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徐徐语文坊
性灵写作,元气语文,乡村教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生活研究所  ·  在迪卡侬挖到宝了!8 ... ·  3 天前  
丁香医生  ·  尿,到底什么气味才是正常的? ·  2 天前  
丁香医生  ·  大 S ... ·  2 天前  
任之堂  ·  中医村过年(5)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徐徐语文坊

徐小平:部级精品课《沁园春.长沙》教案+课件+视频

徐徐语文坊  · 公众号  ·  · 2024-09-08 22:05

正文

当青春激荡秋光时

——部级精品课《沁园春.长沙》赏鉴

执教:徐小平

(江陵县第一高级中学,湖北省荆州市)

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A刊2024年第9期

全课以为老师的散文写点赏析文字为主任务,以学习意象意境、炼字选词、情景交融等写景艺术为主线,以领悟青春价值、厚植家国情怀为主心,勾联起《沁园春.长沙》的主课教学与《故都的秋》的辅助阅读,引导学生初步探寻民族文化观念和审美心理,试图构建单篇撬动多篇、一文带动一类的大语文教学路径,实现单篇不单的教学愿景。

关键词青春价值;家国情怀;写景艺术;咏秋文化

【教学设想】

《沁园春•长沙》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一单元的课文,坐标“青春激扬”的人文主题和“文学阅读与写作”的学习任务群,与第七单元的散文《故都的秋》同为写秋文字,开学正值秋季设计秋文比读,既可应景又可让学生感受一代领袖临秋的阔大胸襟,同时还可拎起对民族文化观念与审美心理的初探。恰巧自己的散文集《清风徐来》也刚获了第五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金奖,组委会让选书中的一篇文字并配一段赏析拟在公众号上宣传,就萌发了让学生来写这段赏析的念头,于是就将它设置成学习的主任务,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去读写生成。选的也是书中的一篇写景文字,试图让学生在一种写景文化场中去行走体悟,而教师的力行又可对学生形成一种内化。领略青春价值、厚植家国情怀是教学这首词作要完成的人文目标,因此链接上毛泽东在长沙学习、工作的史料及当下人民日报对“青春何谓?青春何为”的阐述作为托举。为将写景艺术的语文素养与青春价值的人文主题巧妙融合在一起,教学设计为先从下阕入手赏鉴,让感受抒情主体的如火情怀后再去观照湘江秋景的写景特色,最终交媾出一个话题:当青春激荡秋光时。如此,青春的价值体现了,物之着“我”的艺术特色也容易理解了。

【课例实录】

课前预习,阅读打底

1.收集毛泽东的咏秋诗句及在长沙学习、工作的相关史料。

2.结合课下注解读《沁园春.长沙》读准字音,读好断句,读懂文意,初步梳理词作思路。

3.读第七单元郁达夫《故都的秋》和学习任务单上老师的散文《雪很简单》,为写赏析文字做准备。

任务一 斗秋入境,领受赏雪之令

师:江山如此多娇,青春如此妖娆。当青春昂扬的毛泽东独立寒秋时,历史会起怎样一种惊艳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一首壮词——《沁园春.长沙》。在走进之前,我们先来一场斗秋游戏,比一比:谁背的毛泽东的秋句多。

PPT展示,暖场)

中国民间流传有斗草游戏。《红楼梦》中就有相关描写:大家采了些花草来兜着,坐在花草堆中斗草。这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个说“我有罗汉松”;这个又说“我有牡丹亭上牡丹花”,那个又说:“我有琵琶记里枇杷果”。荳官便说:“我有姊妹花。”众人没了,香菱便说:“我有夫妻蕙。”

师:下面我们就一人一句,看看谁“没了”,谁才是最后的“香菱”。

生: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

生: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

生: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忆秦娥.娄山关》

生: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生:天凉——好个秋!(全班笑)

师:同学们背得很热烈,由此我们也可感受到毛泽东的秋句写得都很壮怀。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在这个季节,徐徐老师,我,也有了自己的收获,那就是散文集《清风徐来》刚刚获了全国教师文学创作大奖——叶圣陶教师文学奖,而且还是金奖!(全班鼓掌)可徐徐老师也有了甜蜜的忧愁,那就是:

PPT展示主任务)

叶圣陶奖组委会拟在“校园文学研究”公众号上发文宣传,让选书中的一篇散文《雪很简单》,从写景艺术方面,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徐徐老师就有了一个不情之请,想请同学们来代劳。当然,要想请同学们代劳,师傅先要引进门。下面我们就通过品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来学习如何赏析写景艺术。

任务二 初读文本,观照抒情主体

师:我们来三读文本。一读文本,读准字音,读好断句,了解词意。

(点一生读。教师提示领字“看”“恰”后的停顿。)

师:二读文本,读出一种情感。大家觉得,应该用一种怎样的情感来读呢?

生:应该是充满激情的吧。

生:应该是一种很赞美的情感。

生:课后学习提示里说,“抒发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我想大体应该用一种豪迈奔放的感情来读吧。

师:嗯,能利用课后学习提示来分析,真不错!那么,你先试读一下?

(生饱含感情地读。)

师:果真读出了一片毛氏风光!接下来,我们三读文本——请大家自由诵读,体会意象,体味意境。

(全班自由吟哦。)

师:三遍读过,我们先来整体感知一下全词。试用对仗的方式概括一下全词?

生:上阕写壮景,下阕抒豪情。

生:上阕景中见情,下阕情中见景。

生:上阕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下阕中流击水,一群热血青年。

生:上阕问谁主沉浮,下阕答——

生:同学少年!(全班齐答)

师:这声齐答告诉老师,同学们预习还比较到位!接下来,我们来梳理一下全词的思路。

(讨论梳理后,PPT展示。)

师:由此看见,全词主要由六幅画面组成。我们先来感受一下独立寒秋图、苍茫大地图、峥嵘岁月图这三幅画面。说一说:看到这三幅画面后,你分别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和感受?可先作具体表述,再用四字短语收束一下。

(具体表述略。)

生:独立寒秋图——卓尔不群,敢于担当。中流砥柱,千秋凛然。

生:苍茫大地图——乾坤浮沉,百感交集。我辈登临,叩天长啸。

生:峥嵘岁月图——群山竦峙,历史峥嵘。踏遍青山,英雄不老。

师:大家披文入情,感受得都很真切。在整体感知全词后,我们先从下阕入手来品读。请同学们说说,下阕塑造了怎样的同学少年形象?

生:从“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这两句,我感受到了同学少年的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生:从“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我感受到了同学少年的意气奔放,豪情满怀。

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几句话,写出了同学少年激浊扬清的勇气、蔑视权贵的意气。

生:“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情形让我仿佛看到了同学少年像祖逖一样中流击楫,义无反顾。

生:我看到同学少年像歌曲《向天再借五百年》所唱的那样“我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住日月旋转”,做了时代的弄潮儿。

师:同学们的描述给人以“开琼筵以坐花”之感。像这样的同学少年,也是毛泽东在长沙学习、工作形象的写照:

(让学生投影展示课前所收集到的资料并朗读)

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和工作时,常常与蔡和森、何叔衡等进步青年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曾组织湖南学生联合会和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他领导革命青年驱逐了反动校长张干,组织进步同学开展了反对袁世凯的斗争,领导湖南人民驱逐了反动军阀张敬尧,同湖南军阀赵恒惕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

师:这样的同学少年,不禁让我们思考两个问题——青春何谓?青春何为?请听人民日报的解答:

PPT展示,全班齐读。)

十几年如一日深耕坚守,周雷培育出16个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为“中国碗”装“中国粮”增添底气;孜孜不倦探索,潘时龙带领团队研制出国际首台超高分辨率微波光子成像雷达,探索出雷达未来发展的可行途径……放眼神州大地,一大批青年在创新中挑大梁、担重任,彰显着青年人敢为人先、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精气神。(选自人民日报评论202354日张凡《奋跃而上,激扬青春力量》)

任务三 品读秋景,体悟写景艺术

师:当这样的同学少年看到湘江秋景时,又会看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试用散文诗描绘一下。

生:看千山万壑红遍,层层枫林霜染;那一江秋水澄碧,无数船只竞发!雄鹰有志,搏击长空;鱼儿无羁,畅游水中。这深秋的湘江啊,万物都自由着自己的自由!

师:描绘得真给力!接下来,我们就来赏析这幅湘江秋景图。该如何赏析呢?首先就要抓住景物特点。请大家思考一下:这幅图由哪些意象构成?这些意象写出了湘江秋景怎样的特点?又是如何写出这个特点的?写景角度又如何?

在大家思考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意象与意境。

PPT展示。)

1.“意”就是主观情感,“象”就是客观事物,“意象”就是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

2.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易.系辞上》

3.意象组合起来即构成意境。

师:下面,就请大家来交流一下刚才思考的几个问题。

生:这幅湘江秋景图由“万山”“层林”“漫江”“百舸”“万类”等意象构成,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写出了湘江秋景“竞自由”的特点。是如何写出这个特点的呢?有请我们学习小组其他同学来解答。

生:从数量看,“万山”“层林”“漫江”“百舸”“万类”,显得恢弘开阔,无比舒张。

生:从颜色看,“红遍”“碧透”,显得大红大绿,无比妖娆。

生:从情态看,“争”“击”“翔”,显得生机勃勃,无比奔放。

生:写景角度很多样,有远眺近观、仰望俯瞰、动静点面等,将湘江秋景写得很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师:大家互助学习做得很好。赏析写景文字,除关注景物特点外,还可关注景中情思。景中情思往往带有作者鲜明的个性色彩。比如,按理说,湘江秋景应是清雅的,在毛泽东笔下却是绚烂奔放的;北国之秋应是壮丽的,在郁达夫笔下却是清静悲凉的;对于这种审美反差,我们试结合相关资料来作一下探讨。

(出示PPT。)

毛泽东——

【个性气质】16岁毛泽东曾作过一首咏蛙七绝,“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当时就表现出一种王者气象。

【时代背景】本文写于1925年。当时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毛泽东从长沙前往广州途经湘江秋景时,自然会想到当时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

【审美趣味】受儒家文化昂扬向上和道家文化自由洒脱美学思想的影响,毛泽东对悲秋文化进行了革故鼎新,常常盛赞秋日风光的苍劲寥廓。(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与传统文化:革故鼎新,意境高远》)从而锻造出毛氏所特有的一种美学秋心——物盛之美,并投射于湘江秋景上。

郁达夫——

【个性气质】三岁丧父,家道衰贫,生活的窘迫常常使得他抑郁善感。

【时代背景】30年代中国连年战乱,郁达夫颠沛流离,饱尝了时代的风霜。

【审美趣味】中国审美文化中向来就有悲秋传统,比如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但在郁达夫笔下,传统的悲秋主题又有了点变化,比如他愿意享受并“折寿”于故都这悲凉的秋,就显得忧郁而又悠然,从而酿造出郁氏所特有的一种美学秋心——物哀之美,并折射于故都秋景上。

师:大家试摘录资料中的关键词填表比较一下。(讨论梳理后,PPT展示。)

一切景语皆情语

比较点

毛泽东(竞自由)

郁达夫(清静悲凉)

个人气质

王者气象

抑郁善感

社会背景

革命蓬勃

多事之秋

审美趣味

物盛之美

物哀之美

师:从这个表格中,你们可看出一点什么?

生:虽是南国秋景,但透过大气人的眼看过去都是绚烂奔放的。

生:虽是北国秋景,但透过物哀人的眼看过去都是清静悲凉的。

生:是悲秋还是赞秋,不仅受到个人气质或社会环境的影响,还受到民族审美文化的影响。

师: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毛泽东的王者气象。请大家联系自己学过的《沁园春.雪》,再欣赏书上《沁园春.长沙》的书法作品,同时比较一下黄巢的诗《不第后赋菊》,说一说你所感受到的毛泽东的王者气象。

生:表现为一种心忧天下的使命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