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虎嗅APP
有视角的商业资讯交流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虎嗅APP

24岁职场小白,30岁年薪千万。他用心理学告诉你:如何把握职场新拐点!

虎嗅APP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12-04 13:5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成功的人生不是赢在起点,

而是赢在转折点」



之前与读者聊天,曾不止一人表现出以下的担忧:


  • 在同一家公司日复一日做着同样的工作,薪水也在原地踏步,感觉生命在一点点被浪费?

  • 对当下的工作失去兴趣,不由自主地产生“职业倦怠”,工作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 羡慕别人赚得盆满钵满,却总嫌自己的薪水低,究竟自己值多少钱?

  • 受制于自己的经历与背景,感觉遇到了职业人生的天花板,这样下去到底什么时候算是头?

  • 没有稳定的收入,拿什么来“裸辞”?想跳出旧公司熟悉的环境,但如何保证下一家公司不是个“坑”?

没错,刚刚进入职场的时候,每个人都青春激扬,甚至内心深处有点自命不凡。但是,随着时间不断拉长,即使是同班同学、能力非常接近的一些人, 他们的心态、思维与财富能力却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差异,甚至形成难以逾越的鸿沟。



工作一段时间后,很多职场人会感觉力不从心、郁郁寡欢,感觉每天都是煎熬。 或许有人会说,不要急,慢慢来,刚毕业一个月挣几千,渐渐变成几万块,正常情况下你我都能做到。然而,问题是,很多人到达一个数字就停摆了。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职场瓶颈期”。


据2017年调查显示,63%的人预计全年薪酬上涨不超过10%,更令人恐慌的是,年龄越大,面临的经济压力越大,而职业竞争力下降。


让人焦虑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看待问题的视角


出路在哪里?出路在心智!


人总是从平坦中获得的教益少,从磨难中获得的教益多;从平坦中获得的教益浅,从磨难中获得的教益深。


有句话说,人生就像S型,转角才能见风景。 一个人没有钱、没有经验、没有阅历、没有人脉,这些都不可怕,关键在于你看问题的视角。


对于人生的大小问题,有的人把它看作瓶颈,而有的人则把它当成机会。 这一切,取决于是否敢于突破“自我设限”!


而有一个人,就是这么实践的。


他,就是自诩为“斜杠青年”的邱力。


- 墨多先生 -


01


邱力,有个笔名叫 墨多先生” ,但熟人都戏称他为 “溥仪” ,因为他的鼻梁上总是挂着一副颇具历史感的圆眼镜。


在周围人的眼中,拥有 北京大学硕士 学历的他,是一个典型的 “斜杠青年” ,从设计师—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大学老师—创业者,甚至业余时间研究心理学,他总是敢于不断挑战未知的新事物。


有人说他是“别人家的孩子”,可事实上,他的一切行动是源自于 对于“安全区”的焦虑。



邱力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从小成绩平平,没有别人想象中的“天生丽质”。用他的话说,“打小生活在泥堆里,父母根本不指望自己有多大出息”。


考上北大,并非是上天的眷顾。 事实上,他连续2次高考失利,甚至没有过一本线。那时候的他心里充满了无望与焦虑,甚至曾一度染上了“习得性无助”,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


所谓习得性无助,其实可以理解为当一个人经历过多次尝试后,始终都无法完成预期的目标,索性就不再尝试了。


面对自身的不足,到底是该坚持还是放弃? 然而,当他每每看到假期回家的同学炫耀其在大学的美妙生活时,邱力就问自己,是否甘心在最好的年华里做一个朝九晚五的流水线工人?


于是,他边打工边学习,利用所有的闲余时间苦读专业。最终,才成为了朋友眼中的“天之骄子”。


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绝地反弹的满足,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 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并非起点,而是转折点!


02


考上了北大,原本在外人眼里就是进入了人生的“安全区”,然而,邱力却清楚的明白,如果只是按照教室里的学习模式,他毕业后只能找到班里垫底的工作。


拼学习成绩,他肯定比不过班里的其它同学。所以,他必须在大学期间涉猎更多看似“无用”地信息,并清晰找到自己的兴趣及目标。


于是,他期间跑到隔壁的民族大学 偷师美术设计 ,晚上回宿舍熬夜接活儿;闯进师兄办的创业协会,跟一个IBM的师兄 创办电商平台 ;利用业余时间给当时的《艺术与设计》杂志 写专栏赚稿费 ......


然而,在这几年当中,最让人出其不意的,是 他2010年荣获了英国zf所举办的IYIE全球青年创意领袖奖 ,要知道,这个奖项面向全球二十多个国家,每个国家最后只能选拔一人参与全球决选。



那时的他,年仅24岁,代表中国的青年创意人才向来自各国的大Boss宣传 “Design in China” 的理念,用自己憋嘴的英文进行演讲(据说那时他的英文还没过四级)。


为什么年纪轻轻的邱力能够获此殊荣? 他说,这并非因为自己多么与众不同,而是他深刻懂得阻碍大多数人目标实现的,是一种叫做 “归因偏差” 的心理作用。


比如,很多人把有钱人的成功归咎于良好的家庭和背景,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周遭的环境与运气不足。


事实上,这种思维模式虽然能短时间缓解我们的焦虑,但长时间而言,其实是在毁掉我们内在改变与把握机会的能力。


所以,当邱力一次偶然机会看到英国企业家评选招募的海报时,第一个想到的并非自己的条件不足,反之,他看到的是一个天上掉下来的机会: 为什么我不能去试试呢?反正失败了又没有半点损失。



03


荣获大奖的邱力,随后一路开挂,不但拿到了 英国顶级VC的投资 ,并且还未毕业就被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 破格聘为讲师。


说到这里,换做很多人,也许会觉得他未来的人生应该如同开挂般,只要不出什么大的意外,便可以步步为安。


然而,他却并没有按原先设定好的剧本那样执行。他硕士毕业后,首先辞掉了老师的工作。因为在他看来,老师虽是他所喜爱并且神圣的职业,一方面它可以 无风险套利 ,但另一方面,他的经验告诉他,这种 仅靠经验套利的工作模式无疑会将自己推向“安乐死”。


因此,他决定26岁的时候,将自己 重新归零 ,选择迎来自己 职场人生的新拐点。



他卖掉了自己学生时代的创业公司股份,选择重新步入职场,提升自己的能力与格局,从0开始做到合伙人,一年时间做到年薪80万+。


如今的他,已年过30,目前创立了2家科技公司。用他自己的话说, “人生不能自我设限。因为现实的职场始于才华,死于平庸”。


04


少年得志,再将自己清零,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30岁再次创业,不断Get新技能,升级自己对内心的认知。他曾被全国各地20多所大学邀请分享,传递的主题只有一个: 决定你人生的并非起点,而是拐点”。



是啊,职场的路很长,过程大多很平淡,然而最要紧的却只有几步——这关键的几步,就是 turning point (拐点)。


一时的侥幸,不可能带来长久的职业辉煌;不经思考的努力,只会让所有的投入成为沉没成本。


然而,如何才能做到正确把握职场人生拐点呢?


他的答案是 巧用心理学


也许有人会说,心理学是一种看似幻渺但实际无用的知识。错,心理学实际上是一种研究“人类行为背后规律的科学”。它可以为我们解释很多看似不合理的现象,帮助我们更多清醒的认知自己与周围的人。


这就好比我们在介绍一个人的时候,有的人会描述他的外貌长相,有的人会描述他的性格特点,有的人会描述他的谈吐举止,有的人会描述他的穿着品味,还有的人,会描述他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


而心理学,是将产生这些复杂行为的原因区分开来,通过一个更加客观的科学视角发现全貌。


心理学是一门提升自己的利器,它既不是迷信,也不是魔术。但他能解释很多日常中让你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


  • 为什么老板不提拔天天加班的人?

  • 为什么说“跳槽穷半年,转行穷三年”?

  • 为什么有的人一出场就光芒四射?

  • 为何在工作 中,总会觉得自己受到不合理的待遇?

  • 周围那些“极品同事”,究竟脑子里在想什么?


面对职场瓶颈,我们往往有走投无路的感觉。


如何将职场“拐点”,扭转为职场“奇点”?其中的秘密在于你是否能掌握科学的方法。


当你怀有好奇,有信心打穿一个新的领域,并将它与其它领域连接在一起时,这个乐趣会刺激你,一步步将你推向职业奇点。


这一次,这位被戏称“溥仪”的墨多先生,将心理学融合到现实中的职场与商业当中,浓缩成这版 《找到职场人生新拐点》 的课程,期望让你告别职场瓶颈期,重启开挂的人生!


↑扫描上方图片,订阅课程↑


在今天的办公室里,我们每个职场人最大的挑战除了怎样把工作和事务做好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处理好职场中 横向 纵向 的关系。


职场心理学,用心理学解决“ 辞职也解决不了” 的问题,它能够帮你在面对工作与种种问题时,优雅且不惶恐。


接下来你将会得到


30堂精挑细选的音频小讲


众多大咖联袂推荐


你不容错过的思维升级课程


本课程适用于哪些人


  1. 即将走入职场的人

  2. 在职场中“默默无闻”的人

  3. 20/25/30遇到职场瓶颈的人

  4. 职场中的初级管理人员

  5. 对心理学与人性感兴趣的人


学完本课程你将得到



  1. 那些课本中学不到的 打怪升级” 经验

  2. 那些 跳槽也解决不了” 的职场难题的解决办法

  3. 成为职场 情商高手 的锦囊妙计

  4. 在职场中 自我营销的N种方法

  5. 终身受益的 30个心理学经典效应


学员评价



从今天开始,跟墨多学习

《找到职场人生新拐点》

30 堂音频课程

(永久保存 反复回听)

告别职场瓶颈期

找到职场人生新奇点


- ↓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报名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