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绝对是2016年商界最火的议题,凯文·凯利在其书中预言,人工智能将是继互联网之后的另一个基础设施。对于中国最庞大的传统企业来说,如何借力“智能+”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已经成为了当下最迫切的问题。为此,我们组织了新一期攒局,让不同行业的人士来进行探讨。
作者|黄钱钱
推荐|正和岛《决策参考》
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本期《决策参考》攒局参与人员:
魏法军:海兰信集团董事长
杜泽元:天津山口汽车紧固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沈强:将门创投创始合伙人兼CTO
鲁征:中机盛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孔祥战:中关村融智特种机器人联盟副秘书长
从生产关系创新到生产力创新
杜泽平:我从最开始卖螺丝,到现在整整13年一直是在用传统的方式制造螺丝。
今年做精益管理和数字化工厂,还创办了一个电商平台(找找螺丝网)。人工智能目前没有给这个行业带来太大的变化。我之前在的公司是这个行业最大的,一年产值30多个亿,但它是靠高库存来形成成本优势,管理成本非常高,整个生态效率也很低。未来客户需求更个性化,要求企业必须精益生产。所以高库存变成了它的劣势。
我们的未来方向是打造小批量、多品种、按需生产,这是我们的机会。拿切换规格来说,以前一般要4-6个小时,现在我们拿到了快速换模的专利,大概半个小时之内就可以搞定。同时,我们也在进行排单系统的数字化,效率提升了不少。
目前,国外已经实现了,但在国内顶多就是装上ERP系统。
鲁征:这就印证了工信部的苗圩部长所说,不要把中国的制造想得特别高大上,好像立马能够实现制造2025这个目标。现在也不要提什么工业4.0,3.0都不可能,2.0就不错了。
沈强:我此前在微软做咨询,后来又建立了微软创投加速器。今年初,我做了自己的投资机构将门创投。我认为现在创新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从生产关系创新到生产力创新。
不管是互联网也好,移动互联网也好,它本质上是一种连接的技术。过去很多创新是围绕如何来改变连接,如何改变信息的不对称来进行的,这属于生产关系的改变,前提条件是得有信息不对称。
但是你很快会发现:第一,能够找到不对称的缝儿越来越少,就像海水漫过礁石,礁石的那些缝儿迟早会被填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创新也会越来越困难。
第二,改变生产关系的确能够催生一些大的机会。但是,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上来看,这种关系的改变往往是一个左手换右手的事情。电商的兴起换来零售行业的一片哀嚎,滴滴打车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也让很多司机走向街头。实际上,这种关系改变是把钱从这个口袋搬到了那个口袋。
第三,规模更加宏大的经济体是传统行业,这些行业的潜力都还没有被挖掘出来。
以我们服务过的商业地产为例,他们这几年过得不是很好。对于经营者来说,传统的思维就是要给租户提供一个经营空间,但是这是他们真正要的吗?不是。挣钱就需要客流,他们需要知道顾客更详细的信息。
这些问题在传统的商业地产里,可能考虑的比较少。对比阿里巴巴,他们给客户提供的是数字化的软件,当商家入驻的时候,从引流到流程的自动化以及后端的大数据分析等这一系列的服务就随之而来。
同样的,今天传统的经营者必须得考虑怎样去赋能商业租户,怎么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获得客户、理解客户以及提升客户体验的能力。
如果你有了这么一种思维,就开始琢磨怎么给商户创造一个类似的数字化的环境?怎么把一个纯物理空间变成一个由软件和科技驱动的智能场所?怎么在离线的环境下做智能化的用户产品和服务的推荐?
我们首先用了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技术,在商场里布置了很多智能传感器。当一个人进到这个空间里时,就能够知道他是谁。因为每个人都会随身携带手机,我们能够通过信号的指纹特征,去识别一个个独立的客户。
而对于一些超级VIP服务可能会更加贴心。一旦进入这个空间,服务人员就提前在他要经过的通道上部署,并且摄像机会自动对准他的脸,根据脸部情绪的变化来做决定。
鲁征:我认为杜总是IT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提供基础能力,比如,降低库存,降低成本。而沈强讲的案例是科技已经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沈强:没错,IT这个词必须得重新定义。今天是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也就是用创新来重塑我们的业务。
未来商场就是一个智能的空间。商业地产给租户提供的是什么?是理解客户的能力。甚至比阿里巴巴这些线上企业还有优势,因为线下可以用声、光、电等多种手段去刺激消费者购物。这会是一个业务上的大变迁,也重新定义了价值。商业地产不再是仅仅提供一个物理空间,而是一个商业运行的软硬件基础设施。
我总结了未来10年里四个关键的趋势,这会深刻地影响各个行业,我称之为“MINE”(矿,用科技去挖价值的矿)。
M就是Machine intelligence(机器智能)。更深地去理解数据,刚才讲的这些,其实都是Machine intelligence。
I(指的是IOT)就是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感知这个世界。没有数字化这个东西,自动化就无从说起。
N就是Natural user interface(自然用户交互)。就是人和计算系统怎么去交互的方式。
E是Enterprise computing(企业计算)。因为前面三个大的转变,从底层来讲要比过去强劲得多的计算基础设施,云计算、存储网络、企业安危、应用安全、信息安全,包括企业应用等等都会发生很多变化。
MINE这四个方向既是我们认为未来会比较长期性的改变各行各业一些基础性的力量,同时也是我们自己很专注的方向。
没有创新基因,就登不上政策的梯子
魏法军:海兰信是一家专注做航海领域的上市公司,大方向属于智慧海洋和智能航海。我们最开始提供产品,后变成提供系统,今年开始强调提供服务。
海兰信走过来的路是咱们国家工业之路的浓缩版。2001年,在国际航行的船上没有中国的电子产品,海兰信抓住了这个机会。再后来我们由单独的设备扩展成为一个综合的操作系统。这个系统经过优化之后,有一定的智能性,但是一种非常初始的智能,能帮你计算航线,帮你节省油。这种变化,就是来自于市场竞争,如果你想在这个行业里面,有自己的立足点,就慢慢逼着你去走技术的路线,这是很自然而然的行为。
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两点体会。
第一、必须承认,中国的工业基础跟国外比起来肯定是要差一些。产品越简单,你才越有优势,稍微复杂一些,就变成了弱势。仅仅提供产品,把中国人累死,你也不一定比国外强。我们必须要认清这个现实,不能跳越它。这反而逼得我们必须用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反而给了中国一个信息技术嫁接的机会。
但这个最关键的是思维观念的变化。海兰信是提供产品还是提供服务?到现在为止,我们坚定地认为,必须从产品到服务变化,不然永远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走。但要记住技术在这里面起到了一个决定性的作用。没有技术,再怎么改变也没有用。
沈强:我觉得印证了一句话,马克思说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一个伟大的论断。当用技术提升生产力的时候,生产关系也在发生变化。
魏法军:还有一个层次,是从国家的角度。国家实际上是有一个创新驱动战略,比如推动PPP,这其实是为企业挪腾创造条件的。但企业想创新,政府已经给你搭好了梯子。关键就在于你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如果企业没有创新基因,可能就很难认识到这点。
未来已来,只是还未普及
鲁征:孔博士,您是咱们机器人行业中年轻企业家里面的代表,做机器人做了10年。第一,讲讲中国现在机器人现状到底如何?第二,传统产业的机会在哪儿?
孔祥战:未来已经出现,只是还未普及。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肯定是代表着未来。互联网时代进行了价值传递,已经把信息不对称这块打平了,价值创造这块必须通过机器人来实现。机器人分工业机器人和新型的服务机器人两种。
我认为工业机器人领域有5条路径。
❶、核心技术和核心零部件。这是纯技术的,是一块硬骨头。
❷、创新型的工业机器人。什么叫创新型的工业机器人?比如,我们老师做的双臂协作机器人,这就是一个创新性的机器人产品。这种产品的附加值特别高,跟巨头比存在弯道超车的机会。
❸、深耕一个细分的领域的产品。前段时间我去贵州老干妈生产线看了,他们有很迫切的需求。如果能做这个细分市场的工业机器人一年做十几个亿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❹、工业机器人的后服务市场。汽车市场饱和了,但是汽车的4S店、售后服务、产业工人的培训甚至二手工业机器人的交易市场都火爆起来。这就是存在的一个产业机会。也就是说,产品+服务,要把它做起来。
❺、中国市场嫁接国外技术。这就是一个产业并购、整合的概念。很多优秀的国外的小公司技术很牛,但被四大公司竞争得也很难受,如果你去和他们合作,这是有机会的。
从提供产品到提供服务
鲁征:从过去单一提供产品到提供服务。这是科技进步的必然吗?
杜泽平:山口现在的定位是做螺丝、卖螺丝,要想发展,必须时刻思考未来能给客户什么样的增值服务。
我们的客户大部分也是制造业,他们也想做智能制造,没有方法也没有钱,能否把我们这些年的一些探索作为一种附加价值免费提供给大家?所以找找螺丝网平台,定位的不是传统的卖螺丝平台,我们的目标客户是那些长尾末端的,而非大客户。这时候,螺丝就作为一个产品,成为切入口,以后还可以接入更多的工业品。
这种模式我称之为C2F。
C不是普通的消费者,而是指企业。我故意这么去定,因为想给员工强调要把企业当成消费者一样对待,去感知他们的需求。比如,以前客户需要到工厂进行审核,现在我们将每一批次的质量都记录在云端,可以直接远程审核。
F就是智能制造工厂。
未来规划我们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平台。但是刚开始,我就是销售平台。不仅销售自己的产品,还有行业内一些过剩的产能。精益咨询方面的服务其实是把客户拽过来的另外一股力量,但真正本质我们是要靠卖螺丝盈利。未来平台上最低的标准都是要具备精益化管理的制造工厂,那质量就稳定了。
沈强:平台一定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自然演化的一个结果。包括我们看创业的BP,凡是一提上来就说我要做平台的,先枪毙掉。平台是各种商业资源的汇聚汇集,如果你没有一个切入点,没有独特价值的话,你有什么资格去做平台?
初创企业去做平台这件事,平台除了连接,必须至少有一个环节引起业务本身的增值,才有可能。其实,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市场的引导是最重要的,不是说我们多有前瞻性,而是因为之前的路不通,逼得你走向另外一条路。有时候你的选择实际上是被动的,因为时刻面临来自市场的巨大压力,你必须得找到突破点,不然就睡不着觉。
第二个,最关键的点是每个企业自己得种下创新的基因。企业得时刻保持大的灵敏度,绝对不能犯以前那种大批量投入模式的错误。
传统企业很多时候之所以传统,就是因为缺乏创新的基因。创新的基因假如存在,整个组织的活力就会很好,自己就会经常有新东西、新想法出来。这就是整个企业内在有创新的基因,这个动力是很足的。
惶者生存
黄钱钱:从产品到服务说起来简单,但执行起来肯定挺难。魏总有没有经历过什么坑?
魏法军:坑肯定有很多,最大的压力是来自于市场。当传统的路走不通了,自然就要求变。像杜总他们走着走着就一定走不通了,因为你现在到红海里面去,就出不来了,一定逼着你去做创新。创新的坑,反而不是最大的,最大的坑就是你传统思维的坑,一旦掉进那里面基本上出不来,你就是死路一条。
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思维方式也不一样。我自己有两个特别明确的观点。
❶、技术为本,技术立身。今天这个时候,技术的重要性可能会超越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技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真正的根本。
❷、得时刻有忧患意识。我总感觉到不安全,不安全就来自于这个世界变化太快,技术进步太快,周围的环境变化也太快,所有这些因素都在叠加,引导着你要思考一些未来的事情。
沈强:中国的传统企业还处在狩猎文明的时代。树林里各种动物,你随便打都很丰盛。但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进入了农耕文明,讲究的是精耕细作,怎么从客户服务层面去挖掘他更高的收入,甚至再种一个新品种,能不能比其他的品种产得多,已经进入这个时代。
魏法军:企业说到底面临的压力都一样,那就是生存压力,是时时存在的,不是说今天好了,明天就一定好,如何面临这种持续性的压力是最大的挑战。
实际上,沈强总结的“MINE”非常好。企业升级需要外力,有没有一种路径可以让传统企业和新兴企业进行深度的合作?这种类型的渠道要是能够打通的话,也算一个方向。
传统的笨方法还得用
杜泽平:其实,我们对转型有非常明确的意愿,方向也基本上很清楚,就是路径有点问题,还要不断试错,不断地把压力变成动力。传统的笨办法该用还得用。比如各种技术的应用落地,还得一点一点去执行。笨办法落地到一定程度,才能产生巨大的效果,才会有价值。
鲁征:创新实际上有一个误区。总是认为创新就是走捷径,实际上创新的基础是你必须扎扎实实地做。
魏法军:从国家层次来说,应该特别重视实业。咱们这么大的人口基数,不从实业角度来做,引导大家都不做实业,最后的风险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