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服务提供主体 获赞“重要进步”
虽然存在客观困难,但是仍有业内人士表示乐观,相信相关部门就诊所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一事释放了积极的信号。
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学副主任医师马岩认为,
高光明此番表态非常精妙,其中显示了政策极其重要的进步。这意味着,政府要出钱为百姓购买医疗服务,并且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不再局限于指定的人员和组织,而是引入大小公私等多方医疗资源。
我国基层医疗人手短缺,需要引入更多资源,增加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主体。目前我国全科医生的总人数不到21万,到2020年则需要增加到30万。马岩说:“谁想干,谁就干。谁干,政府就给谁钱。只要有一个基层机构加入进来,就多了一个服务主体。”
马岩表示,国家对此只是鼓励,并不强求。各级医院(诊所)如果工作繁重,人员吃紧,不应强迫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如果机构尚有余力,就有可能响应国家号召。
另有评论认为,只要诊所能吸引到资源,就允许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一直以来,基本公共卫生都是政府独家投入,政府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公立机构难免浪费资源。相对而言,私立机构的资源来源广泛,能带动药厂、私募基金、风险投资等多方资源,有望做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