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浙大东方论坛
邀请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就学术前沿或社会热点作公开演讲,主要面向校内师生,部分对外开放。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浙大东方论坛

讲论现场︱Martin Pickering:对话的心理世界——语言表征、加工与趋同机制

浙大东方论坛  · 公众号  ·  · 2017-06-16 13:31

正文

2017年6月13日晚,“浙大东方论坛”学术讲座第208讲“对话的心理世界——语言表征、加工与趋同机制”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国会223室举行。爱丁堡大学心理学教授、英国心理学会高级会员Martin Pickering教授担任主讲,外语学院梁君英教授担任主持。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常务副院长何莲珍教授、心理与行为科学系主任沈模卫教授出席了本次讲座。外语学院、心理系与其他学院的师生共聚一堂,在Pickering教授的带领下对语言的趋同机制进行深入的学术探讨。


讲座伊始,Pickering教授从对话中的趋同现象入手,指出人们在交谈中倾向于重复对方使用的指代词、语调、语速、句法等特征,也就是说人们通过启动机制实现趋同,使对话顺利地进行。在语言趋同的不同层次中,句法启动(Syntactic Priming)作为一种话语背后可能的实现机制,吸引了众多学者的注意。自1986年,Bock首创句法启动的实验后,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内容覆盖了多种结构形式、语境、语言及人群。

随后,Pickering教授介绍了Levelt等人(1999)提出的表征与加工模型,认为该模型指出了语言产出与语言理解的同等性,并为句法启动效应的普遍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句法启动效应不仅发生在对话或独白中,而且在不同语言中普遍存在。基于此,句法启动可以作为一种实验范式,广泛地用于研究人们在语言不同层面的表征与加工方式。

      

在介绍完中、英等单一语言中的句法启动效应后,Pickering教授又引出了双语或多语在心理表征中的融合问题。许多学者将双语使用者作为被试,对不同语言的表征形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双语使用者掌握的两种语言中,其语法节点是共享的,但意义相对应的动词节点却相互独立。那么同一种语言的不同变体之间也会有相似的关系吗?Pickering教授针对汉语中的两种变体——普通话与广东话进行研究,将英语作为参照系探究语言间的亲疏关系是否会影响启动效应。研究发现,跟英语相比,广东话并未在整个句法层面显示出与普通话更近的亲缘关系,但其共有的词汇形式和意义信息确实能强化启动效应。

      

接着,Pickering教授抛出了新的问题——对于缺失论元的语句,人们如何加工?这些缺失的论元仅仅拥有语义表征,还是同时拥有句法表征?为了回答这些问题,Pickering教授以汉语为例,建立语义重构与句法重构两种不同的假设,对比缺失论元的双宾语语句与完整的双宾语语句的启动效应。结果显示,缺失论元的语句与完整的语句一样,都拥有相同的句法表征。这一结果拓展了句法加工的相关理论研究,对汉语研究有着非常明显的指导意义。

      

基于上述的研究及结果报告,Pickering教授总结指出,结构启动作为一种研究语言表征的方法优越性明显,能够解决一些语言学分析中的争议话题,应成为语言学研究的核心研究范式。

      


讲座随即接近尾声,到场师生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就句法启动、语言表征、趋同机制等问题与Pickering教授展开对话与讨论,体现了浙大师生的独立思辨能力,充分彰显了语言学研究与心理学科的交叉融合。讲座至此圆满结束,我们期待与Pickering教授的下一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