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的人用低倍数的防晒追求晒黑不晒伤,那么现在防晒能力提升了十倍二十倍,本质上发生了变化吗? 并没有。
我们先来看一下
SPF
「 sunscreen protect factor 」
的概念,想要了解SPF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认识MED的概念。
MED
「 minimal erythema dose 」
最小红斑量,
皮肤在接受紫外线辐射后产生发红,此时的紫外线能量和时间则是MED的具体数值,这也是实验室研究防晒的防护终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MED剂量,用比较社交化网络语言来描述,那就是你自己的“血槽”上限。
SPF的数值由产品的屏蔽能力计算出来,假如一款产品能滤掉90%的UVB,那么SPF为1/1-90%,也就是10,反过来计算,SPF为50的产品滤过率等于1-1/50,也就是0.98,相当于98%。防晒霜这一层防晒网滤掉大部分紫外线之后,还有2%的紫外线接触到了皮肤。
假设紫外线在某种强度下,你在无保护的情况下达到MED也就是皮肤晒红的时间是10分钟,那么在涂抹SPF50的产品,你大概需要50*10也就是500分钟之后皮肤会晒红。
也就是说,平时只要10分钟就能耗空的血槽,擦了SPF50的产品10分钟后血槽只损耗了2%。
所以很多文章告诉大家,SPF后面的倍数就是”防护时间“,这样说没有理论错误,但是用这个来指导防晒霜的使用那就大错特错了。
很简单,自然环境下,每天的紫外线强度都不同,就算是同一天,每一分钟紫外线强度也不同。而且,皮肤白皙的人,达到MED的量非常小也就是说一晒就红,而黑人,想要达到MED都非常困难,黄种人的皮肤黑素分布差别非常大,有些人皮肤很白,对紫外线很敏感,有些人很黑,对紫外线不敏感,怎么能用统一的10分钟乘以防晒霜的倍数,告诉你SPF30的产品能够挡300分钟,SPF50的产品能挡500分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