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霓在《风中柳》拍摄现场,作者供图
编按:
桑霓,北京某高中高三学生,曾于网络成功发起8万元众筹,用于拍摄女权向微电影《风中柳》,并担任导演、编剧、配乐等多重职务。2016年,《风中柳》完成拍摄并正式在视频网站上线。这位以个人成长故事,鼓励女性在面对社会压力时勇敢追梦的女孩说: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做自己,勇敢冲破性别界限,女生“不可能”梦想也会实现。
向世界大声宣布:我是女权主义者
每当我和别人自我介绍的时候,我总会提起:我是一位女权主义者。
而很多时候,我不禁注意到人们皱起的眉头,或者他们会直接问:“为什么要把自己定义为‘女权主义者呢’?女权主义的……我不太喜欢。”我想,现在的社会对于“女权”的敏感度还很高,当我大声宣布“我是一位女权主义者”的时候,很多人并不完全理解我在说这句话时所肩负的使命感和自豪。
我们的行动、生活无时无刻不被我们的思想和观念所主导。当我们相信一件事的合理性的时候,我们才会付诸行动,或者促成改变。
女权主义捍卫人权,尤其看到了边缘群体的权益,女权主义者希望让世界更好地接受多样性,让人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样子。但仍然不够美好的现实不可能在瞬息之间被改变。正因为主流文化的保守思想,改变人们心中对于女性的态度、女性的职责、针对女性的刻板印象,确实是一件及其艰难的事情。
我的女性同学有说过,女权主义十分狭隘幼稚,她们只看到自己的利益。他们看到街上呐喊游行的人、不停演讲为女性争夺权益的人,还有为自己争夺权力的人。但其实这一切都并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也许一句话、一个演讲、一个故事,就可以让身边的人思考,让他们的意识被改变。
而这样一点点的改变,对于世界上的某位女性来说,可能就是工作的机会;对于某位女性来说,可能就让她免于被性侵的命运;对于某位女性来说,可能就是人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所以,我会大声的宣布我是一位女权主义者,和大家解释我成为女权主义者的初衷,让更多的人了解女权主义。只要有改变的机会,女权主义者们就不会停止呐喊。
“不像女孩的女孩”
在我2005年开始上小学的时候,女权主义还不存在我们的生活中。我有时在想,如果那时候大家如此关注女权,我的经历会不会有所不同。
作为一个女生,我从小显得有几分“特立独行”,我得到的评价通常是:“疯丫头” 、“跟个男孩子一样” 、“没个女孩样” 、“不修边幅”,因为我不同于别人的乖巧伶俐认真学习穿着粉色的衣服:我爱动,爱大声地笑,爱玩,不那么爱学习,也喜欢组织各种“小活动”,带着大家在操场上疯玩。
因为我的这些特点,走廊里经常能看到我被罚站的身影——和其他男孩子一起。正因为我是那唯一的女孩,我往往会受到更加严厉的训斥:“你能不能有个女孩样,像xxx学习,你看看班里的女孩有像你一样的吗?”、 “疯丫头!”
《风中柳》拍摄现场,作者供图
甚至因为我的“特殊“,我的父母被要求带我去医院检查我是否患有“多动症”。那时为此我感觉羞辱和十分不解,为何每个女孩都要做到一样:听老师的话,安静,爱学习,不吵不闹。而男孩子在班里说话打架,大家都习以为常。不管是吵闹还是安静,男生们从没像我一样被批评过。
幸运的是,我的“豪爽”特质也让我逐渐忽略了一些很打击自己的言语和遭遇,过分的批评也会当成耳边风。慢慢长大的我变得成熟了,但我依然固执地坚持自己就要做自己的样子,该玩耍时放松自我,该说时又比谁都说的欢。那时的我对自己非常满意:我和别人不一样!多好。
初中时一切也没有改变。我还是那个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直爽个性。我从都不是班主任喜欢的女生,也仍然不断被要求“要像个女孩样“、 “男孩才爱讲话,还没见过你这么爱讲话的女生,你可不可以矜持一点?”。我深深困惑:女孩样是什么样?为什么我们都要一个样?像个男孩又怎么了?
我的心里隐隐约约有了意识,认识到人们对女孩原来竟然是有统一的要求和定义的。但我真正认识到这背后的结构性问题,还是去美国参加哈佛大学辩论营集训的时候。
在哈佛辩论营中有一个环节是专门用来进行小型讨论的,议题聚焦在女性辩手在辩论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那时我第一次听说,不公平待遇是有性别之分的。我们的教练说,在美国辩论的时候,如果女生非常的“aggressive” (有攻击性),或者显示得非常强势,声音大,会引起裁判的反感。她本人就被叫过很多次”bitch”(婊子),还受到过不少人格上的侮辱。
女生在辩论中也很容易受到轻视,学校的辩论队都在主动鼓励女生参加训练,因为她们不够自信,因为她们所看到的获奖者大多数都是男生,这大大降低了女生的参与度,打击了她们参与比赛的积极性。哪怕是全国性的比赛,女性获奖选手也是少之又少。
桑霓(中)和《风中柳》演员们,作者供图
这样的一番话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不同种族、不同性别的教官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如此一来我才彻底明白,其实这个社会对于女性仍然存在很深的偏见,而这偏见已经深入骨髓。
我从小到大所经历的、看到的、感受的,都是因为大家对女孩有着刻板的定义——“女孩子应该成为什么样子”。我也亲身感受到这样的观念对我所带来的伤害,它使我不自信,使我自我怀疑,缺乏安全感,甚至让我因精神过度紧张而产生健康问题。
我非常感激那一次的谈话,它改变了我的人生。当时教官的眼神,他们的表情,他们讲述的故事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经历了这些觉察的过程,我认识到这一切不是我的错。我开始努力走出小时候的阴影,去勇敢的做更多事情。我也开始更多的了解女权运动的历史,看《女权天使》这样的电影。
“无处不被束缚的女人”
我开始意识到,这个社会对于女性的束缚无处不在。
我的父亲是个“工作狂”,经常出差应酬。家庭生活的大多数时间都是我和妈妈相处。妈妈本身工作也很繁忙,但她还是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对我的陪伴上,带我去上课外班,去学各种特长。
曾经,我将妈妈的陪伴视作理所应当。如果我问爸爸为什么总是妈妈带我,爸爸还会回答“家里有妈妈照顾你不就可以了吗,这样爸爸就可以去做别的事情了呀!” 当时的我竟然想不出一句话来反驳,因为这一切听起来如此合理,如此天经地义。
后来有一次,我听见奶奶逼问妈妈说“你生不生儿子?”,那语气很是眼里,表情也显得狰狞起来。这不禁让我回想起奶奶在饭桌上对表哥的格外关心,以及对我的置之不理。
我很愤怒。
我亲爱的妈妈如此辛苦养育我长大,我们为什么要受这样的待遇?为什么非要男孩?我是女孩又怎么样?在被窝里哭了一晚,却始终不明白自己究竟差在哪里。
那时我才意识到,妈妈在这个家庭中权力关系中的被动。我的妈妈充满力量,她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但因为照顾我,她要牺牲掉本可以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间。所幸妈妈和我相处的日子中,我们母女俩也尝试共同完成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我的妈妈,也是一个以家庭为中心,热爱家庭的人。但如果是我站在她的位置,我想我绝不愿意为孩子牺牲掉我所有的机会和时间,承担全部家庭责任,去成就丈夫的随心所欲。
那么,又有多少被期待着,去将照顾家庭视为自己责任的母亲,将会默默隐忍这不公,并将用这观念继续去养育自己的儿女呢?这样的观念显得如此稀松平常,以至于我们从不知道,甚至没有机会去意识到,哪些付出源于她们的自由意志,哪些是社会和文化强加给她们的。而且在现实,我们可供选择的余地又有多少?如果有些人更愿意为自己的生活奋斗拼搏,在职场中实现自我,现实是否又会让她们气馁?
“作为一个女权主义者,真实勇敢地活着!”
为了获得自由,我们必须改变观念,学会包容,接受更多人不同的样子,也承认他们的选择权。在生理上确实男女有别,我承认这一点,但这不代表那些对于性别刻板印象的标准就是合理的。这社会最好的平衡,就是尊重和接纳,这是对于所有人,不分种族和性别的人,最大的幸福。
我很幸运从未放弃自己的坚持,也遇到了很多帮助我成长的人。我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去拥抱自己的个性,有更多选择权。
我把自己追求梦想的故事改编成一部短片,并通过网络众筹将完成了这部片子,我与专业团队合作,并自己导演、编剧、制片配乐,只希望我的影片可以引起成年人们和我的同龄人的思考。
微电影《风中柳》截图
点击看看这部鼓励女孩勇敢追梦的短片吧!
感谢我的女权主义启蒙老师张璐,是您的支持让这一切变为可能。
下次遇见新朋友,我仍将自信地说:“我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因为作为一个女权主义者,我真实勇敢地活着!
桑霓在《风中柳》拍摄现场
作者:桑霓,编辑:枣枣,长按二维码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SONOROUS
微信最具影响力女权公号
回复关键词,获取精选资讯
高跟鞋| 反逼婚 | 直男癌| 乳头 | 女歌
女权ABC | 腋毛 | 女足 | 同性婚姻 | 女博士
性骚扰 | 荡妇羞辱 | 家务 | 冻卵 | 性工作 | 男孩危机
校园霸凌 | 妇女节 | 二胎 | 月经 | 剩女 | 防狼手册 | 同工同酬
微信号:genderinchina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