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老领导提出:钢铁行业的战略方向要坚持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
我觉得,这个战略似乎缺少了点什么。何麟生先生早在多年前就提出钢铁行业要
“向服务延伸”,这个战略并没有体现这个思想。
在钢铁行业,服务的本质是什么?是帮助用户解决使用钢铁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供料的问题、材料选取和加工问题等。这些事情,许多钢企过去都做过。但却只能服务于大企业、大项目。比如,宝钢服务于奥运场馆建设、服务于上汽等大客户。为什么只服务于大客户、大项目呢?因为服务是
“劳动密集型”的,且需要高水平的科技工作者来做。
在我看来,我们强调服务化,其实就是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中小企业。延伸到中小企业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足够数量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而数字技术给我们带来了机会,提高科技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来完成这种转变。
为什么要强调
“服务化”?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服务化能帮助用户走向高端化。
我经常说:对企业来说,不是产品越高端越赚钱,而是市场大了才能赚钱。打个比方:如果你是个一流的咖啡师傅,却把店开在小山村里,就不能赚钱吗。
08年前后曾经出现过一件怪事:高端钢板的价钱不如低端的螺纹钢。这是因为:当时的经济不好,对高端钢材的需求少了;而国家通过基建拉动经济,导致螺纹钢的价格上升了。
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各行各业都在进行转型,这给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比如,我知道两家传统制造企业,一家要制造机器人减速机上的齿轮,一家准备大批量开发自动化设备。这些都会对钢铁材料产生新的、相对高端的需求。但他们对材料的熟悉程度,显然不如钢铁企业。钢铁企业就有机会服务他们。抓住这样的机会,高端市场就会扩大,会对钢企的高端化有拉动作用,对国家也是重大的贡献。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数字化技术确实能促进钢铁行业的服务;而面向服务的延伸,也应该是钢铁智能化的主战场。
数字化为什么能促进服务呢?我在宝钢的时候就研究过:本质上是通过多方协同、资源共享、知识复用三个逻辑来实现的。协同、共享、复用,强调的是用现有资源解决问题。最近,钢铁行业组织过一次研究院院长的座谈。这些院长们普遍谈到了模型的重要性。我是钢铁行业最早从事模型研究的科技人员之一,感觉他们的观点还有点太理想。
所谓多方协同,主要是在供货方面。这方面的实践很多,就不多讲了。设备资源共享,是共享的一个重要方向,无锡大明等企业在这一方面就做得非常好。我这里重点谈一下知识复用。
EVI是钢铁企业服务客户常见的方式。在EVI的过程中,经常用各种工业软件进行计算,推荐合适的产品给用户。这类工作方式之所以只针对大企业、大项目,是因为工作效率低。我们采用数字化技术,目的是提高这类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降低服务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