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上提到一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临终前曾说,
中国文化给人类的最大贡献,就是天人合一。
而身处台湾的另一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临终前也有类似的感悟。据钱文忠先生所知,这二位大师生前并未就此有过交流。
天人合一也是六爻预测,甚至中国各个预测学门类最根本的基础。
我在学预测之初,最先读到的古籍是《卜筮正宗》,其次是《增删卜易》,前者让我入门,后者让我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后来学得久了,渐渐发现这两本书都是正五行的推演,但对正五行的深层次意向并未发掘出来。也就是通俗所说的,这两本书基本不取象。
从大的方向说,六爻预测有理法、象法、技法之分,这三者一体,不可分割。《卜筮正宗》和《增删卜易》的主要关注点,就是正五行的理法,而对象法与技法,基本不涉猎。
其实在我看来,《增删卜易》对正五行的理法,阐述的也不够全面。
比如“金能生水,水多金沉;金能克木,木坚金缺”这些相乘反侮的理论。
我对这个问题进行过反复的思考,最后认为这是李文辉先师的聪明之处,也是无奈之处。
聪明,是简化了六爻的推演过程,只抓卦中的主要矛盾,只通过相对简单的数理逻辑,得出吉凶和应期,这其实已经足够百姓日常所用了,对六爻预测的普及居功至伟;无奈,是舍弃了卦中的次要矛盾,对除吉凶应期外的取象、事情的因果等细节一概不论。
所以,我更认为以《增删卜易》为代表的六爻预测理论,是试图在构建一个方法相对简洁清晰、推理直观方便的数理模型。
但是,脱离了象法和技法的数理模型,对预测中难以量化的因素无法准确表现和处理。这也是我批评某些伪大师把六爻规则拆解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绝对却忽视取象的重要原因。
我认为,任何号称“科学易”、号称“让玄学走向科学”的易占,皆是伪术。在当代IT大数据运算中,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大数据基础上的简单算法比小数据基础上的复杂算法更加有效,这像不像是六爻在取象?
但是,这并不影响《增删卜易》成为一部伟大的作品。至少我的六爻预测理论根基就在《增删卜易》,我现在的预测习惯,还是先从整体把握住吉凶和应期,再运用象法和技法推断细节。
六爻的初学者,还是一定要读通读懂《增删卜易》,然后再去学习如何丰富细节。
经济学家李子暘先生有个观点,大意是:
人类社会是一个包含大量变量的复杂系统,而且这些变量是主动的,会根据周围环境主动调节自己的行动。
无数这种主动变量构成的人类社会这个复杂系统,是宇宙中目前所知最复杂的系统。
对这种最复杂的系统,数学完全无能为力。
《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是这样的观点:
从因果关系到相关关系的思维变革才是大数据的关键,建立在相关关系分析法基础上的预测才是大数据的核心。
“相关分析”的目的就是找出数据集里隐藏的相互关系网(关联网),一般用支持度、可信度、兴趣度等参数反映相关性。
难道大家都喜欢购买A和B,就一定等于你买了A之后的果就是买B吗?未必,但的确需要承认,概率很大。知道喜欢A的人很可能喜欢B但却不知道其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