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耳帝
乖巧的品味分裂者,精彩有趣的音乐推荐,犀利独到的音乐评论。新浪微博:@耳帝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蚂蚁摄影MaE  ·  会拍照和不会拍照,差别到底有多大? ·  2 天前  
图虫APP  ·  获奖公示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耳帝

陈粒的“进化”

耳帝  · 公众号  ·  · 2019-09-26 21:41

正文

这首《第七日》是陈粒新专辑《洄游》中比较突出的一首作品,想借此来谈一谈陈粒的“进化”,其中包含了一些我其他的感悟及观察。


前不久在讨论李荣浩的关于“网络歌曲”言论的时候,有一条点赞很高的评论,说陈粒也是网络歌手出身,但是就从来没人骂。 从广义上的“网络歌手”定义上来说(即以互联网为传播途径而被认知且以歌唱作为主要社会活动的人),陈粒确实算是网络歌手,但是从李荣浩这番话的语境来说,我们常说的“网络歌手”往往并不指陈粒这一类的歌手,更习惯以“独立歌手”来称呼早期的她。


然而,无论是否算做是网络歌手,写这条评论的人想必是没有经历过陈粒的2015年与2016年,即陈粒靠第一张专辑《如也》声名大噪并突然红的时候,网络上对她的质疑声也是铺天盖地,当然这种舆论十分正常,她的第一张专辑《如也》是一张优点与缺点都非常明显的专辑,主要缺点是制作简陋,混音粗糙,没有任何编曲的概念可言,不过这也就是一张她完全自制的家庭录音式唱片,只是没想到会爆红。 批评《如也》的主要是比较有音乐聆听经验的乐迷群体,他们不能容忍或想象,这种“粗制滥造”的歌为什么可以红。


而《如也》的优点也非常明显,那就是陈粒早期创作的生命力粗糙却鲜活,这种生命力是她人格气质的一种延伸,她有一股洒脱的江湖气以及将女性的敏感与男性的钝感融合一体的气质,我记得多年前她做某选秀评委的一个镜头,她听到了一个令她惊艳的选手,当时手里正拿着一支玫瑰花,然而她遇到惊奇的反应,是用牙咬下了数片玫瑰花瓣,像豌豆射手一样嘭一声喷到空中去,这个镜头我印象很深刻,像迷你版的天女散花,柔情与狂放兼备,粗糙又生动。


这种生命力是最能感染到大众群体的一种东西,你只要看这张专辑红了多少首歌便知道,《奇妙能力歌》、《易燃易爆炸》、《光》、《走马》,甚至是最近《光》在抖音上又一次翻红,我想如果陈粒晚三年出道,那么这些歌也同样会在抖音上爆红,陈粒也会是一个“抖音神曲”歌手,然后同样的毁誉参半。


我这两年的一个感悟是,音乐的“神”比“形”更重要,因为“形”可以靠包装、合作、经验甚至是资本得来,但“神”不可以,有朋友问我说,你说的这个是不是本雅明口中的“灵晕”,虽然我并不完全认为我说的这股生命力就是“灵晕”,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词语,它和我所说的生命力有相似之处,都承认了萦绕在实体可见及肉耳可聆的作品周围,有一种无形而强大的精神氛围,一种个体心灵渗透进去的如号召一般的力量。 此外这种力量我认为还有,一个人在无知无畏、不懂规则的时候,靠冲动、本能、模仿、天赋与无意识,毫无羞耻也毫无遮掩地将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一并喷发,它散发出的生命力是非常野蛮且生动的,它可以超越技术、认知、积累与审美的存在,令普罗大众疯狂。


如今就是这种民间“灵晕”最好的时代,在美国同样如此,美国“抖音神曲”《老城路》“Od Town Road”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此前你根本难以想象,在这世上的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落里,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只是偶然间在网络上用几十美元买了一个伴奏,录了首简单的歌,便力压一众巨星,刷新了公告牌124年的历史记录,而此刻正登在公告牌冠军位置的,则是另一首美国“抖音神曲”《Truth Hurts》,并迅速刷新女性说唱者的冠单记录,绝不要小瞧这种生命力,哪怕它们只是昙花一现,哪怕职业寿命也并不长久,但是瞬间窜起的能量却非常强大,一石激起千层浪,足以让乐坛震动。 安迪沃霍尔曾说,未来每个人都有十五分钟成名的机会,而在这个传播技术极其发达与表达门槛极度降低的时代,我说每一团灵晕都有引发一次地震的可能。


李荣浩为什么敢说某抖音神曲是一首好歌,他难道真的不知道音乐有好坏吗? 不,作为一个掌握多种乐器、在录音室里可以从创作、演奏、演唱、编曲到后期制作全包办的音乐人,他不仅知道是什么音乐的好坏,而且他太知道了,但是他更知道的是,这股生命力的稀缺与珍贵,它不可用技术代替与不可再生,不可训练与不可逆转,所以才会那么激动到语无伦次。


然而这种生命力也极易消散,尤其是当一位创作者爆红之后,一是会脱离原有催生他表达的处境,二是会遭到种种非议与批判,他会开始胆怯并本能地削弱自己表达的力量,也开始慢慢了解行业规则,并产生自知之明与自我怀疑,从毫不遮掩变得局部遮掩,从漏洞百出的生动变得开始追求标准的死板,因为最富有生命力的东西,是通向各个维度的四面八方,是好的坏的应有尽有的生长,它不仅能通向荣耀、崇拜、过誉与热爱,同时也能通向辱骂、仇恨、贬低与误解,然而这一切,都在混乱的舆论传播中全部化成声名的一部分,如果你只想保留好的部分,在能力范围内去芜存青,自然可以抵挡很多骂声,但也封住了通向更多扩散空间的可能。


在这个过程中,绝大多数的“横空出世”者都消失了,而有幸存活下来的,往往会经历这四个阶段:


1、起初靠野蛮生长引爆了群众狂欢,但遭到了专家与资深观众的批判;

2、备受争议,收敛锋芒,主动提升与学习,逐渐磨平棱角,让自己变得更符合行业标准;

3、拥有名利之后,产生更高自我追求,向往高级与艺术性,抛弃野蛮生长,以获得精英受众与行业评论认可,生命力消失;

4、沉淀下来思考,整合了商业规格与原有的特性,做一张让两者平衡的作品,但此时,作品已难有往日那种的轰轰烈烈的号召力,无论是骂声还是捧声也都归于平淡。


这四个阶段其实非常符合陈粒的发展路径,恰好是她的几张专辑具有代表性的步骤,也是很多独立歌手进入主流市场后的发展路径,其实她还是幸运的,顺利地度过了第二阶段,要知道绝大多数的独立歌手/网络歌手都是倒在了第二张专辑上。


陈粒的第二张专辑《小梦大半》,这张专辑比起第一张在编曲、混音与制作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像一张符合规格的唱片专辑,她找来了荒井十一团队来为她的创作编曲,但这张专辑依然保留着她原先具有生命力的部分,市场也则以回馈她爆红了一首《小半》;


第三张专辑《在蓬莱》,是她追求“高级”阶段的产物,这张专辑混合了迷幻摇滚、爵士融合、器乐即兴等元素,是一张听起来像是为评论界“自证”的专辑,完全没有流行性,隔绝了她绝大多数的受众,也几乎听不到此前陈粒的影子,从音乐性与技术性上来说,陈粒可以借此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只会写“口水歌”的歌手,但是,一位歌手想单纯变得“高级”或者单纯变得“流行”其实都不是难事,难的是,在流行中变得高级,或者在高级中变得流行,这则是真正的流行歌手要在鱼与熊掌中力求兼得的功课。 这张专辑很难听到陈粒那股原始的创作与歌唱的冲动,不契合自身属性的东西,生命力就会消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