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骨科病区护理员正在照护患者。通讯员汪峥 摄
“无陪护”病房是指
由接受专业培训的医疗护理员为住院患者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生活照护服务,实现无家属陪护或陪而不护
。
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2年前开始在骨科试点“无陪护”病房,武汉亚心总医院去年2月开始在骨科、神经内科试点“无陪护”病房。
试点“无陪护”病房的三医院光谷院区骨科,实际上提供一对一陪护、小组式陪护、无需陪护三种形式供选择。
小组式陪护护理员与患者比例为1:3,即平均每3名患者配备1名护理员,陪护小组分早中晚3个班次,覆盖全天。
63岁的市民向女士洗澡时不慎崴脚,造成右脚骨折。向女士家在汉口,爱人每天往返三医院光谷院区不太方便,女儿工作很忙,也没时间每天去照顾她。
护理员无论谁当班,都会记着住在走廊尽头病房49号床的向女士。怕她一个人孤单,护理员有时会和她拉家常或是帮忙打开电视。
向女士有需要时就按铃,护理员会立即赶到。
护理员平均每15到20分钟,会到病房巡视一次。
听到手腕上的呼叫器发出的滴滴声,护理员易清芝快速走向8号床。“奶奶你想要什么?”易清芝俯下身子在一位80多岁的患者耳边问道。
老人尝试着从被子里拿出右手,指了指床头柜上的水杯。易清芝左手端起水杯,右手将水杯中的吸管放入老人嘴中,喂老人喝完了水。这是8月19日记者现场看到的一幕。
当天上午8时30分,主治医生和护士一起查房,易清芝跟在查房队伍的身后。医生的叮嘱、患者的反馈,她会逐一记下来。
02
家属:病人心情都变好了
今年54岁的易清芝是三医院光谷院区骨科的陪护小组组长。她已在三医院光谷院区工作了一年,从事护理工作有10多年。
“8号床患者是我们这几天要重点关注的对象。”三医院光谷院区骨科护士长李玲一边查房一边叮嘱易清芝。
8号床的老人第一天入院时,拒绝和儿子以外的任何人说话。老人的儿子告诉易清芝,刷牙、洗头都不用,因为母亲在家时每次都会因为洗漱大发脾气。
但易清芝没有放弃,清洗身体对患者好,也有利于治疗。她从护士站拿来一沓消毒的厚纱布,绑在自己的食指上,纱布上沾了少许盐,在和老人沟通半小时后,她终于将绑着纱布的食指慢慢放入老人嘴中,帮老人清洗口腔。
最开始,老人有些抗拒,咬了她的手指,但随着清理进行,老人逐渐放松了下来,10多分钟后,清理完成。随后,易清芝又给老人洗了头发,老人不反抗,也没发脾气。
“无陪护”病房不会限制患者家属陪护、看望。
临近中午,老人的儿子给母亲送来午饭。见到易清芝,他说:“易姐,感觉这几天我妈妈心情好了很多。”易清芝听后笑了起来。
三医院护理部主任罗蔓认为,照护是一个需要专业知识背景的职业,哪怕只是推着病床上的病人去做检查,谁在床前拉,谁来观察病人面色,进电梯时是床头先进还是床尾先进,都有专业要求。这是患者家属以及没有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难以做好的。
“无陪护”病房的护理对患者不仅是生活上的照顾,术后康复期,护理员还会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协助患者完成康复锻炼。
患者术后康复期每天要进行两次、每次一小时的康复锻炼,从最开始的起身勾脚训练到坐在床边摆腿,再到床边站立、缓慢行走,都需要专业人士辅导。
医生负责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护士负责病情观察落实、专科护理措施,护理员负责生活护理及康复辅助,这个各司其职的闭环让医护、患者及患者家属都受益。
谈起与普通陪护的不同,易清芝介绍,她现在固定在骨科病房服务,
科室每隔半个月都会组织一个培训,每次都有具体案例进行针对性训练,
让大家掌握技能,“收入也比过去稳定多了”。
在
三医院光谷院区骨科护士长
李玲看来,“无陪护”病房模式下的护理员稳定性增强了,便于医院方面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培训。谈起试点“无陪护”病房的效果,李玲最大的感受是
患者对护理情况的投诉率大幅下降
。
采访中,“无陪护”病房的价格成为很多市民关心的问题。在三医院光谷院区骨科病区护士站,陪护服务收费标准一目了然:
-
一对一
服务价格分三档,
每天200元至260元,
特殊患者按照实际情况商议;
-
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骨科病区陪护服务收费标准。记者蔡欣星 摄
记者了解到,武汉亚心总医院的“无陪护”模式,按患者病情和自理能力进行分级:一级护理适用于病情严重或自理能力差的患者;二级护理面向病情稳定仍需卧床或生活部分自理的患者;三级护理针对症状轻、自理能力强的患者。
三个级别的护理费用分别为一天180元、150元、60元。
据悉,市场上,患者
自雇护工的费用普遍为一天220元到270元。
小组式陪护因为是“多对多”,价格更受欢迎。但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这笔费用也是不小的花销。
武汉亚心总医院院长苏晞认为,如果“无陪护”模式可以纳入医保渠道给予一定报销,就会降低患者自付的经济压力。记者了解到,福建等地的试点医院已经这样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