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悦读文摘
有品,有趣,有料,有态度。一个读书人的聚集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龙岩图书馆  ·  11月24日(上午10时)妙妙绘本屋报名 ... ·  6 天前  
慈怀读书会  ·  看得开,放得下,才是人生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悦读文摘

安于内心的专注,那么,快乐也许加倍

悦读文摘  · 公众号  · 读书  · 2016-11-01 08:01

正文

替你翻书,伴你共读。各位亲爱的悦读书友大家早上好,今天我由我带领大家领读杨绛先生《我们仨》这本书。


这是杨绛先生笔下的一本哀而不伤的书,通过细腻的字句间,了解到杨绛先生、钱钟书和女儿圆圆在生活上的趣事,从他们深厚的感情中,警醒着我们的一生,重要的并非名利,而是凭心不做作地活着。


今天的共读目标是第13页至28页。


今日话题:生活本就是一张白纸,这张白纸是否能成为一幅赏心悦目的画,靠的是你一步一个脚印。在名利充斥着我们周围的今天,你是否还有一颗不为名利专注自我的心?说说这些年你为理想的坚持?


对于“我们仨”来说,一开始的认识还在于钱钟书的《围城》,直到得知杨绛离去后,便开始阅读她的文章,被那种恬静温和的字句所吸引,从而阅读她的作品《我们仨》,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对杨绛跟钱钟书这两位学者如何相处饶有兴致,而去看这本书的。


直到准备领读这本书的时候,再阅读一遍,每一次新的阅读,都有不同的收获。


杨绛先生即使经历了事业上的磕磕碰碰,病痛折磨,战争的洗礼,生死相别,但仍旧能感受到她心里的那份淡然跟静谧,或许是时光沉淀后的泰然自如,或许是阅读经历的丰厚,她的文字,很暖。


经历过大风大浪后的淡然,是最无所畏惧。


从书的一开始。杨绛先生就用梦境的手法,描述了钱钟书的暮年,圆圆的暮年,字句间精细得将我的情绪完全带进他们分离的伤感里。


最终,我们仨,失散了。剩下“我”在这世间里,孤独前行。


看这本书之前,我想过会为他们流泪,但未曾想过会这么汹涌。


他们失散了,但生活还需继续。“我”只能,珍藏着曾经的回忆,好好地活下去。在书中,我们尽是看到他们的温馨和暖意,但其实我们都懂,这离去的伤感,她需要很多年,才能真的消化掉,然后习惯一个人的生活。


一整本的回忆录里,我看到这三位学者的一生。善良忠厚,执迷于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一家三口自娱自乐,沉迷于钻研学术。在那个混乱的时代里,他们不参与政治,幸运地在文革中“逃过一命”。




在《我们仨》中,分为三部分去叙说他们的一生。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原本是该享受天伦之乐的年龄,杨绛先生却要承受着丧父丧女之痛。用她文中的一段话来描绘,最为贴切。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住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在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因病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也去世了。在这相隔不长的两年里,失去两位挚爱。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剩下杨绛先生,独自在回忆中,重温他们仨曾经的小幸福。


年轻时,两人相识,走进婚姻,一同去英国留学时,喜得爱女圆圆,过着自己的小日子,“我们每天都出门走走,我们爱说‘探险’去。”;留学回国后,在文革时相扶相依,找工作的阻挠跟限制,动乱过后继续深研文学的执迷。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92岁时所著,开始他们打算是一家三口各写一部分,钱瑗写父母,杨绛写父女俩,钱钟书写在他眼中的母女俩。但到1996 年10 月时,他们的女儿,钱瑗已经病入膏肓,预感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可她还是请求妈妈,把《我们仨》的题目让给她写,她要把和父母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写下来。


躺在病床上,钱瑗在医院的护工帮助下断续写了5 篇,即使是最后不能进食,还在写。书中收录了她的笔录,字体歪歪斜斜的,已经能够想象到她下笔的艰辛。


钱瑗最后一篇文章落的日期是1997年2月26日,她去世的前6天。




不了解的人会认为,杨绛先生的盛名是伴随着钱钟书的出名,而人尽皆知。其实不以为然,在1942年的时候,杨绛创作的话剧《称心如意》,迅速走红。这时钱钟书跟杨绛先生说,要创作一篇长篇小说,就是之后的《围城》,杨绛表示十分支持。那时候上海沦陷,她陪着他,见证这篇巨作的诞生。


关于她的一生,是光彩照人的。


她既是作家、文学翻译家又是外国文学研究家。


精通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直到2014年还在公演。


《我们仨》是她在93岁时出版,那是钱钟书逝世后的第五年,发行高达一百多万册,96岁时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在今年的5月25日,杨绛先生于25日凌晨逝世,享年105岁。


这本书深得我心,正因我想要的家庭,对热爱专注的观念,亦是如此。

有人说,钱钟书一家自视甚高,孤傲无群。


当然,这世界有一种声音,也会有另外的一种声音。但我认为,这只是一个家庭所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罢了。


如若他们关注的并非个人学术上的专注,而是各种关系的参与跟单纯名利上的追逐。那么他们的名字跟作品,或许便不值得名流千古。一个人的选择,都是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既然选择了在前行的道路上孤军奋战,不多不少会被套上孤傲和自我的头衔。


其实,我们更应该看重心里的所想,而并非在乎外人的评价。这样,心会乱,前路,也会乱。


心有大树,才不惧风吹雨打。


有人说,真正的爱情如同穿上一对合适的鞋,知其冷暖,才能相伴终老。


在钱钟书跟杨绛夫妻来看,同样的兴趣爱好,不求出名的本心,乐于在小日子里自娱自乐的性情,也最合适不过。


携一人之手,与其终老,这看似简单的爱情,却难以在世间寻觅。


我们一生所经历无休止的努力,翻过万水千山,兜兜转转都只不过为了一箪食一瓢饮,内心的安稳和旁人的相伴。


安于内心的专注,那么,快乐也许加倍。


另附

《我们仨》阅读进度安排


11.1  P13-28,杨绛做了一个万里长梦,钟书和圆圆还在。


11.2  P29-53,梦醒了,钟书和圆圆都走了,剩“我”一个。如今的家,不复是家,只是客栈。


11.3  P67-82,忆相逢,杨绛跟随钱钟书到牛津读书,在英国安置下来,我们总爱“探险”。


11.4  P83-99,杨绛怀孕,圆圆出生,是个可爱的女儿。应了钟书说的那句:“我不要儿子,要女儿,像你的。”


11.5  P100-118,钟书随父意到蓝田做系主任,不觉意间得罪了恩师。夫妇俩分居两地。


11.6  P119-128,钟书父亲大寿,一家团聚,女儿圆圆获得公公大赞“读书种子”,后来两夫妇得到清华邀请回去教书。


11.7  P128-140,“风暴来临”,政治活动层出不穷,钟书和“我”不间断工作,两耳不闻窗外事。圆圆留校当助教。


11.8  P140-150,钟书病倒,多亏友人相助。生活条件格外艰难,可我们仨在,快乐就在。


11.9  P150-160,文革过去了,我们仨得到党的照顾,搬进三里河的新家,暮年有安定之所,可已到了生命的末端,钟书和圆圆也相继因病离世,我们仨,失散了。


11.10 书信附录


  • 领读达人:一位喵先生,自由撰稿人,简书作者,在生活的摸爬打滚中,我们相互陪伴着,荆棘前行。@一位喵先生,公众号ID:没有谁比谁更痛(fivesammywang)

  • 主播:冰宝,喜马拉雅FM签约主播,喜欢小资,享受播音,最爱喝咖啡,还是个麦霸哟~

  • 想要第一时间收看领读吗?关注公众号“悦读文摘”每天最后一条便是领读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