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李松蔚
湖畔贩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前端早读课  ·  【第3458期】React ... ·  8 小时前  
上饶新闻  ·  最新!江西任免一批领导干部 ·  昨天  
上饶新闻  ·  最新!江西任免一批领导干部 ·  昨天  
前端早读课  ·  【早阅】shot-scraper ... ·  2 天前  
江西晨报  ·  昌九高铁,传来新消息!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李松蔚

隐喻:答案在实验里

李松蔚  · 公众号  ·  · 2021-01-11 22:43

正文

作为被寄予厚望的心理咨询师,每当来访者提出我没有答案的问题(基本上也就是一切问题),我都会说:「好问题,我们来 做个实验 。」

说来不好意思,就是啥都不给,先试试。

如何跟孩子沟通更有效? 这样试试; 工作打不起精神怎 么办 那样 试; 没力气的时候要 是应该打鸡血再撑一下 两种不妨 试看

试过,就能有个结果,好也罢坏也罢,对于不确定的问题,多少是个参考,让我们距离想要的结果近一些。 万一试过了还是不确定怎么办? ——对不起,先试再说。 不试,就一点也不知道。

多想无益。

聪明人已经看出来了,这隐喻说白了就是「我不知道」,只是沾上「实验」两字,听上去要比单纯的不知道更高级一点。 我给不了答案,但不代表你的问题没法解决。你可以自己去找答案,答案不在专家手里,在你自己身上。实验的基本逻辑,就是那句著名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不要小看这种千锤百炼后,精炼到只剩一句大白话的道理。很 多人被它表面的简单迷惑了: 「不就是实践嘛,有什么大不了」。 要知道,这么简单的话作为一部分心理咨询师的谋生之道,并 且实实在在 地帮人解决问题,它一定没有那么简单。

它最重要的意义,在我看来, 是极大地增加了人的灵活性 。哪怕经历挫败,也可以转化成下一轮行动的指导,让人毫无阻碍地进入新的尝试。

这是最终成功的秘诀。

举个例子:

有来访者问,每天的注意力被手机分散了,想知道如何 减少对 手机的依赖,提高工作效率

这个问题当然不好办。提出这个问题,代表他已经做过很多无用的尝试,积累了挫败的经验。他回应这些挫败的方法,是把 自己看作在某种意义上「有了点毛病」的人,同时把 我当成救命稻草。期待我提供一些指导,他只要照做,就能变好。

我说:好问题,我们来做实验。

这话有好几层意思,都跟他期待的关系不一样。第一层意思是:别把希望放在我身上,我也靠不住,主要靠你自己试。——就这一句,他的角色就变了, 从有问题的人变成要解决问题的人 。有人一听到这就慌了:怎么能靠我呢,我就是没办法才来的啊?这句话的第二层意思就在这里:你不知道有效的办法,没关系,你做过一些无效的尝试。 无效的尝试也是实验的一部分 ,不妨说出来一听。

这样,他就重新变回了自己的主人。

他无效的尝试可能是这样:他好几次尝试用意志力克服对手机的依赖,克服不掉。他觉得自己糟透了,但是从实验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重要信息, 说明「用意志力克服」的方法对他没有用。

没用怎么办? 没用就换一种。

这好像是废话,但它做了一个有智慧的转换:是「 方法」没用,并不是「人」没 用。 看到这一点,他就获得了自由 。我们的讨论是就事论事的: 对方法做判断 ,不要 对他这个人下结论 。方法很小,人很大。方法怎么改都可以,人改起来很难。而 我们的日常思维 习惯是指向整个人的 他试图 克服,却克 服不掉 ……说明他有问题,问题很大 」, 问题总要跟「这个人」挂上钩。那就麻烦了。

他会陷入羞耻、恐慌,对自我的厌弃……就这个案例而言,这些感受反而导致他更愿意逃到手机里(用来让自己难受的时候感觉好一些)。 所有试图帮助他的行为,都在加重他的自我怀疑。

放轻松,朋友, 你是在做一个实验。

只是多积累一条数据而已。 「这种方法不适合我,以后就不要再用了」,这就是实验的精神。一条路走不通,那就 换一条 试图克服玩手机,导致越玩越多,那 就在这个方法后面划个×。再试试不去克服,敞开玩,效果会不会反而好一点?

是的,「敞开玩」也是一种方法,为什么不试试呢?大不了就跟之前一样,没有效果呗。但你不妨试一下,做个记录,看看某一天如果对自己不这么苛刻,敞开玩,最多可以玩多长时间……可以玩到地老天荒吗?还是玩上一段时间也会自己停下来,回到正事中,玩的时间大概会有多长呢?

说不定,这一来反而玩得更少了。

如果你经常看我写的问答,你可能会觉得熟悉,这就是我最常用的干预思路。很多来访者会瞪大眼睛: 你不是开玩笑吧?你真的觉得我克服玩手机没有效果,顺其自然反倒玩得更少?你有把握吗? —— 我当然也没有把握 。实验哪里有提前预知结果的呢?结果不理想,就再想别的办法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