浓度接近60微克/立方米。
再过三天,“大气十条”就要收官了,我和大家一样充满期待。专家们分析认为,“大气十条”提出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能够实现。
当然,我们并不会因此而沾沾自喜,我们知道大气污染防治的路还很长,目前取得的成绩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部分地区、部分时段环境空气质量超标问题仍然突出;二是区域进展不平衡,部分省份工作相对滞后;三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公路货物为主的运输结构尚未转变,污染物排放量大。
展望未来,我们不敢有丝毫松懈,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的十九大的部署和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一是继续认真落实《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全力打赢蓝天保卫战第一仗。二是委托中国工程院对《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终期评估,总结经验,找准不足,提出对策。三是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第二阶段指导性文件研究工作,明确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谢谢。
环境保护部六个区域督查机构转制,有哪些新变化?
新华社记者:环境保护部六个区域督察局实现了转制,其职责跟中央环保督察制度是怎么对接的?对其工作有什么新的要求?
刘长根:近期我部六个区域督查机构由参公事业单位转变为行政机构,再次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及对环保督察工作的高度重视。
两年来,六个区域督查机构干部职工“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以扎实的工作和顽强的作风,较好地承担了督察任务,成为了中央环保督察的主体力量。此次转制其实是“双转”,一是由“中心”改为“局”,由事业单位转为行政单位;二是由“督查”转为“督察”,更好地承担中央环保督察任务。有两点重要意义:
一是进一步聚焦于“督政”职能。原区域督查机构职能中既有对企业环保行为的监督检查,也包含有对地方政府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标准的监督检查。但都是以“查事”为主。这次改制后,不仅明确承担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的相关工作,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从单纯“查事”向“查事察人”转变,在督察中要做到“见事见人见责任”,这也是中央环保督察的内在要求。
二是有利于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环保督察队伍。今后督察工作挑战性会更大,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实践锻炼,要同时成为“查事”和“察人”的“行家里手”。这次机构转制并明确职能后,有利于这支队伍一心一意加强环保督察学习和锻炼,在督察实践中逐步成为一支专业化的队伍,更好地承担环保督察任务,谢谢。
如何看待采暖季以来一些村庄和社区出现天然气不够、来气不稳的情况?
路透社记者:进入采暖季后,陆续有媒体报道在京津冀区域的一些村庄和社区,出现了天然气气量不够、来气不稳等情况,环保部对此怎么看?
刘友宾:大家比较关心煤改气和北方地区清洁供暖工作,环保部关于煤改气和清洁供暖工作的态度是一贯的,就是把人民群众温暖过冬作为头等重要的民生大事。对于一些地区一度出现的因天然气短缺等问题影响群众取暖的情况,环保部高度重视。
12月4日,环保部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下发《关于请做好散煤综合治理 确保群众温暖过冬工作的函》特急文件,明确提出坚持以“保障群众温暖过冬”为第一原则,进入供暖季,凡属“双替代”(煤改气、煤改电)没有完工的项目或地方,继续沿用过去的燃煤取暖方式或其他替代方式。
12月15日-20日,为进一步掌握京津冀地区居民采暖的情况,了解并解决居民采暖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环保部抽调部机关各司局和在京直属单位2000多人组成800多个调研督查组,对京津冀区域冬季采暖情况进行大走访、大调研、大督查。环境保护部部长李干杰,副部长翟青、赵英民均带队参加,深入基层一线,到老百姓家实际了解供暖情况。6天里,检查了385个县(市、区),2590个乡(镇、街道),25220个村庄(社区),500多万户。
现场检查发现,在已完成“双替代”改造任务的村(社区)中,确实有一些地区曾经出现过气源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大部分在我们下去督查前,各地已经通过协调增加气源、采取燃煤或者电热器等临时性措施积极予以解决。对于督查中发现的仍未有效解决群众供暖的村庄(社区),督查组现场驻点督促落实,问题不解决不撤离。截至12月20日夜间,在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这些地方的居民供暖全部得到保障。
在这次大走访、大调研、大督查中,不少老百姓反映说,煤改气(煤改电)后,再不用半夜起来加煤了,屋子暖和了,也干净了,感觉生活质量提高了。地方政府也认为,“双替代”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一些专家、学者对于“双替代”工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比如,清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原热能工程系主任姚强教授,中国工程院的郝吉明院士,厦门大学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教授表示,发达国家治理大气重污染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使用清洁能源,这也符合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实际, “煤改气”的方向是对的,效果是明显的,让农民摆脱烧煤、烧柴火是历史性的进步。能源专家分析了今年一些地方出现的气源供应紧张的原因后认为,“煤改气”并不是导致今年气源供应紧张的主要原因。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北方地区清洁能源替代工作。2016年1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强调,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关系北方地区广大群众温暖过冬,关系雾霾天能不能减少,是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农村生活方式革命的重要内容。在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了2+26城市“煤改气”“煤改电”任务。在相关部门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下,这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数据显示,11月,京津冀区域的PM2.5浓度为6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1.2%,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上升了31.6%。
清洁供暖,温暖过冬,两者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是“亲家”而不是“冤家”。“煤改气”、“煤改电”既是为了改善空气质量采取的能源转化,也是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是一项不折不扣的民生工程。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财政部、环保部等十部委共同印发了《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规划提出,到2019年,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50%,其中“2+26”重点城市清洁取暖率达到90%以上,县城和城乡结合部达到70%以上,农村地区达到40%以上。这为今后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作指明了方向。
我们相信,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取暖替代工作,一定会好事办好,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提高农村地区人们群众生活水平,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中央环保督察中,有多少企业因为不满足条件被停产或者停工?
金融时报:在环保督察中有多少企业因为不满足条件被停产或者停工,现在有多少企业已经完成整改?第二个问题是,2015年底我们就开始了河北省环保督察试点,为什么在今年,尤其是8月后感觉督察力度明显加强,后几批督察相较于2015年试点有哪些改进?最后一个问题,在未来会不会有第二轮、第三轮,频率和密度是不是也像第一轮一样?
刘长根:刚才您讲到的企业停工停产情况,我们也做了分析,确实有少数停工停产的情况,实际上就是8、9月份舆论反映比较多的“一刀切”问题。关于“一刀切”的反映,主要有两种情形:
一是随着环保督察执法的深入推进,督察震慑、警示效果日益显现,在督察进驻前后,确实存在个别地方,尤其是个别基层党委、政府,由于担心督察问责,不分青红皂白,采取紧急停产、停业等简单粗暴方式应对督察,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这是对中央环保督察的“高级黑”。从实际情况看,发生这种情形是个别的、局部的、短时的,是典型的地方环保懒政行为。对此我们坚决反对,发现一起纠正一起,并要求地方举一反三,严肃处理。
二是就像您讲的,随着中央环保督察工作的全面铺开,震慑作用进一步加强,各种利益诉求纷繁复杂,一些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不时夸大事实,进行不实炒作,混淆视听。对于这种问题,中央领导同志也很重视,专门做过批示,我们专门组织去调查,一个一个调查,要求地方查清情况、澄清事实,及时发布真相,并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比如,在第三批督察中,有舆论反映浙江绍兴造纸企业停产导致纸制品价格大幅上涨,经过查实,3600家只有10家环保违法违规企业停产,没有影响纸制品价格。
针对企业停工停产情况,我们做过分析,都是依法依规确确实实需要停的,确确实实需要整改的,都是群众反映特别强烈且无法整改到位的。对那些不分青红皂白就采取紧急停产、停业等简单粗暴方式应对督察,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的,我们在督察中就已坚决予以纠正。
关于督察力度的问题,因为社会对中央环保督察的认知是一个过程,河北省督察试点是一个省,涉及的面比较窄,又是新生事物,到底督到什么程度,严到什么程度,大家还是在猜测,紧迫感、压力感不够。后几批督察大家感受到压力在不断加大,主要是因为后续问责工作全面启动,进一步传导了压力。实际上,从第一批到第四批,我们是一以贯之,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始终是奔着问题去,奔着责任去。当然后续督察工作也在不断改进,包括宣传报道这方面,不断加大“一台一报一网”的公开力度。我们从督察实践感到,环保督察需要氛围,需要老百姓的参与,因此在制度设计、工作操作层面一直把信息公开和宣传报道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在督察进驻期间,要求地方采取清单化和表格化的形式每天都要公开,同时对整改中的典型案例公开报道,营造督察氛围,倒逼各地加大整改力度,切实解决问题,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老百姓参与热情。正是有了这种氛围,社会上会感觉督察力度在不断加大。
进驻结束后,我们专门要求各地在督察整改过程中,也要开展必要的信息公开和宣传报道,利用“一台一报一网”(即省级电视台、省级党报、省政府网站)每周报道一次督察整改情况,包括领导督办调研、具体问题整改、老百姓获得感、问责案例等情况。目的就是要继续营造氛围,推动督察整改持续深入。我们感到,采取“一台一报一网”的形式,能够给地市和相关部门压力,这个地市报道了,另外一个地市没有报道,就会觉得有压力,就会想方设法把督察整改工作做好。实践证明,这种形式效果很好,很多地方同志特别是环保系统的同志反映,通过信息公开和宣传报道,实际上是强调了环保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了环保工作的地位,也是倒逼地方做好整改工作。
另外,从督察启动到督察进驻,从督察反馈到督察整改,从边督边改到督察问责等情况均及时对外公开。特别是督察报告主要内容、督察整改方案和整改落实情况,统一通过中央主流媒体和地方主要媒体向社会公开,放在阳光下,接受社会公众评判,这无形中给地方附加了强大压力,一改过去只有“上级督下级”的被动局面。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进行了全面总结和部署,尤其从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四个方面,明确了具体任务和要求。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全面部署。在下一步中央环保督察工作中,我们将紧紧围绕这些要求,拟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对第一轮环保督察情况进行梳理,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进一步完善督察机制,为后续督察做好准备。
二是研究推进环境保护督察法规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督察工作机制,逐步将环境保护督察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三是初步考虑2018年对第一轮督察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紧盯问题,压实责任,确保不是“一阵风”;同时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任务,针对重点地区大气污染、重点城市黑臭水体污染,以及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环境问题,组织开展机动式、点穴式专项督察,为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强大助力。
四是积极指导地方建立省级环保督察体系,实现国家督省、省督市县的中央和省两级督察体制机制,发挥督察联动效应。
这是我们的初步考虑,上述工作安排还要先跟中央有关部门沟通对接,要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汇报。谢谢。
中央环保督察从酝酿出台到问责整改,过程中最深感触是什么?
北京青年报记者:经过两年实践,中央环保督察实现了31省全覆盖,这项制度从酝酿到出台落实再到问责整改,请问您在这个过程中最深的感触是什么?有哪些酸甜苦辣可以跟我们分享?
刘长根:刚才您讲的这个问题,我们确实很有感触。这两年来督察工作中,有很多兴奋的事情,也有很多烦恼和压力。李干杰部长在党的十九大记者招待会上专门就中央环保督察工作回答了记者提问。在谈到中央环保督察成功经验时,干杰部长强调了六个方面: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二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旗帜鲜明讲政治;三是紧盯党委政府,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四是坚持问题导向,奔着问题去;五是充分信息公开,有效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六是严肃严厉追责问责。干杰部长讲的这六条非常到位,概括得非常准确,作为这项工作的参与者我深有感触。在这里,从工作层面我还有几点体会,想跟大家分享:
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大力正风肃纪,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这是环保督察的根本基础。我从事环保督察工作有七八年了,体会非常深刻,没有全面从严治党和大力正风肃纪,没有良好的政治生态,就很难做到令行禁止,中央环保督察就成了无源之水。大家都知道,中央环保督察是“硬碰硬”,不仅是对地方党委政府履行环保责任的“工作体检”,更是对地方党委政府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执行力、行动力的“政治体检”。正是有了良好的政治生态,环保督察工作才能顺利推进,才能落地生根。
二是党中央、国务院的科学决策、坚强领导和战略定力,是环保督察能够顺利实施、推进的核心所在。我一直参与和协调督察工作,深切感受到,环境保护督察方案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可操作性强,抓住了环境保护工作的牛鼻子,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优势。同时,环保督察在推进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和压力。如,对问题导向,有的地方开始不理解;对督察问责,也有地方不愿意下决心;特别是一些受到督察影响的企业和个人,大肆炒作环保影响经济、影响大宗产品价格等问题,对督察是带来阻力的。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保持定力,始终给予鼓励和支持。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每个关键环节、每个关键时刻都作出重要批示指示,为我们打气。这是保证督察力度和方向的重要原因、核心所在。
三是人民群众的充分信任、热情参与和真心拥护,既是对我们的极大鼓舞,也提高了督察的影响力和穿透力。应该讲,在河北督察试点期间,从来电和来信情况看,群众对中央环保督察有很高的期望值。跟大家说心里话,群众举报那么多,我们是有压力的,我们心情是很沉重的,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把群众举报问题解决好。开始有很多同志不理解,因为当时我们还没有反馈,说中央环保督察怎么都是解决小问题,但是我们感觉这些问题必须要解决,让群众有获得感。群众拥护,我们就有底气。在后续四批督察中,我们通过加强信息公开,狠抓边督边改,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由于广大群众的参与、认可和信任,使环保督察能够听到民声,接到地气,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环保督察的内涵,更为环保督察提供了厚实的基础。我跟大家报告一下,每一批督察进驻后期,群众纷纷来电来信,有的还谱曲写诗,表达对习近平总书记,对党中央、国务院切实解决群众困难、急群众之所急的真挚情感,我们看了都很受感动。
还有一个就是,作为一名督察工作者,我体会到中央环保督察层级高,涉及面广,又十分敏感,所以督察的规范性、严肃性、权威性十分重要,这也是基本要求,如果做不到,督察很难成功。所以环境保护部在推进督察规范性、严肃性和权威性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在督察实践中组织拟订环保督察工作流程、环保督察进驻工作规程、环保督察纪律规定等基础性制度,研究细化督察准备、督察进驻、督察报告、督察反馈、移交移送、整改落实、立卷归档等7个环节具体工作方法。建立分工协作、联络沟通、转送移交、督办反馈、定期例会、舆论引导等督察进驻工作机制;形成督察动员、资料调阅、个别谈话、走访问询、受理举报、下沉督察等基本督察方法。针对走访问询、调查取证、边督边改等督察环节,形成50余个督察制度、模板和范式。这为督察工作规范化、模块化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以上是我个人的几点体会和感受,在督察中还碰到过各种各样的情况,怎么跟地方交换意见,怎么赢得地方的理解和支持,等等,也有很多故事,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再多讲了。再次感谢各位媒体的朋友。
刘友宾:今天的例行新闻发布会是我部今年举办的第12场例行新闻发布会,也是本年度最后一场例行新闻发布会。一年来,媒体朋友们对我们的例行新闻发布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不仅及时报道例行发布会情况,许多朋友还经常给我们提出好的意见与建议。正是有你们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我们对进一步做好例行新闻工作充满信心和期待。
回首马上走过的2017年,我们共同见证了中国环境保护工作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媒体朋友们积极报道中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进展,讲述生动真实的中国环保故事,在中央环保督察、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源地保护、重污染天气应对、强化督查、六五环境日活动、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等等重要的环保行动中,我们身边都有你们勤奋工作的身影。你们不仅是中国环境保护历史进程的见证者、记录者,也是参与者和奉献者。我们对一年来大家卓有成效的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
再过3天,2018年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祝媒体朋友们新年吉祥!阖家幸福!
今年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相关阅读》》
环境保护部例行新闻发布会实录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中国大气网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