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出那句「What’s NEXT?」的时刻——
2月失业,4月离婚,32岁的梧桐每天问自己:为什么祸不单行?为什么偏偏是我?灰溜溜地搬回父母家,没过两个月,耳边的安慰也变成催促指责。“从别人身上获得支持,始终是有限的。逼自己花光剩下的所有力气,打包两个小行李箱,搬去隔壁省会,一边租房一边求职,有种背水一战的感觉。”▲
“达洛维夫人说她要自己去买花”
这是梧桐人生中第一次独居,她之前从没想过,自己可以随时独占整个沙发,“四仰八叉”躺在地上看书,生活吱吱呀呀地重新转动起来。“What's NEXT?无论是好是坏,通通都来吧!”
因为小学曾差点溺水,27岁的花花一直对泳池敬而远之,今年忽然被电影《泳者之心》里的情节击中:航海事故里遇难者多为女性,因为那个年代她们是不被允许学习游泳的。“既然现在的我有这个条件,为什么不选择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战胜恐惧的过程,像是一场心灵之旅。“越是挣扎,就越容易下沉;而放松需要全然集中注意力,像是正念冥想。因为太怕水了,所以我会尤其专注,心无旁骛地想脚怎么动,手怎么动。”当她完全沉下水,看着水底广阔的蓝色马赛克,进入冥想状态,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恐惧消失了,或者说被忘记了。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下一步是什么?“生活里,不可控的、令人恐惧的事物太多,沉溺在情绪里,只会浪费大好光阴。时刻去问自己「What's NEXT」,是我2024发现的解药。”一整个8月,33岁“大龄留学”的易帆,冒雨抢救漂洋过海的行李,面临护照丢失等突发意外,甚至来不及给买床垫,只好睡硬地板。“工作八九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稳定感,一下变得岌岌可危。”好在此刻,他坐在柔软的床上赶论文,甚至养了三盆植物。“还是会焦虑啊,有次天黑写到天亮,在太阳升起的那刻大哭。不过哭比麻木要好吧,那是一种有目标、有奔头的感觉。”▲
去看通往“霍格沃茨”的火车,圆梦童年
“习惯了996之后,时间过得特别快,所有的事情都一眼望到头,已经太久没有兴奋感了。现在我终于能问出那句,What's NEXT?迫不及待了!”在12月初的2024上海马拉松,张晴跑进四小时,打破了自己的个人纪录。冲线的一瞬间,训练时的艳阳和暴雨、脚底磨出的血泡,都变得轻盈起来。这是张晴开始跑步的第10个年头。也正是在10年前,做了20多年记者的她,跳出传统媒体,成为一条的创始合伙人。“当年做这个决定之前,我问自己,这件事我感兴趣吗?让我觉得兴奋吗?还有最重要的,它能不能带我接触新的领域?如果这件事仍在我的舒适区内,是我过去特别擅长的,那也意味着它不会给我带来什么提高。”创作者、创业者、跑者,这三重身份构成了张晴十年间的生活。很多人好奇,这些身份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张晴的答案是,都要抬头去看那个很远很大的目标,但在当下思考的只有下一步。就像在上海马拉松冲线的瞬间,她心里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What's NEXT?3小时45分钟,这是张晴在2025年的目标,一个足以让她“觉得兴奋”的目标。最近,她的手机操作系统升级到了鸿蒙NEXT。人对未来的期盼,在于对潜能的不断挑战,对一个操作系统来说,最重要的,同样是具备不断升级的能力。到底怎样的升级,可以称为「NEXT」?张晴对原生鸿蒙的关注正是从这个名称开始。“我工作超级忙,还要花很多时间在运动上,这个新的系统会怎样高效、流畅地帮助到每个身份的我?”让我们从早到晚,看看鸿蒙NEXT给出的答案——原生互联,多设备间无缝接续
早上七点,灵感乍现时刻。张晴正在日常锻炼,跑在安静又空旷的街道,随时随地拿出手机,在备忘录里记下关键词。到家打开平板,灵感已实时同步,思绪也无缝接续。难怪在脱口秀中,呼兰都感叹想重拾老本行:“倒不是因为开发鸿蒙应用收入还不错,主要是上手简单。”「拖一拖」给小艺,专业文档轻松应对
九点半,一天工作开启的时间。冗长又复杂的会议转录文件,张晴直接「拖一拖」给AI助手小艺。几秒钟的功夫,小艺就给出了一份清晰又准确的纪要。「圈一圈」随时随地问问小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