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酒水贸易行业从业者,或者稍微对这个行业有所关注,那你前段时间一定对某美食自媒体和某知名酒业集团关于假酒有不小争议的事情有所耳闻。
当时有媒体跑来采访我,“请问您如何看待两者撕逼的事情呀?”
我:“怎么看?我也是通过朋友圈看的……”
嗯,虽然这事儿在朋友圈都刷屏了,我们作为同行和“友商”,确实也不大方便发表自己的看法,毕竟都是为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气生财嘛。
如果不讨论双方是非,纯粹讨论假酒这个问题的话,我的观点是:
假酒是很多,很泛滥,但也不用谈假色变,过分渲染和传播恐慌。
本篇文章呢,我们就先来一起理清“假酒”的一些常见情况,再来说说怎么鉴别和预防(鉴于烈酒、葡萄酒等不同酒类的仿冒形式大同小异,本文会一起举例)。
“仿品”、“假货”、“来源微妙”的酒,常见手法大抵有以下几种:
1.故意和知名商标相似的相仿商标,打擦边球
这类产品有的是有着极其相似的商标外观和名字,欺负你购买时没有注意分辨:比如“芝华士”和“芝华土”,“尊尼沃克”的黑方和“黑方威士忌”……
有的是商标外观并不相同,但是名字类似,欺负那些对知名商标有所耳闻但是没有深入了解一知半解的消费者:比如“拉菲”火了,市面上就一堆“拉菲庄园”“小拉菲”;“龙船”卖的好,“龙船将军”就应运而生”……
(你能一眼分辨出真假嘛)
2.酒瓶是原装的,酒是假的
为什么市面上有那么多收空酒瓶的商贩?为什么拉菲最火的时候,一个空瓶也能卖几千块?
就是因为造假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链条,瓶子收回去,灌入假酒,重新封装,再原价卖给不懂但是有钱的人,利润丰厚。
正因如此,不少国际酒商来国内参展,招待美酒供参会人士品鉴之后,会特地回收空瓶或者损毁酒标,就是为了不给造假者机会。
说个段子,去年国内葡萄酒圈曾有人组织了一场垂直品鉴活动,要求参加的人各自带瓶不同年份的罗曼尼康帝。因为此酒身价巨高,往往土豪才喝得起,同时品鉴这么多不同年份的盛大活动,自然吸引了圈内人的注意。结果活动后一排空酒瓶的合影照片出了问题,有人发现其中一瓶酒标上的酒液滑落污染痕迹,竟与前段时间淘宝上出售的一支空瓶的酒标痕迹一模一样……八成是有人想蹭别人的贵酒,自己却囊中羞涩,最后就出此下招了……
3.原装的限量版或特定年份酒瓶,灌入普通品质或普通年份的同厂产品
很好理解,就像路易十三很贵,那造假商人就收集空的路易十三酒瓶,灌入便宜的新年份的白兰地就好了嘛。这个方法,一来可以比造假基本款赚到更高利润,二来也可以欺骗迷惑不少行家。
只要你喝某个牌子酒的次数多,分辨它的基本味道就比较容易;然而如果你没有喝过某个年份某个版本,不知道它的味道应该是怎样的,那你怎么确定手里这杯会不会有问题呢?
所以像我们这样的从业人员,有时被人招待喝了口感明显有问题的假酒,被主人热情的问起感觉如何时,不方便在众人面前说是假酒(会让主人脸面无光),又不能直接大赞好酒(事后大家若是知道了酒有问题,就会觉得你不专业),只能尴尬的笑笑,“哈哈,之前还真没喝过这个版本/年份的。”
4.假酒瓶、假酒标、假酒、假包装,全假
这样的假酒曾经充斥市场,但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身经百战见得多了、哪个国家的酒没有喝过,再加上执法部门的监督打击之后,现在已经比较少见了,消费者也非常容易分辨真假。
5.所谓的特供渠道酒
想必你生活中早已碰到过,毕竟饭桌上总会有人神秘兮兮的掏出一白皮包装的酒或烟,告诉你这可是军队特供领导特供的XXX。然而生活中大家喝过的特供白酒瓶,连起来可能都可以绕地球好几圈了,哪可能会有这么多特供的正品?难道军人和公务员都是用抽烟喝酒代替吃饭睡觉的怪物吗?
这样的现象并非现在才出现。民国时期的美食家唐鲁孙就在书里写到,在他们那个时代,赖茅本为”假茅台“的意思,可是传着传着,竟有不少人以为赖茅是特供茅台而非赖茅不喝啦。
不仅国内,国外也是如此。一些配额有限的年份烈酒,总有人打着“特殊渠道”的借口兜售假货。
(你觉得图中的两瓶酒是否为正?)
所以如你如见,并不是所有的“非正品”都是严格意义上的“假酒”,但“假酒”一定是“非正品”。应该如何分辨一瓶酒是不是正品呢?
1.最好的前提就是尽可能多的喝过正品,知道正品是什么味道。如果你从没喝过正品,就算相关辨别资料读的再多,也是很难真正分辨清楚的。毕竟香气和口感只能靠身体体验,无法通过语言和知识传达。
身边有个懂酒的朋友带着你喝当然好,但如果你们并非真的很熟,也要担心他高价卖你一些并不值当的产品,反而让你的学习路程走了弯路。
比较好的方法是在平时有意识的学习一些酒类知识(比如购买书籍和关注相关公众号),去专业的鸡尾酒威士忌葡萄酒酒吧尝试一些经典产品(他们可能贵但不大可能有假),以及多参加一些由品牌方举办的品鉴活动。
不过,你可能需要先学会分辨品牌方和各种渠道商。比如你可能知道芝华士、马爹利、百龄坛、格兰威特这些知名酒款,但你可能不知道它们其实都属于一个老板,都是保乐力加集团旗下的。参加品牌方举办的品鉴活动呢,一般不需任何额外费用,可以同时对比品鉴多款好酒,更不用担心喝到的是假货。
由一些渠道和经销商举办的活动质量则良萎不齐,不少是打着品酒名义卖产品,比较浪费时间浪费钱,也很难学到专业知识,审慎参与为佳。
2.不要过分贪便宜
在美食美酒领域,真的是一分钱一分货。想占别人的便宜,就容易被别人占便宜,你应该知道自助餐的利润率有多高吧?
如果一瓶酒某宝上大多商家卖200多,你去买瓶80的,想不出问题也难。
(我在知乎上搜到的某条私信……)
3.小众酒相对大众酒仿品较少
很好理解,假酒贩子为了利益最大化,肯定要做可以走量卖的又快又多的产品。所以像酒吧餐厅KTV里都有的芝华士、马爹利、尊尼沃克什么的,就更容易成为假酒的牺牲品,而喝的人少一些的单一麦芽威士忌相对就好一些。
同样的,百威喜力嘉士伯这类啤酒假货的几率就大一些,精酿手工啤酒则小一些;拉菲奔富这类葡萄酒假货的几率就大一些,各种不知名品牌就小一些。
实在不是很放心的时候,可以考虑先尝试一些相对冷门的品牌。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细分品类里依然要考虑大众和小众的区别,比如即使是我们提到的仿品较少的单一麦芽威士忌,其中热门的山崎白州等日本酒,也有大量假酒存在。
(曾在朋友家喝到一瓶假山崎,酒标粗糙不平就算了,喝起来完全是廉价波本威士忌的木桶味,这样就很尴尬了……)
4.学会挑选购买渠道
这儿要说句可能有些消费者不爱听的话了,有时候买酒确实不能只考虑价格便宜,学会挑选好的购买渠道也很重要。
比如清酒和葡萄酒,运输的条件和保存的环境,真的会对它们的品质造成很大的影响,然而好的运输和保存,确实也会造成成本的提升。
如果你找到了一家令你满意的优秀渠道商,应该学会信任他们,如果部分产品只是略高于市场价一点点,不要轻易频繁地更换购买渠道。
另外,不少品牌方都在各大电商平台上开通了自己的官方旗舰店,去上面买肯定是不用担心假货的。不过就像我之前说的,你要先了解品牌具体隶属的公司,比如芝华士马爹利都是保乐力加的,山崎白州都是三得利的,然后去搜索相关关键字吧。
5.仔细分辨酒标和检查外包装
呃,其实我觉得所谓仔细,只需要确认自己买到的是“康师傅”而不是“康帅傅”的程度就可以了。
网上总有很多类似教你分辨里维斯牛仔裤纽巴伦跑鞋芝华士威士忌的教程,讲真,我觉得买件衣服买瓶酒还要去搜几小时资料再上爱好者论坛请大神鉴别条码什么的真的有点龟毛了。而且造假技术也是与时俱进的,很多时候对着教程比上半天,只会越发疑神疑鬼搞不清楚真假。如果注意了前面提到的4点,要买到非正品也是有难度的。
(你以为人家是芝华士威士忌,人家说自己其实是tianchi白兰地)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其实我一直认为,普通消费者只是想买一瓶酒,却被迫要学习相关知识变成辨伪专家,其实是蛮没有道理的。这部分理应是厂商、监管部门和从业人员做的工作,却转移给了消费者,也是不公平的。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一些更好的迹象,比如有些酒厂已经开始使用新技术来帮助消费者辨别真伪。波尔多葡萄酒生产商协会就在使用二维码建立防伪体系,世界海关组织也开始用二维码查处假酒。
不过单独一个二维码仍然难以完全杜绝仿冒产品,比如很多年前某宝上的品牌服装,就有这样的造假方法:造假贩子大量购买正品袜子,然后把它们的二维码挂在贵价的球鞋和衣服上……所以有些酒业集团,便采取了产品内外双重码验证的技术。购买那些名气大的流通酒比如芝华士百龄坛马爹利时,选择自带验证技术的产品可谓是个省心的办法。
部分名庄葡萄酒比如拉菲集团,则在尝试数据(气泡)编号和激光防伪技术。不过这种技术需要借助工具,也增加了消费者的学习成本,普及起来会比较困难。
总而言之,防伪技术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还需要继续完善。
最后微醺君想说的是:造假的事情从古至今永远存在,以后想必也不会消亡。我们既不能掉以轻心,同时也要看到国内市场整体越来越规范,没有必要杯弓蛇影因噎废食。
希望大家都能喝的开心啦~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