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篇稿子之前,我正在中山北路的一家临街咖啡店改论文,
这已经是我改的第11版论文了。
当我正酣畅淋漓地沉浸在文字和学术的海洋中时,店面的落地玻璃窗突然洒进来一大片的阳光。
阳光晃着我的眼睛,眼前的绿意盎然和倾泻而来的温暖,让我不得不停下噼里啪啦打字的手。
端起冷了一半的咖啡,抬起头喝一口,让自己静静地感受这个真实的世界。
10月底的时候,我下定决心去学游泳。
这项计划搁置了十年之久,久到我恍惚间以为自己好像已经学会了。可冷静下来以后才发现,
我依旧是一个害怕下水、害怕失重感的人。
在跟游泳教练聊了20分钟以后,我就火速转账了——
生怕自己再多聊一会就打退堂鼓了。
这家健身房虽然小,但却设备齐全,总共有4条泳道,长50米,还设置了一个浅水区专门供新手学习使用,整个空间清澈、透明、温馨、安静。
报完名我看着泳池里浮浮沉沉的人,我想,很快我也可以在这里畅快地游泳了,就像一条鱼一样。
浅水区的教学顺利得不可思议。
教练甚至问我,“你是不是之前学过游泳?别人要用6节课学会的,你用3节课就搞定了。”
因为我知道,这里不危险。一伸腿就能站直,一伸手就能漂浮,在浅水区我有充足的掌控力与安全感。
但深水区,我踩不到底。
前六节课学会的技能,第七节课的时候我在深水区全部还给了教练。
教练反复对我说,“别害怕,我就在你身边半米的距离,你先浮起来,我就拉着你。”
我不停地喘气、呼气、吐气、深呼吸,
每当我以为自己终于做好准备了的时候,却发现我的双手依然紧紧扒住岸沿,不肯松一点。
时间就这样一分两分五分地悄悄流逝,
我当然知道自己在害怕什么。
这一年于我而言确实发生了很多事情和变故。
当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下意识地怀疑这个世界,
“难道非得是现在?非得是今天?多等一天都不行吗?”
可越深入思考,我越会觉得,一切都有迹可循。
这个世界上其实并没有绝对的“结果”,只不过我们都在迎面撞击自己曾经做过的事、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
这种过往的光阴和流年带来的变化与印迹,也许是一个惊喜,也许是一次打击,也许是一次重生……
2012年的秋天,有一位少年深陷抑郁与苦恼。
他衣食无忧,父母健在,有着比同龄人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他曾出国留学,去到英伦大地上感受过大不列颠的壮美景色和深厚学术底蕴;
他有心仪的女孩子,所以也曾因为一句“喜欢哈利波特”而为她跑遍整个伦敦的书店,买到原版的小说漂洋过海寄回国;
他有强烈的探究精神,喜欢阅读一切中华传统文化,崇尚《道德经》。一个年轻、秀气、修长的身体里面仿佛住着一位考究的、古朴的老学者,开口闭口谈论的话题都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他每天都会捧着书,有时上网跟陌生的网友聊天,有时又会沉浸在游戏的世界里,总之他不喜欢现实。
他拒绝面对面的沟通、聊天和谈心,也从不参加任何的社交和聚会,然后就这样呆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享受着那份安静和安全,一年,两年,三年……很多年。
但这样的安静终究还是被打破了。
返回英国所需要的雅思成绩考不出,没有拿到本科学位的他,让200万人民币打了水漂;心仪的女孩子拒绝了他交往的请求,网友换了一茬又一茬,
没有人在乎一个网络上陌生人的心声倾诉。
这一年他25岁,父母要求他长大成人。
对比身边所有的同龄孩子,父母认为他一无是处,他们要他给出一个培养25年以后的交付结果。
少年崩溃了,但他依然安静。
静静地在自我塑造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之间来回碰撞,在一个巨大的网中反复挣扎,却始终无法找到出路。
他想找到一个答案,怎样才能安静独立快乐地生活在当下这个社会中——不被旁观、不被比较、不入同流、不需应付。
他痛苦许久,最终的结论是,没有答案,不会有这个答案。
所以在一天夜晚,他在河岸边静静地坐了良久,从入夜到满天星辰,感受着来自秋天夜晚凉爽的风,感受着强烈的黑暗。
当迎来天边一点点的亮色和晨光,他把随身的物品擦拭干净,整理好,把手机完整地放置在背包上。
然后沉着、冷静又坚定地走进河里,
一直走,一直走,一直走到河水将他淹没与吞噬。
这位少年是我的弟弟。
当天赶到事故现场的时候,我呆呆地望着那一条奔涌的河水,从此眼神里再无清澈。
我在深水区深吸一口气,然后沉入池底,看着蓝色的瓷砖和自己吐出的泡泡,一秒,两秒,我觉得时间过了很久很久。
等到浮上来,我问教练自己憋了多久?教练说,“有点弱,才憋了25秒。”
25秒,是我可以承受的无法呼吸的极限。
教练拍拍我,说“今天的目标就是游起来,哪怕游2米,游5米,游10米,都可以,只要你害怕,你就伸手,我一定第一时间拉住你。”
我看看墙上的时钟,看着教练期待而包容的眼神,看着碧蓝的水,
听着自己猛烈的心跳,我知道,打破自己的禁锢也许就在这一刻。
我絮絮叨叨地东拉西扯,反复确认我的动作是否标准,反复确认水池有多深,反复确认教练是不是能一伸手就拉住我,但无论我如何拖延,教练早已看透了我的害怕与闪躲,但却永远都耐心且温和地说,“来。”
我戴好泳镜,把头扎进水里,开始划手,蹬腿。
那个瞬间,我终于释怀。
我的咖啡已经凉的彻底,而刚刚还明晃晃的阳光此刻已经变得非常收敛,人来人往的街道马上就会迎来霓虹和华灯初上。
我感受到凉风的气息、晚餐的香味、热闹的车流,一下子把我拉回到现实世界。
这么多年我已经修炼出一套应对这个世界的办法:
尽可能把自己变成一个可塑性非常强、情感非常淡泊、技能非常全面的人,这样我就能应对一次又一次的变化与挑战。
但因为太过于强硬,失去的也同样多。
在这一年,我明白了回归世界本来的样子也许才是最好的应对方式,
让自己回归自我本来的样子,柔软但真实地应对,也是一种跨越与重生。
让花是花,草是草。
让阳光是阳光,河水是河水。
让暴雨倾泻,让夏风轻抚,让海浪拍岸。
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的一位朋友。
虽然我跟她文风不同,但我其实很爱看她写的东西,因为总能在她的文章里找到一些我的文字里没有的逻辑和理性。而且我也觉得,热爱文字工作的人,内心始终会有某种连接和惺惺相惜。这么多年的合作与相识,我很认她这个朋友。
所以某天我给她发了个消息,我说我要离开这里了,江湖再见。
除了震惊和感慨,她还“甩”来了一张咖啡礼品卡,霸气地跟我说,“给我收了,女人,这是祝福,一个i人的真情实感。”
我当时刚刚游完泳,头发湿漉漉地拿着手机站在泳池边笑出声。
有些时候,释怀也在笑出来的那一刻。
2023年马上要到结尾了。
我很感谢泳池里的自己让我能够与十年前的自己释怀
,
也很感谢来自好友的鼓励让我和离开这件事释怀。
所以我想把这个故事用最轻松和自然的笔调写出来,因为2023年确实很不平凡,无论于我、于公司、于行业、于身边众多的好友都是如此。
但每个人都在努力,
也希望看完这篇文章的每一个人,都能有勇气和力量完成重生与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