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1、本文的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各地统计局官网。整天上网不是玩微信就是看主播的,就别来追问本文的数据来源了。
2、北京过于敏感,最近都不会发北京篇。
我从下面这组数据开始讲述广州:
广州原本以南中国的实业中心闻名于世,我们一提起广州,就会联想到完整的工业链条以及务实的市民精神。然而事实上,
广州早已彻底抛弃了实业精神
。根据上表的数据,广州工业投资占总固定资产投资的比值,从2008年之后就持续下降,从20.5%一路下降到今年的11.0%,中间连个停顿转折都没有。与此同时,广州陷入了完全的地产依赖,地产开发投资占比持续提升,到今年9月份已经上升到47.3%的史上最高值。而相对应的,深圳那边的表现比广州强。深圳2008年的工业投资占比19.9%,此后深圳逐渐抛弃实业精神,到2013年工业投资占比下降到12.9%的最低值。但是此后
深圳算是从地产迷梦中稍微清醒了一点,恢复了一点实业精神
,于是工业投资占比有了一些回升,到今年9月份的比值为17.0%,虽然依然远远比不上同期地产开发44.4%的比值,但好歹也是在比值回升之中,不至于像广州这样,抛弃实业抛弃得干净利落,不带走一片云彩。
到今时今日,我们回头来看,就会惊讶的发现,
广州已经数不出一家本土的知名工业品牌企业了
。原本名声显赫的广电、广纸、广船、广钢,现在已经默默无闻,偶尔在新闻中出现,也就是一些旧厂区拆迁拍卖的新闻。广州本土工业企业剩下来的,就是只有本地人才喝的珠江啤酒,以及卖凉茶的广药。
在今天支撑起广州整个工业体系的,其实是外资品牌
,本田丰田与宝洁,成为了广州制造的代表性产品。
在数据上,2016年广州21125亿的工业总产值,其中本土民营企业总产值2965亿,占比只有14%。对的,你们没有看错,广州的民企地位其实很低;国有企业总产值7195亿,占比34%;外资企业(含港澳台企业)总产值达到10965亿,占比高达
52%
。往前翻一翻,2008年的时候,广州11648亿的工业总产值,其中民营企业总产值1412亿,占比12%,与2016年相差不大;国企总产值5970亿,占比51%;外企总产值4266亿,占比
37%
。由此可见,
这8年来广州经济发展的轨迹,就是地方性国企逐渐消亡,而外资则乘势而上,取代了国企的支柱型地位。
有鉴于此,当广州变成一个纯粹的外资依赖型城市,我们当然必须回过头来,认真审阅一下,广州是否能留得住外资。首先,值得欣慰的是,
广州总算是保持住了对外资的吸引力
,从2012到2016年,广州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从46亿美元稳步提升到57亿美元。注意,2016年外商投资于广州的57亿美元中,投资于房地产开发的金额仅3.4亿美元,投资于金融的仅6.6亿美元,其它全部投资于实业。2016年
今年1-9月,广州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已经达到了57亿,与2016年全年持平。说到这里,我们就能理解,支撑着现在广州那11%的工业投资的,竟然主要是外资企业。
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广州的外资企业的日子也并不好过,事实上,它们一直在艰难的维持。2016年广州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整体亏损面
13.5%
,而外资企业的亏损面达到了
18.7%
,显著高于平均值。然而即便这样,广州的外企依然在艰难维持,我们也从未听到过广州爆出过外企关停生产线的新闻。这还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对今时今日的广州来说,
外企既撑起广州经济的门面,同时也是广州经济的核心问题之所在。广州严重缺乏属于自己的核心产业。民企的规模太小,国企排着队走向萎缩,因此我们一眼看过去,广州竟然连一家全国性的集团总部都没有。硬要算的话,以前勉强算是有一个地产领域的企业恒大,不过恒大已经出走深圳,好在雅居乐将总部从中山搬到了广州珠江新城,这就算是广州唯一的一家企业总部了。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企业总部,也无法真正留住资金和利润。
资金在广州来来去去,但是没有一分钱留在广州。在逻辑上,金融是服务于实体企业而存在的,广州既然数不出一家本土品牌实体企业,因此,
广州也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全国性金融企业的一线城市
。广州本土仅存的金融企业广发,规模小得可怜,即便在广州,也很难找到一家营业所,更别说向全国扩张了。
比较珠三角各市,佛山有家电油漆内衣,中山有灯饰食品,东莞有手机电子,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核心产业,唯有广州一步步的走向一无所有。所以广州逐渐丧失了对珠三角各市的向心力。广府人已经丧失了向省城聚集的热情,根本没有兴趣在广州置业定居。也就是广州现在还有比较完善的医疗配套,让周边城市的老弱病残偶尔来看看医生,否则根本不用指望一个传统的佛山人或者东莞人跑到广州来消费。
没有真正的产业,无法沉淀资金,无法聚集周边人口,当然也无法形成税收。所以
广州GDP的含金量很低
。2016年广州GDP规模为19611亿,国地税总收入(不含关税)4534亿,比值仅
23%
。而深圳2016年GDP规模19493亿,国地税总收入7029亿,比值
36%
。
北京2016年GDP规模24899亿,国地税总收入8885亿,比值
3
6%
。
上海2016年GDP规模27466亿,国地税总收入11847亿,比值
43%
。各路全国性企业落户广州的所谓区域总部,本质上都只不过是一个办事处而已,了不起就向广州缴纳一点工资税,再加上点流转税,而最大头的企业所得税,当然是要回归总部,根本就不会落在广州。
正因为此,
广州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很弱。
今年我大中国的债务危机始终都压在头顶上,金融系统风声鹤唳一日三惊,金融监管不停的升级。这导致广州今年的金融数据极其虚弱。截至九月底广州总存款余额对比去年底的增幅仅
2.6%
(48783亿/47530亿),远远低于全国同期8.3%的增幅(168.48万亿/155.52万亿)。更难看的是广州非金融企业(除从事金融业务之外的企业)存款数据,九月底的非金融企业存款规模为
16053
亿,较去年底的
16217
亿,竟然出现了负增长,
-1%
,而同期全国的数据为增加3.8%(55.08万亿/53.09万亿)。虽然全国的企业存款增幅也不算高,但是作为一线城市的广州,竟然出现了企业存款负增长的现象,领跌全国,这无论如何都不算什么好现象。
在企业存款萎缩的同时,广州的居民存款也丧失了增长性,9月底较去年年底的数据增幅仅为
2.7%
,这当然也是极大的落后于全国同期7.3%(65.07万亿/60.65万亿)的增幅。这里需要解释一下的是,由于同期广州包含了理财证券基金等在内的总存款数据增幅同样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增幅,同样丧失了增长性,所以可以确定的是,广州的企业与个人并未大规模将其存款转入金融投资领域,去购买理财产品,而是确确实实的出现了萎缩。
而在了解了广州经济的外资依赖症以及孱弱的金融地位之后,我们回过头来,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广州的城市地位总是会遭遇巨大的质疑,为什么总是会有言论声称广州已经被开除出一线城市,以及更重要的:
为什么广州的房价,无法与北上深相提并论。
任何一个城市的经营,其核心目的就是要建立起自己的
完整的产业链条
,并由此树立起属于自己的
核心竞争力
。然而广州发展到今时今日,竟然完全没有产业链可言!广州的本土电子产业随着广电集团的萎缩而逐渐消亡;造纸行业跟着广州纸业集团一起消失;汽车行业完全由日资把控,广汽的自有汽车品牌就像是个笑话,也没有发展出任何一家值得一提的上下游的汽配或者销售企业;日化行业基本上是宝洁一家独大,广州立白只能在洗衣粉这种白热化的细分市场抢抢份额。在互联网领域,广州网易YY唯品会的规模加起来,都比不上腾讯的一条大腿毛。就这样的产业现状,广州如何能够在一线城市立足?想想北京满大街的央企总部,上海满大街的金融企业总部,连深圳都能数出诸如招商平安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等等一大批的企业总部,唯独广州,在所有的产业领域都没有优势地位,也没有任何核心竞争力可言。纯粹依靠外资企业?本田丰田都即将要向其日本本土收缩产能,宝洁的业务量日益萎缩,在广州的工厂经营一天比一天困难。并且广州也未能利用这些外企,完善自己的技术,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