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书籍是《目标感》,作者是威廉·戴蒙,斯坦福大学教育系教授,斯坦福大学青少年中心主任,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院士。
2021年第9本书
为什么有些人拥有成功而幸福的人生,有些人拥有波折和伤感的人生,造成年轻人未来人生轨迹不同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是卓越天资和优秀学习能力?
是父母的栽培和物质条件的给与?
本书会告诉你:
都不是!
今天年轻人心里普遍缺乏的动机来源,是对目标感的认识不清。
“人生目标”就是“终极关切”。它是“为什么”问题的最终答案:“为什么你在做这件事情?”“为什么它跟你有关?”“为什么它很重要?”人生目标是短期目标和驱使大多数日常行为的动机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根源。
短期的渴望会来了又去。一个年轻人可能渴望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约人去舞会、拥有最新款的游戏机、在篮球队中成为主力,或者是拿到知名大学的入学资格。这些都是渴望,反应的是短期目标,可能有长远的意义,也可能没有。而目标则不同,它本身就是最终指向。
一个人可以改变人生目标,也可以在若干年后增添新的目标,但目标本身的性质是:至少要经历足够长的时期,要作出认真的承诺,并在这一目标上有所进展。目标能够规划整个人生,不只是带来意义,还能为之后的学习和成就的取得带来鼓舞和动力。
目标能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活力”和“适应力”。持续的活力源于目标中的信念所带来的激励感;而不断增强的适应力则源于对超越于我们自身的事业的坚定奉献。这种坚定奉献抑制了自毁倾向。
多项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感实际上与其幸福感有着全面的联系。例如,神经系统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发现,在人们观察或从事目标性活动时,大脑的特定区域会出现强烈的反应。当行为被认为是为目标所驱动时,位于大脑中掌控社交和道德判断的特定神经元网会被激活。关于老龄化的研究表明,老年时期健康和幸福感的主要预测因素之一,是这个人是否依然有目标感。研究有精神健康问题和身体残疾患者的科研人员已经发现,帮助他们寻找目标感有助于他们克服心理缺陷。这些研究表明,如果我们能培养出参与目标性活动的倾向,它就会发挥重要作用——激励并指导我们中的许多人作出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
爱利克·埃里克森则是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视角出发,认为“目标明确”是我们在成年时期衡量“重要的个人力量”的一个关键标准。
新兴的积极心理学表明,在一系列会带来幸福的性格特征列表中,目标感占据着显耀位置。
此外还有些研究表明,目标能够帮助年轻人掌控他们的内心生活,包括时不时会在每个年轻人大脑中闪现的自毁冲动。
总结出以下三点:
1.只有积极、贴近社会的目标才能带来持续的激励、动力和适应力,这些是真正的人生目标所具有的特征。
之所以这么说,最主要的原因是,这是我们人类自然体质带来无法改变的特性:当我们对他人作出善意的行为和表达同理心时,我们就会体验到一种“道德升华”的感觉。
2.邪恶或卑劣的目标也许能在一段时间内有很强的激励感,但最终会荡然无存,或者慢慢被与日俱增的怀疑和不确定感所消耗,或者被突如其来的自毁行为所摧毁。
这里再次提到,我们的生理结构(在某些程度上)就是我们的命运:当我们作出不人道的行为,采用的方式不符合内在的道德标准时,我们就会被身体的程序设定,体验一种“道德厌恶”感。这种感受不是即刻的,也不是有规律产生的,但最终是无法避免的。
3.崇高的目标能够促进他人的幸福
,追寻目标的过程要遵循诚实、尊重这样的道德准则,要本着恰当的、谦虚的精神而非自我膨胀。卑劣的目标会伤及他人,追求卑劣的目标,往往经由欺骗、不尊重的方式,反映了当事人极端自私或狂妄自大的动机。那些披着代表人民利益的外衣发动战争的暴君,依靠背叛、谎言和恐吓来维系自己的权威,把他们和那些真正说真话、倾听人民心声、采取一些措施来满足人民需求的受人欢迎的领袖区分开来,并不是件难事。
要找到这种“召唤”感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对自己的能力有切实的认知;
(2)想要了解这些能力可以如何服务于这一世界某方面的需要;
(3)能从用这种方式发挥个人能力中体会快乐。
这三条原则适用于任何一种职业。
以下是我们所明确的“通往目标之路”的系列步骤:
1.和直系亲属之外的人进行有启发性的沟通。
2.观察有目标感的人是如何工作的。
3.第一次启示性的时刻:世界上有一些重要的东西可以被改正或改进。
4.第二次启示性的时刻:我可以为此作出一些贡献,让情况有所改变。
5.对目标的认同,同时开始尝试完成一些事情。
6.获得家人的支持。
7.以独创和具有影响力的方式进一步加大对追求目标的付出。
8.掌握追求目标所需的各种技能。
9.提升执行力。
10.变得乐观和自信。
11.对目标的长期承诺。
12.把在追逐目标中所掌握的技能和培养的性格优势应用到生活的其他领域。
一旦年轻人走上了追寻目标之路,他或她的性格就会因为经历的活动和事件而开始发生转变。
经历过对具有挑战性目标的投入,并能对其完整看待之后,他们性格上诸如勤劳、负责、自信、谦虚等优点会获得极大的发展。不仅如此,他们各种知识(语言、数学、文化)的增长会远远超出之前在家庭或课堂中学习的水平。
或许最重要的是,在这些年轻人经历任何创业都无法回避的成功与失败的交替感受之后,对于“这个世界上可能发生的事情”(志向的可能及局限)的认知会更加成熟。这会赋予一个年轻人极大的自信,相信他或她有可能改变世界。
从认真倾听中寻找火花,然后借此点燃孩子的激情
每位父母在一开始应该有的意识是,目标最初的萌芽,有点像我们在院子里撒下的草种:其中一些会抽芽生长,但我们完全不知道会是哪些。幸运的是,只需要很小部分种子慢慢生长,就能长出一片繁茂草坪。应用到对年轻人目标的培养上:对于所有年轻人带回家的新想法,父母都应该带着兴致倾听,并和子女一起想象、探索有什么样的可能性去发展这些想法。
在孩子考虑一些新想法时,父母们并不总是习惯于做一个好的听众,我们习惯对任何主题都发表自己的观点(无论孩子是否在征求建议),而且往往我们准备给出的建议,是建立在自己的经验之上的。认真倾听孩子,投入到真诚的双向沟通(或者三方谈话,如果父亲和母亲都参与)中,是比说教更难的,但从好的一方面说,我认为很多父母并不喜欢一直不停地说教。
利用生活中的时机展开对话
在重要问题上,我们有多少次问过年轻人的意见?
父母最好能够仔细观察,不漏掉任何闪现的“微光”,他们可以利用日常家庭生活的时机,引发关于目标的对话。生日会、节日,以及过渡期(如新学年伊始,或父母变换工作时),都可以为探讨日常活动背后更深层的意义提供丰富的素材。
再次强调,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父母应该确保这些对话是双向或三方(甚至是多方)的,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由大人主导的冗长“独白”。
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孩子兴趣的火花并给予支持
当孩子追寻的目标在父母看来有些难以理解时,拥抱孩子的兴趣,可能会让人感觉有些吃力。
当出现一些特别的机会,可以自然地从孩子的行为中引导出目标时,父母们要立即抓住这些机会,表现出开放的态度,尽一切可能给予支持(当然,不要过于强求)。应当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让他的兴趣自然发展,哪怕兴趣会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父母永远都不知道哪些草种会深深扎下根来。
告诉孩子你从工作中获得的目标感和意义
父母应该跟孩子分享自己的目标和目标感,遗憾的是,他们极少会这样做。
对于多数人来说,工作都是获得自豪感和目标感的来源。但是父母又有多少次跟孩子们沟通过这种自豪感和目标感?
桑德伯格引用著名的家庭研究学者史蒂芬妮·孔茨(Stephanie Coontz)的话,“富裕阶层和中产阶级家庭的父母所面对的一个问题是,跟孩子解释他们所做的事情的价值所在,而不是传递一种权利感”。如果孩子只是看到工作的物质报酬,他们就无法理解工作是如何服务于重要的社会需求,并满足于我们个人的目标感的。对工作更深层意义的模糊不清,会滋生孩子的冷漠和愤世嫉俗。
父母还是应该费些心思去跟孩子谈论他们工作的价值的。听父母解释他们每天努力工作的重要性,会给孩子带来鼓舞和激励,同时也会让他们受到教益:他们没想到自己的父母真的会因对这个世界作出贡献而感到骄傲。
如果想要让孩子尽可能深入地理解这种自豪感,就必须用生动的细节进行表达和探讨。这就需要父母敞开心扉,表达自己对人生目标的真实感受。能够向孩子吐露这些心声的父母,也会成为孩子心中令人钦佩的榜样。
传授生活中的实践智慧
在我们的研究中,高目标感的年轻人都展现出一种“务实的理想主义”意识,也就是说,当现实确实无法实现抱负的时候,他们知道如何接受(希望只是暂时的)可能性上的局限。
如此的早慧并非完全是天生的。在一开始追寻目标的过程中,通常是比较笨拙的,年轻人可以从试错中学到一些智慧,但也需要父母和导师给他们提供一些关于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重要信息。若没有经验丰富和学识渊博的成年人在身边给予大量指导,年轻人是无法掌握文化知识这座巨大宝库的,也无法对错综复杂的社会运行机制有全然了解。
有没有在这一方面作出努力,对于孩子是否能够实现他们追求的目标来说,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成功人士说,他们是在餐桌的对话中学到很多关于职业发展的来龙去脉的。
介绍孩子认识生活中的导师
父母可以介绍孩子认识其他成年人,他们也许会触发孩子兴趣的火花。我们的研究表明,有目标的年轻人经常会向家庭之外的人寻求建议和启发,以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父母应该积极让孩子认识一些能够激发他们的人,并且尽己所能支持孩子的使命。
只要有可能,父母都要尽力去介绍孩子认识一些能够以如此方式指导他们的人。
鼓励创业精神
高目标感的年轻人都有一个根本特征,就是在追寻目标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创业精神。
培养创业精神,意味着要鼓励以下态度和倾向:
(1)设定清晰的目标,并据此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的能力;
(2)乐观和积极进取的心态;
(3)在面对困难和阻碍时能坚持;
(4)能够承受,甚至是渴望风险;
(5)遭遇失败时的恢复能力;
(6)取得明确结果的决心;
(7)在策划实现这些结果方法上显得足智多谋,且富有创意。
创业精神不是一个单一的特点,更像是一组性格特征的集合,可以用来应对挑战性任务。当把这些创业态度和倾向综合运用时,就能创造出非常有效的新方法,用以解决那些长久以来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投身于远大目标的年轻人如此倚重创业方式的原因。
父母可以通过鼓励孩子勇于承担挑战和适度冒一些风险来帮助他们发展创业能力。当“你能做到!”这四个字被频繁喊出来时,实际上就像是父母的一种准则,所传递出的关键信息对子女应对困难任务大有裨益。
适量的兼职工作也是有益的,并且会让人精神振奋。工作能够教给年轻人卓有成效的技能和态度,并且能够让他们肯定自己对他人的价值。
当一个人能获得这类指导时,即使是从事会招来嘲笑的快餐工作,也是有益的。
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和培养孩子的创业精神密切相关的,是鼓励他们的乐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