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女婿拜年“法定日”,按照传统习俗,这一天女儿要“回娘家”。
“回娘家”又称“归宁”。
夫婿同行给岳父岳母拜年,民间也称“姑爷节”或“迎婿日”。
在旧时代,“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
民间认为嫁出去的女儿在除夕和初一这天不能回门,回门会把娘家吃穷,只有在年初二以后才能带着丈夫、孩子回娘家。
对于初二传统年俗你知多少呢?
一、送年礼
俗话说的好:
“一个姑爷半个儿”。
中国人最亲密的是血缘关系,姑爷有“半子之劳”。
大年初二,姑爷精神抖擞,穿戴一新,带上丰厚的礼物去看望岳父岳母。
正是一年一度作为“半个儿”见“亲娘”的机会,以慰问“二老”。
有的地方称新女婿为“娇客”,对于“娇客”拜年,岳父母家无不盛情款待,希望女婿平时要好好关照爱护自己的女儿。
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给出嫁的女儿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机会。
让许久未见的姊妹们得以叙叙旧、话话家常。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回娘家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
回娘家只吃中午饭,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女儿回到娘家,如果家中有侄儿,当姑姑的必须要给侄儿红包。
回娘家并不只是在大年初二,也有一些地方定在正月初三。
在中国陕西、河南等一些地方,甚至有六月六回娘家的习俗,是与收麦打场的季节相关。
俗谣云:“
收了麦,打罢场,谁家的闺女不看娘
。”
不仅如此,送年礼,既有数字上的讲究,也有谐音上的讲究。
首先是送“双儿”不送“单儿”。取“好事成双”之意,图的是个吉利。
装点心匣子或装果篮儿,其种类要为双数,四样、六样或八样。
其次,注重所送年礼的谐音,有些东西的谐音“犯忌”,不宜送人。
送水果时不送梨,因为“梨”与“离”谐音,不吉利。
不送钟表,“送钟”与“送终”谐音。给生意人送礼不送“书”,“书”与“输”谐音。
拜年时讲究送酒,因为“酒”与“久”谐音,有“天长地久”之意。
二、开年饭
正月初二谓之“开年”,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带着三牲、糍粑、煎堆等礼品,走亲访友。
韶关沙田一带杀生鸡开年,取生气十足的意思。
在饮食习俗方面,正月初二这天的中午饭称“开年饭”,菜式多样,皆取吉祥寓意。
三、祭财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
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
说起祭财神,可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代表着自己在新年里能不能财运满满。
在这一天里,人们一般会早早的赶到财神庙里,希望自己能烧头香。
祭财神的关键是能给大家心中带来寄托,给人们以心里的安慰。
四、祭祖
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死去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
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中国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家庭祭祀活动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
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
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春节时必须祭祖,缅怀自己的祖先,激励后人。
但各地习俗不同,很多地方因为大年初一有走亲戚拜年、上庙等活动,所以选择在初二或初三上坟祭祖。
大年初二的忌讳
1、大年初二不得洗衣服,因为这一天是水神的生日,所以想洗衣服得过了这两天再洗。
2.大年初二的中午不能睡午觉,如果睡午觉的话,预示着你这一年都要懒散,并且在这一天,有很多亲人要来拜年什么的,睡午觉的话会有失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