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KnowYourself
一个能陪你科学认识自己的公号。人生很长,你不用急,也不用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半佛仙人  ·  全季酒店,和寺庙抢生意? ·  2 天前  
罗辑思维  ·  越卷的行业,越要用“反常识”赚钱 ·  3 天前  
界面新闻  ·  这一东北奢侈品购物地标也撑不住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KnowYourself

为什么越用力,越容易搞砸关系?

KnowYourself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4-10-20 18:00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 KnowYourself > 右上角··· > 设为星标 ⭐️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后台留言,还蛮典型的:



KY你好,最近因为朋友的一句「你想太多」,我破防了。


起因是,我和 ta 讲了一个憋在心里挺久的困惑,是关于我的部门 leader,似乎总给别的同事点赞朋友圈,但很少点赞我的。


不知道是时间点不对 ta 刚好没看见,还是 ta 看见了但并不想点,又或者对我并不关注,不想有过多互动。


但平时在公司,我们的相处明明看起来挺和谐的,工作上也没少被肯定。唯独这个小事,让我有一种被冷落、被针对甚至被排挤的莫名感觉。


结果我讲完后,朋友轻飘飘地来了一句:「你就是想太多了」。这句话直接让我的难受达到了顶峰......因为这话我已听过太多遍,但我觉得我改不掉:


比如租房子提前列好需求,整理成文案发给中介,被对象调侃「咋想这么多还写起小作文了」;


约朋友出来玩,朋友临时又喊上其他人,当我很委婉地问为啥叫上别人,是觉得我们需要认识一下还是觉得今天这个安排有些无聊?得到的回答是「就是大家一起出来玩,你别想太多啦」


一起旅行,我总是那个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到的人,不管是交通时长、预算范围还是个人偏好,每当我带着问题搜集大家意见时,往往会被半打趣半埋怨地泼冷水「卷王啊你,想这么多累不累」


好像只有我会想得这么多,只有我会对社交中的细节如此敏感,其他人好像完全不会在乎,也不会去回应。


图片来源:juliaveldmanc via giphy


据我们的观察,「想太多」并不是一种少数人身上才会有的困扰。现实中许多人,尤其是女性,还有nf人们,大脑每天都在捕捉社交信号,被各种模模糊糊的人际细节折磨得够呛,又没法摁灭内心的情绪波动。


而且很多时候,面对「想太多」的评价,我们会感到很委屈,因为我们无法确定自己的思考是否真的很多余。久而久之,大脑也习惯了为那些随口问的话、一闪而过的微表情按下暂停键,反复放大琢磨。



所以今天的文章我们就和大家聊聊,想太多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及怎样从想太多的内耗中找到出路,重新恢复元气!

过分执着「想得对」

容易变成「想太多」


「想太多」在心理学上有个对应的术语:


过虑(overthinking)


它形容的是一种没有解决方案的持续思维循环(constant thought loops don't seem to have a resolution)[1]



举个例子,同样是暴风雨即将来临:


我可以关上窗子、买好应急食物手电筒和电池、减少外出、准备雨伞雨衣;万一家里遭殃了我可以跟朋友借住然后回头找师傅处理。

想太多

完了,要是这个窗被石子儿砸穿了怎么办?明天我还要面试呢!万一停电怎么办?怎么这么多要准备的我之前都没想过呢?应急需要哪些?现在叫外送来得及吗?电池够吗?

(然后一直等到风雨来临也没去做啥)


所以,界定是否想太多,关键就在于:


这个思考,对解决问题有没有实质性帮助?能不能推动你去行动?


在充足思考后能令你采取积极行动

想太多

让人不停陷入假设,阻碍人采取行动



有效的思考,应该是可以化为行动的,而行动能转化出结果。这就是区别。


向下滑动查看全部

来源:靠谱讲书詹青云


那什么情况下,我们容易陷入想太多?


当一个人自我意识过强的时候。


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本是个中性的词,它帮助个体在社交情境中调整行为,提升自我控制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但当它过了头,就会导致我们对自身行为、情感、思想产生过度的监控和反思[2-3]


那是一种「十分强烈地感觉到自己存在」的状态,会令自己和他人感到不舒服、带有攻击性。


图片来源:《风平浪静的闲暇》 


一个人之所以会发展出如此强烈的自我意识,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一种自我保护的需要。


这可能是因为,过往某部分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一些小细节会让某人暴跳如雷、引起极端的反应,需要我来平息——可能是父母,也可能是某一任老板——而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我们变成了「敏感的孩子」,无时无刻开着雷达预判别人,不得不想,并且要用力想[4]


图片来源:《一本漫画闯天涯》


这也是为何过虑常常发生在社交场景中。


对自我意识过强的人来说,处理人际问题时,关注重点通常是人,而不是事。此时,「想得对」的重要性大过沟通本身。

想太多本没错

但也没你想象中有用


过虑本身并没什么错,它不算是一种心理疾病,甚至也算不上是一种人格特征。


但值得警惕的是,过虑的的确确容易促进焦虑、抑郁的发生,它和很多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双向的关系,容易形成恶性循环[5-7]


🔍陷入过虑的 8 个迹象

无法思考其他事情

无法放松,甚至某些身体部位在紧绷

不断感到担心或焦虑

感觉自己被本就无法控制的事「硬控」

精神上很疲惫,感觉用脑过度很困

忍不住出现消极念头,并在脑子里回放一些经历或者场景

重复幻想「如果当初」「要是如何如何就好了」

考虑最坏的情况远远多过考虑最好的


参考:文献[1][8]



看到这里你应该不难发现,我们常说的思维反刍(rumination)、分析瘫痪(analysis paralysis)好像都在过虑的定义范畴内。


确实,无论反复纠结于已经发生的事实,还是对尚未到来的事件顾虑重重,都可能是陷入过虑的表现。


图片来源:《wtFOCK》


这也意味着,日常生活中一个总是在过虑的人,ta 的休息和睡眠情况不会太好。因为多数人都是习惯在睡前想事,睡得不好又会反过来影响白天的情绪状态,久而久之有损健康[9]


《武林外传》中佟湘玉的口头禅


《购物狂》里想要做出完美决定,却连套餐都点不了的李简仁


不过更致命的问题在于,过虑对人际关系没有多少正面作用,有时反而会对我们的亲密关系、人际沟通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一方面,过虑常常伴随着自我审视,它会带来羞耻、妄想、紧张、焦虑等情绪,这些情绪让我们在实际对话的过程里分心、失去对话的焦点,最终搞砸沟通[2][10]


「抱歉,你刚在说啥?」图片来源:法律与秩序


另一方面,过虑违背我们与人交好的初心。它阻拦我们和对方进行深层沟通,容易激发误会。


当我们总是不自觉地猜测别人的动机、并基于这些猜测提早或错误地回应,就很容易给人带来一种用力过猛的感受,让对方觉得自己没有选择余地,有时甚至会导致对方顺应误解做出破坏关系的举动,「既然你都这么说了,那我就这么做了!」


对此,哈佛大学邦妮·塔尔伯特博士认为:「即便我们能想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对解决分歧也不会有太大帮助,很多时候,明确的答案只是让我们的阵营更加固化,立场更加对立,最终导致更多的误解。」[4]


毕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了解他人,需要通过互动积累经验,而不是单纯依赖脑海中的推测或模拟。


图片来源:《风平浪静的闲暇》 

克服对结果的恐惧

停止无意义的内耗


其实,想得对没那么重要。很多时候,我们执着于自己「想得对」,是因为担心自己在面对那些失败、被拒绝的伤害时,没有退路。在这里,KY 想分享另一个读者的解决方法和心路历程,供大家参考:


向下滑动查看全部


@小花(已授权)


30岁以后真的会感觉到朋友变少。中学闺蜜在老家结了婚,生了娃;大学好友们四散各地,群聊早就不再更新,我想分享点啥,又怕对方觉得我怪,只有我一个人这么热情也太尴尬了。


我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压力要抗,但我就是意难平,别跟我扯心理学的丧失,曾在彼此生命里占据一席之地,凭啥说没就没?甚至有时候忍不住想,那些同期结婚生子的,或是在同一个城市漂的,是不是早就有了自己的小群?


这样细碎又有些矫情的情绪,我无法向她们启齿。


直到我的咨询师问我:你很珍惜和她们的感情,但好像,她们并不知道?


这句话让我哽住了。确实,在我的心底,我一直在忙着证明她们正在离开我,尽管不想放手,却也没有主动迈出一步,反而因为害怕被私下吐槽、害怕直接问不体面,错过了对关系来说真正重要的事情。


后来因为这句话,我主动去联系了,就从我最信任的几个人开始。没有朋友说我怪,反而会向我「检讨」,说不是故意的,是真的忙。还有老朋友很惊喜我能主动提起这个事,因为她们也有这样的念头,但跟我一样不好意思说。


厚着脸皮,我找回了曾经的朋友。



举一反三,如果现实中你感觉到某个人对你有恶意:


去识别、去思考「我做错了什么?」「为什么 ta 不喜欢我」并不能改变对方对你有恶意的事实。继续想下去,就是过虑。


不如直接去问,或干脆不理会对方的眼光,反而有可能打破误解,或是迫使对方先做出改变。即,要么澄清,不澄清,至少可以死心。这,才是正确行动的逻辑。


图片来源:《美式主妇》


如果直接去问令你压力巨大,希望找一个人陪你面对恐惧,帮助你提升勇气增强动力,那你也可以尝试找我们的即时咨询师聊聊。


不必周全,去行动,今晚就可以开始👇



停止思考别人

对情绪和人际都好


不必把所有事情想清楚,不是所有的事都一定要完完全全掌控。


《遇见未知的自己》里曾经提到过一个说法,大意是:


世界上只有三件事:我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的事。


三件事里,只有「我的事」是真正属于我的,是我可以掌控的,其他的,很有可能就是参不透的,也由不得你。别人口吐恶言,但嘴长在别人头上,你没办法,天要下雨你想它停,也没办法。如果一定要这两者被你参透、顺你的意,只是徒增烦恼。


心力是非常宝贵的东西,拿来思考别人,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能量损耗。没有什么比你的情绪和健康最重要,那些消耗你的、虚伪的、带着恶意的、煽动平静的,都应该靠边站,你是有权不予理会的。



如果你身边有人总被「想太多」困住、为人际中的沟通内耗巨多,欢迎 转发 本文给 ta 。也欢迎有经验的朋友留言分享自己止住过虑、停止人际中内耗的小技巧~


今日互动


什么事曾让你「想太多」?

后来呢?你是如何翻篇的?

References:

[1] Ch’ng, P. E., Chew, Y. M., Cheng, S. P., & Abdullah, M. H. R. O. (2020). Think+ Think+… Think= Overthinking/Ch’ng Pei Eng...[et al.]. Article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TLHE), 1, 45-51.


[2] Cheek, J. M., & Briggs, S. R. (1982). Self-consciousness and aspects of identit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16(4), 401-408.


[3] Morin, A. (2002). Self-awareness review Part 1: Do you “self-reflect” or “self-ruminate”?. Science & Consciousness Review, 1.


[4] Talbert, B. (2017). Overthinking and other minds: The analysis paralysis. Social Epistemology, 31(6), 545-556.


[5] Nolen-Hoeksema, S. (2000). The role of rumination in depressive disorders and mixed anxiety/depressive symptom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09(3), 504.


[6] McLaughlin, K. A., Borkovec, T. D., & Sibrava, N. J. (2007). The effects of worry and rumination on affect states and cognitive activity. Behavior therapy, 38(1), 23-38.


[7] Segerstrom, S. C., Tsao, J. C., Alden, L. E., & Craske, M. G. (2000). Worry and rumination: Repetitive thought as a concomitant and predictor of negative mood.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24, 671-688.


[8] Sperber, B. S. Overthinking: Definition, Causes, & How to Stop.


[9] Pillai, V., & Drake, C. L. (2015). Sleep and repetitive thought: the role of rumination and worry in sleep disturbance. Sleep and affect, 201-225.


[10] Crozier, W. R., & Russell, D. (1992). Blushing, embarrassability and self‐consciousnes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1(4), 343-349.

本文关键词:过虑、overthinking、想太多、思维反刍、人际关系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作者 / Lynx

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辑 / KY主创们


我们同时提供专业的心理服务,

包括:即时咨询、心理教练、心理咨询等,

欢迎使用 知我心理小程序 或 知我心理APP



点点 在看丢掉心理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