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发表观点的是Cathy Easter。关于“费用上升”,Cathy Easter认为,对于医院来说,控制质量与成本至关重要,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如何去平衡质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控制成本,是中国乃至全球医疗普遍面临的挑战。
紧接着,一场关于“患者期望”的小范围讨论,在吴文铭、刘远立与Cathy Easter之间开展。
吴文铭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医疗行业,都把患者满意度列为衡量医院、科室和医务人员的重要指标之一,与其说患者的期望值在提高,不如说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达不到患者的满意度标准。
“从绝对意义上讲,做到让患者百分之百的满意很难。对任何一个行业来讲,要达到一百分都是非常困难的,但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吴文铭补充道,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务理念、建立以患者为核心的理念,是提高患者满意度的有效路径。
对此,刘远立与吴文铭的观点不尽相同。“对于以患者为中心的观点,我完全赞同,但是我认为过度地迁就患者,并不利于医疗质量的提高。”刘远立以美国的一项关于患者满意度与医生绩效挂钩的研究为例,给出“患者满意度越高的医生,患者的健康改善结果越差”的论点。
小讨论在Cathy Easter的发言中结束。Cathy Easter认为,医疗质量与患者体验密不可分,医院要创建以患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将患者体验优先于所有治疗。“但是,当我们着手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发现衡量指标的制定非常艰难,很多内容难以量化,我们正在探索之中。”Cathy Easter坦言。
与患者体验相比,来自温州的李校堃更加关心医疗产业与科技创新。“改革开放30年,我国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医疗方面却进展缓慢,大都还在用国外设备和药物。”李校堃透露,温州医科大学正在探索把医院发展成为教学平台、医疗平台和科技创新平台的发展路径。
随着中国医改的纵深推进,改革逐渐碰触到了公立医院的“奶酪”。对此,作为我国西南地区最大体量三甲医院的掌门人,李为民选择直面医疗费用的增加与医疗效率的降低,给医院运营带来的诸多挑战。
李为民坦言,药品零加成、支付制度改革、事业单位保障体系改革等,都给公立医院运营带来了巨大挑战。加强精细化管理、医院内部建设和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是李为民为公立医院良性运营开出的药方。
“2030年北京市人口的30%将超过60岁,目前北京市常住人口的15%已经超过60岁,每天都有500位市民跨过60岁的门槛。”作为来自政府的代表,方来英更加关心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问题,“60岁不仅仅是年龄问题,一个人的社会形态、社会思维模式、消费结构、市场结构都会因为老龄而发生变化,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全新课题。”
方来英认为,医改是一个系统化的医疗问题,要从出生到终老对人口健康进行医疗系统的全覆盖,从大系统考虑、从整体到局部,建立无缝隙的医疗体系,以应对老龄化社会结构带来的挑战。
“回归也是一种思想解放。大家都在谈创新的时候,我认为医疗行业多年的积累、走过的路,很多都是对的,不应该抛弃。谈回归不意味着保守。”关注医学教育的刘玉村呼吁,“中国的医学教育应该回归精英教育”。
刘玉村强调,医改中最核心的要素是医生。一个有素养的医生应该具备“心灵”“手巧”与“友善”等特质,这就必须经过精英阶段的教育和长时间的培训才可能实现。
作为来自中国医改最顶层设计的官方代表,张宗久强调,中国用少量的经济投入得到了较高的医疗服务产出,提高了整体的健康产出比,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关于人才培养与效率之间的矛盾,张宗久认为,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人才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要用一系列的制度来补充人才所缺乏的能力,更好地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