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看理想
“看理想”诞生于知名出版品牌“理想国”,以“做出版”的态度,开发视频节目、直播、音频及周边产品等一系列媒介,探寻文化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电建  ·  开门红 | ... ·  2 天前  
老铁股道  ·  A股:真牛逼,杀疯了! ·  2 天前  
老铁股道  ·  A股:真牛逼,杀疯了! ·  2 天前  
中国电建  ·  亚冬会时刻 | 中国电建为冰雪之城添动力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看理想

口碑撕裂,争议太大,这部剧怎么了?

看理想  · 公众号  ·  · 2024-04-02 13:09

正文

网飞版《三体》热播,口碑有些分化。称赞集中在剧情节奏明快,大部分视觉特效制作精良,创造出具有想象力的视觉奇观。批评则直指改编脱离原著内核,在人物塑造和现实表达方面显得平庸。
《三体》难拍,早就是公认的事实。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如原著作者刘慈欣所说,“价值观复杂,并非简单的黑白分明,其体量和格局远超基于中篇小说改编的《流浪地球》。”

今天的文章,学者许子东将解读小说《三体》的现实主义摹写与思考,从侧面探寻部分“原著党”意难平的根源。


讲述 | 许子东

来源 | 看理想音频节目《21世纪中国小说》


01.
《三体》的科幻现实主义
与《三体》一样获得雨果奖的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还有韩松的《地铁》,它们是“以虚写实”。“虚”就是指故事和场景,一看就不是真的,荒诞离奇,所以我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或者虚幻现实主义。
这些魔幻的情节背后有严肃的、写实的寓言或者是影射。比如《北京折叠》写阶级异化、贫富悬殊,这种都市疾病和北京这个具体的地名,有巨大的反差。如果小说叫《伦敦折叠》或者是《纽约折叠》,可能就比较不那么有戏剧性了。
《地铁》除了少量文字描写乘客在车厢里的具体身体反应,其他丑恶、怪诞的细节,比如地铁怎么开、人怎么可以爬出去在外面观看、车厢里的人怎么会生理变形、人怎么和老鼠共存等等,总体上是象征性的,不符合科学常理的。
这些魔幻的细节,让人想到背后的象征寓言,比如梦游时代、关于网络和组织、关于人的异化等等。但《三体》的确不一样,因为《三体》的细节、情节部分非常写实。
《三体I》写“文革”当中的红岸基地,《三体II》写“水滴”的具体物理形态,《三体III》写程心坐太空电梯重新会见云天明等等。观感非常具体,非常写实,完全可以从科学常理上来想象。


它有时候让读者忘记故事的虚构前提,甚至也不大考究情节设计当中的可能的破绽。这个叫“以实写虚”,是 总体背景奇幻,细节处处写实 。所以《三体》这样的小说,可以说是一种现实主义的科幻小说,或者叫科幻现实主义。
如果把三体换成敌国,地球变成国家,银河系变成月亮,武器的名称都换一换,这个小说照样可以成立。当然了,如果这样来阅读的话,科幻迷可能会失望,小说的结尾恐怕也要修改一下。
复旦教授严锋给《三体III》写序,说:“在整个三部曲中,我个人认为第一部最有历史感和现实性;第二部的完成度最高,结构最完整,线索最清晰,也最华丽好看;而《三体III》则是把宇宙视野和本质性的思考推向了极致……”
02.
《三体》涉及的现实地球危机
《三体》三卷总体上都是借助虚构的太空灾难,来解读地球上的种种危机。
远比地球科技水平高的三体文明,想要移民来地球,也是占领地球。他们将在四百年以后到达,而早些时候智子已经在控制地球上的科学和其他人类活动了。
这个遥远的灾难使地球人产生了末日意识,一时间国家间的争斗少了,联合国更强大了,地球人更团结了,相对而言,中国人在地球上也更重要了。
小说里有很多情节佐证,比如灾难的来源在中国,担任全球反抗三体组织的领袖是中国人,面壁者只有中国人成功,太空军司令常伟思、舰长章北海、触摸水滴的北大教授丁仪都是中国人。在整个地球灾难当中,中国人站在第一线,保卫人类命运共同体。


实际上,地球上的危机,原本就够多了。最简单、最基本的有四样:阶级矛盾、种族歧视、性别斗争、人与自然。《三体》三卷除了在情节上写地球跟外星关系, 主题上一直关心人类社会政治制度,最后还探讨了“究竟什么是人性本能”。
《北京折叠》显然主要写阶级矛盾、阶层鸿沟,同一世界、同一社会、同一城市的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空间。所以科幻细节是技术,小说主题是阶级矛盾。《地铁》也一样,它写的变形、异化,主要也是写人群的争斗,包括人类本身的异化。
《三体I》有涉及阶级的问题,讨论有钱人是否拥有更大的生存权利。《三体III》在描写光速飞船实验的时候,也讨论过超级富豪坐小船逃走这种情况。小说写:
“从法律角度讲,至少在目前,没有国际法或国家法律禁止团体或个人建造恒星际飞船,在巨行星背阳面避难也不被看做是逃亡主义,但这里出现了一个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不平等:在死亡面前的不平等。”
“当然,死亡上的不平等也一直存在,比如医疗条件的不均、因贫富差距造成的在自然灾害中不同的生存率、战争中军队与平民的生存差异等等,但还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局面:占人类总数不到万分之一的少数人能够躲到安全之处生存下来,而剩下的几十亿人在地球上等死。
即使在古代,这种巨大的不平等都无法被容忍,更不用说在现代社会了。
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国际社会对光速飞船计划的质疑。”
吊诡的是,这种从阶级平等出发的对光速飞船计划的合理质疑,或者所谓的“白左”观念,事实上竟阻碍了光速计划最终解救人类和太阳系的可能性。
原来按小说的描写,只需要1000多艘太空光速飞船的尾迹,就能给地球和太阳带来安全黑洞。也不知道作家是有心,还是无意,这里显然出现了阶级斗争理论反而不促进人类进步的“特例”。
今天我们也常怀疑马斯克的星空计划,或扎克伯格的“元宇宙”,是否有益于天下大多数受苦的人。
不管《三体》中这些有关阶级矛盾的描写,是否只是写实推理或者含有预言玄机,明确的是阶级斗争并不是整部长篇解析地球危机的主线。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民族矛盾中,第一部写罗辑当面壁人,他的建议被美、英、日、俄等国驻联合国代表公开嘲笑,似乎有点描写国际外交的意思,但整体看,整部《三体》尤其第三部,涉及种族问题的成分很少。
回想一下“移民澳洲”的章节,也没有写欧美移民跟亚非移民有什么大的不同遭遇,照说这里有很多可以发挥的余地。在种种逃生方案当中,也没有看到各个民族,有国家利益和集体无意识之间的不同选择,也没有见过各个种族之间的矛盾冲突,因整个地球的危机而更大规模爆发。
现今的世界有许多少数族裔人权运动,比如“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而《三体》到了第三部,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智子时,种族、肤色、人种之间的矛盾,几乎可以忽略。
所以 现实世界的两大基本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在《三体》里都没有成为主要矛盾。

再到第三个主要的矛盾——男女之间的关系,小说里有强烈的对比。前两部有罗辑的七情六欲,和故事主线当然关系不大。第三部程心做主角,以程心的圣母情怀和言情美貌,来对比维德的严酷、罗辑的冷峻,很有一点男女童话分工的色彩隐喻。
但真正的性别战争也没有加深或者造成眼前的大悲剧。维德再凶,甚至枪伤过程心,但程心依然将公司交给维德,并相信他能够在紧急关头叫醒她。维德也是,这么冷酷,为了事业不顾他人生命,但最后还是为了“小女子”程心宁死而屈。

小说到最后阶段,虽然没有像童话惯例那样,让程心、天明太空长久再会,但是也给程心的前景,安排了一个健康的中年男性科学家关一帆。同时又让女助理在孤寂的逃亡中,能够有云天明这么个“好男人”陪伴。
男女搭配,太空不累。 《三体》中的性别关系没有战争,相当和谐,也给地球人将来的远景留下一丝希望。
03.
对极权专制的理解与警惕
那么《三体》通过太空灾难,主要讨论地球上的什么危机呢?
其一是科技和危机面前的人类社会制度。在写澳洲移民时,刘慈欣就发出过这样的社会政治预言:
“聚集在这块大陆上的人类社会像寒流中的湖面一样,一块接一块地冻结在极权专制的坚冰之下。智子砍完人后说的那句话成为主流口号……”
“人类自由堕落的时代结束了,要想在这里活下去,就要重新学会集体主义,重新拾起人的尊严!”
“包括法西斯主义在内的形形色色的垃圾,从被埋葬的深坟中浮上表面成为主流。宗教的力量也在迅速恢复,大批的民众聚集在不同的信仰和教会之下,于是,一个比极权政治更老的僵尸——政教合一的国家政权开始出现。”
从叙述语言看,《三体》对于专制极权既有理解又有警惕,既有预言又有虚构。小说在前面的段落就不止一次地描写在地球、国家,甚至只是一艘太空舰上, 当人们有可能重新改组和选择政治制度的时候,选择极权专制的机会远高于选择投票民主。

比如小说写“青铜时代”号攻击“量子”号,后来军事法庭在审判中发现,全舰94%的人都投票赞成攻击,投票的民主并不一定带来明智、正确的结果。小说因此出现这样的议论:
“一方面,人类社会达到空前的文明程度,民主和人权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却笼罩在一个独裁者的阴影下。”
“随着时间的流逝,罗辑的形象由救世主一天一天地变成了一个不可理喻的怪物和毁灭世界的暴君。”
“有学者认为,科学技术一度是消灭极权的力量之一,但当威胁文明生存的危机出现时,科技却可能成为催生新极权的土壤。在传统的极权中,独裁者只能通过其他人来实现统治,这就面临着低效率和无数的不确定因素。
所以,在人类历史上,百分之百的独裁体制从来没有出现过。但技术却为这种超级独裁的实现提供了可能,面壁者和持剑者都是令人忧虑的例子。超级技术和超级危机结合,有可能使人类社会退回黑暗时代。”
小说反复描写危机加科技导致专制。其实专制本来也就是人类史上最常见的政治形态,相比之下,民主当然有古希腊的少数先例,但是民主成为世界文明的主流,其实也就是最近几百年的事情。我们的《三体》,一眼就是若干世纪。
04.
歌颂又怀疑“爱的极权”
再来看三卷中的三个主人公,对比也非常耐人寻味。第一部是用同情的笔调写叶文洁“甩锅复仇”,把特殊时期的仇恨迁怒于整个地球,向太空发射信号。自觉地承担地球上反抗组织的领袖,等于号召、组织、领导世界革命。
但作家试图理解这种有毁灭效果的革命心态和来龙去脉。当然,在年轻一代读者看来,这种“甩锅复仇”似乎比只会一味控诉、哭哭啼啼的革命悲剧,或者一味抱怨自己受难的伤痕文学等有更大的雄心视野。所以小说的发展就打开了“盒子”,引来了“客人”,再发展下去,听天由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