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中国味道》总顾问
吃饭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联络感情的方式。在物质丰裕的当下,面对种种美食的诱惑,我们能管住自己的嘴吗?要怎样做,才能算是健康饮食呢?今天的就让我们来听听,冯叔心中的「舌尖故事」。
▼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冯仑:我长期奔波于世界各地,发现农耕民族摄入的植物蛋白比较多,游牧民族摄入的动物蛋白比较多;农耕民族喜欢吃熟食,游牧民族则喜欢吃生冷的食物。因此,与农耕民族相比,游牧民族更健壮。从生存角度来看,食物的结构对人种的进化是否有很大的影响?
董克平:是的,人类之所以可以从猿进化到人,就是因为吃了熟肉,熟肉中富含的蛋白质可以促进人体大脑的发展。饥饿是中国人的常态,中国有一个词叫「疗饥」,意思是吃饱饭才能对身体好。
但是中世纪的修女们会特意节食,为的就是幻想自己能与上帝接触,从而获得快乐。这种幻想会被神父宣扬出去,以便让更多的人信奉宗教。很多修女甚至会因为过度节食而饿死。
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节食方法,比如佛教中人之所以要戒荤腥,就是为了压抑人的欲望。
冯叔:也就是说,一些宗教人士会通过「吃」,来强化宗教信仰。
冯叔:那你觉得未来的饮食发展,会朝着什么方向演变?
董克平:我觉得从现在来看,饮食更多的是往健康和营养两个方面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前 10 年,我们还常常过着挨饿的苦日子;直到 1995 年前后,中国的国民生产总量超过了消费总量,这时候我们才开始过上好日子——社会的餐饮有了巨大的发展,各种美食类的刊物也相继出现。
但是目前的健康饮食文化和营养饮食文化,与现在人们大吃大喝的行为产生了一种特别强烈的冲突。不知道日后,哪方会占上风。
冯仑:人类对美食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现在餐饮类别开始细分,有一次我在米其林餐厅吃了一种牛肉,本以为是牛脸上的肉,没想到是更加细微的局部。我们现在不仅吃得精细,还注重食物范围的拓展,有一些人不断拓展食材,专门在全世界寻找人类没吃过的东西。
董克平:有些餐厅提供好吃的食物,有些餐厅提供更多烹饪的可能性。我曾经和中国烹饪大师大董先生一起去过 noma 餐厅,他们家的产品算不上美味,大董先生还写了一篇特别长的文章批评它。但我认为这是一家先锋餐厅,它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为人们提供更多味道的可能。这种对新奇的追求,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董克平:未来的餐饮有两种路子可以走:一种是加深菜品的工艺,比如说西班牙的一些厨师,他把芥蓝切成不同的形状——块、条、片、丝——再把它放到汤里。不同的形状,能为这碗汤带来不同的口感和味道。
另一种是丰富菜品的种类,辣椒在明朝中叶进入中国,后来得以普遍种植。所以现代川菜的体系最初是在光绪到民国初年之间形成的,到现在已经有了一万多种菜色。
冯仑:从这个角度看,菜谱是可以无限拓展的。除了食物的丰富性,我们也会注重饮食过程中的服务,包括就餐环境和食物的摆盘形态,这些东西都有雅俗之分。比如郭德纲和周立波的大蒜与咖啡之争,我们不去讨论他们谁对谁错,单从吃相本身来看,现在是朝着哪个方向发展?
董克平: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扯的话题,喝咖啡也好,吃大蒜也好,这都只是人们的生活习惯。我去重庆的时候,发现他们有一种特色的板凳面,顾客搬着一张小板凳,坐在一张放了一碗面的大板凳旁吃,店门口不乏开宝马、宾利、保时捷等豪车的人。
董克平:如果单从吃相上来讲,未来肯定是向更文明的方向发展。在饭桌上,我们必须从言谈、行为上表现出对别人的尊重,尽量不要在吃饭时有「吧唧嘴」等不文明的行为。
我有随时随地用手机写稿子的习惯,但是如果在大家吃饭的时候闷头写东西,自然不太合适。在北京,吃一顿饭加上路上的时间可能需要 5 个小时。我常常想,这 5 个小时如果用来看书写字不是更好吗?
冯仑:在东方社会,应酬和饭局确实比西方多。我发现在美国,律师费特别高。与之不同的是,在中国,企业的招待费特别多高。
董克平:中国把吃饭弄得太复杂了,在真正的法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而更简单、纯粹。陈晓卿老师的《至味在人间》一开始是叫《最好吃的是人》,指的是人们不在乎吃什么,而在乎跟谁吃。因为和你一起吃饭的人有意思,饭局才会有意思。吃已经不再只是简简单单的生活需求。
冯叔:商场中的饭局具有社交功能,「饭」只是个由头,「局」才是实质。但它也不是贬义词,因为有些饭局还是能把好事办成的。
我之前去台湾的时候,发现他们的饭局中有一些三四十岁的专业「饭局妹」,假设对食物颇有研究的董先生是他们的客人,饭局妹会事先查好客人的相关资料。例如,董先生一般不穿西服、系领带,那么她也不会正装出席。
大家坐下来吃饭的时候,气氛特别好。饭局妹还会时不时地吹捧一下你,人听了后特别高兴。人大多禁不住吹捧,虚荣心一得到满足,就答应了请客之人的请求。
董克平:从第三代心理学开创者马斯洛的社会心理学来说,人肯定要为生存之外的「吃」付更多的钱,这些开销大概需要 20%,但却可以创造 80% 的社会财富。
▼
冯叔说
我们现在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医疗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过去的很多疾病都获得了有效的治疗,人的寿命长了一倍。但是我们在「吃」的方面,却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摄入的蛋白、糖份越来越多,逐渐导致了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因为这些疾病死亡的人数甚至超过了战争死亡的人数。
食在命前,吃饭是生活中的第一大事。吃饭的学问很大,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价值观,以及与人交流时的心态和目的。自从我做生意以后,吃饭渐渐脱离生存的意义,更多的是和企业的发展有关。
在中国的文化习俗中,人们会希望通过吃饭,将关系更私人化,把公事变成私事,再将私事变成可以在台下变通的事。不过,目前的商业环境随着法制化的进程,逐步做到了政商关系的「亲」与「清」。
「亲」指的是亲切、亲商,「清」指的清爽、干净,如果不能坐下来共同进餐,就没有做到「亲」;如果吃饭的目的是为了做一些变通违规的事情,就没有做到「清」。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管好饭桌的同时还要管好自己的嘴,这样脚下的路才能走得更好。
封面图片来自本期视频
编辑|张蛋汤 主编|寿佳茵
总编|喻潇潇 顾问|王淑琪
-商务联系-
阿牛|13311153963
微信| niuniu-fengman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