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济
:
我对三个行业提一个共同的问题,我们出海的方式有产品出海、产能出海、技术出海,咱们从自身行业了解看,哪种模式面临最大挑战,原因是什么?
黄全胜:
很荣幸作为外行参加讨论,今天我如果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观点,我说的东西只代表我个人的学习心得,不代表我们单位和我们部里的观点。我们现在观察一个产业的发展,国内讲事权。车辆研制和生产,在国内事权由工信部主导。能源的主管是国家能源局。就车辆本身运输装备来讲,交通只是代表消费端、需求侧的一个主要部门。能源的角度来讲,交通长期属于能源需求侧。现在我们在能源革命和双碳战略、绿色低碳转型的机遇下,可能在有限条件和适宜的场景下推动交通,以风光为代表的清洁低碳能源分布式、集中式的开发利用,实现能源需求侧向产销者的双重角色的转变。
从交通角度看,我们强调“四网”融合,包括基础设施网(道路)、电网、通信网和运输服务网。同时,新能源电池产业面临的很大风险之一是来自国际博弈,这也是今天会议主题“逆全球化”所强调的,我认为全球化和逆全球化都是在特定背景下的评价和判断,涉及资源的全球配置。另一方面,从电池技术本身来说新能源电池产业的较大风险还源自于替代性电池技术的快速崛起,可能对现有主流技术和非主流技术构成威胁,从而导致投资、生产和贸易的风险。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化时代的供应链重要性也不容忽视,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共享是至关重要的。另外,除了关注技术进步和风险投资,我们也需要加强品牌意识和商业模式的探索和推广。标准问题也是一个制约因素。未来新能源汽车和光伏储能的增长潜力在于商业模式的创新,包括车电分离、充换并举、融资租赁、V2G虚拟电网和共享模式等。
最后,我想借鉴达尔文的理论跟大家做一些分享,他说世界上最长寿的物种不是最勇猛的恐龙或最聪明的猩猩,而是枯叶蝶,当万物凋零时浑身变成泥土的颜色,把自己保护起来,避免高等物种蚕食灭绝,当春意盎然的时候,身体又变成大地的绿色,再次把自己保护起来。所以我想我们应该共勉的是“只有一个地球”,所以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应该消除更多分歧,在资源配置、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包括风光、低碳能源发展的美好未来。
陈济
:刘秘书长,您认为从多年的光伏经验中,能总结出什么模式对于光伏出海更有利,以及降低风险的经验吗?
刘译阳:
所谓的“好”和“不好”要根据不同时间段来看。光伏产业最初是面临“两头在外”的情况,主要销往欧美市场,是“产品出海”。后来,光伏产业在东南亚建设工厂,这就是所谓的“产能出海”。关于“技术出海”,只要产能存在,通常都会使用自身技术。所以最重要还是产能,产能出海是一项重资产投资,不同于电车等消费品,光伏产品是为了发电,电的用途是广泛的。光伏产品的品牌影响较弱,因此就需要考虑生产的产品是否能够销售出去。
为什么产能出海困难?尽管光伏产品看似不太精密,但实际上涉及成千上万种产品的供应链。目前,国内的电池组件生产主要集中在江浙和安徽地区,因为这些地区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基础。此外,许多产品不仅供应给光伏行业,还用于其他包括大型化工行业。供应链基础在确保生产效率方面至关重要。
此外,产能出海需要适应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当地政策环境、选民情绪等的变化。以及还需要考虑产业链的完整性、配套性以及物流畅通性等问题。与同行竞争也面临很大的压力,如果选择的地方有竞争对手的成本更低,即使每瓦只低2-3分钱,都将对我们的产能出海造成重大打击。所以整个产能出海需要考虑的内容较多元,具有很高的复杂性。
陈济:竞争性特别强。我也许可以这样理解,之所以能做到这种成本,不光是产品本身,还有产业集聚效应,但很难把产业集聚的这些集群都搬过去。下面有请俞振华理事长。
俞振华:
储能近年来备受关注,因为它在能源和交通领域有着关键作用。电动汽车的电池是交通部分的核心,而与能源相关的光伏并网则与储能息息相关。未来,储能的产业发展将涉及多种技术路线,这些路线选择因场景和需求的不同而异。锂电技术近年来备受瞩目,实质上是动力电池领域延伸到储能领域,但未来仍需适应多样的应用场景。
在出海时,储能需要考虑自身在生态系统中的定位,无论是与交通、能源、融合还是综合生态有关,都需要认真考虑技术路线和供应链体系。电动汽车和光伏供应链体系的选择对储能同样适用。最初可能会选择产品出海的模式,因为它不需要大规模的外部资本投资。然而,未来需求更多地依赖于整体生态系统,产品竞争力逐渐减弱。目前,需求增速赶不上生产,因此技术和产能正在逐渐积累。随着技术和产能的积累,出海的机会和条件也逐渐成熟。因此,建议学习当地电动汽车市场情况,储能可以借鉴,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技术、产能还是产品。
陈济:我继续追问俞振华理事长。张秘书长刚才说新能源主要市场是东南亚和欧洲,咱们储能是何情况,特别是在新局势下,未来储能的主要市场您觉得应该优先考虑者哪个市场?
俞振华:
近两年储能领域发生重大变革,尤其是光伏平价带来的加速,加速带来的降成本空间,给了储能增长的一个需求,这是原动力。从这个根源来讲,地区选择跟当地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高度相关。另一个视角,从储能本身来看,我们看到当前价值相对较高的一个领域是在用户侧,因为终端价格比较高,欧洲明显形成一个在终端的价值高地。应当从这两个维度综合考虑。
陈济:同样的问题,光伏市场是不是更多元化一点?
刘译阳:
储能与光伏是密切相关的。储能的需求增长主要源于风光等新能源的渗透,以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为目的。光伏市场最初主要在欧洲和美国,如今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成为最具经济性的新建电源之一,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今年可能超过25亿GW。光伏的新兴市场如巴西、南非、阿联酋和沙特也在崛起。我们掌握了一个规律,光伏,尤其是中国光伏是最便宜的新建电源。对于欧洲这些电费高企的国家来讲,买到光伏就是赚到。光伏与储能的成本降低将深刻影响能源市场,重新塑造用电需求。降低价格将刺激需求,改变能源市场的格局,提高生活品质,扩大市场。这一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历史上多次工业革命都遵循了这一经济规律。在国外,光伏和储能是城市和工业化的基础,通过降低壁垒和成本,可以刺激产业投资,取代昂贵的补贴政策。但某些国家政府的人为干预和逆经济周期的举措可能只会产生短期效应。我看到一些德国政客提出反补贴调查,但德国社会大多反对这种举措。在市场经济中,在温室中培养的花朵,一旦离开温室,大部分都会凋谢。美国曾对光伏进行数年的反倾销调查,但是否有任何美国光伏或制造企业取得成功呢?逆经济规律和逆社会发展规律的举措很难产生持续的积极效果。
陈济:新能源汽车这两年的趋势是从低端走到高端,也就是国内电动汽车在产品升级,拓展海外中高端市场的前景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您觉得它的前景如何?很多车企在国内都已经在PK,是不是海外的优势也差不多?想听听您的分享。
黄全胜:
竞争战略涵盖三大方面。首先,规模效应。中国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庞大市场。其次,成本竞争力,投资回报率至关重要。另一战略是差异化策略,包括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无论是视觉设计,还是品牌定位和打造,最终推动市场的拥有和长期消费,形成消费依赖和消费习惯。这些战略原则适用于经营和投资,并已在40年改革开放中得以实践。
中国制造业本身有天然基础,最大优势是按照联合国工业组织的一个官方说法,就是说中国是全世界几乎独一无二的,任何行业的制造都可以在中国有完整的链条。中国在学习、模仿、改进方面表现出色,将世界工厂演变为世界实验室。政府的决心和政策支持也为中国制造业的成功提供了保障。
出海方面,吉利、蔚来、比亚迪等公司展示了中国企业融合东方文化、学习榜样、应变能力、国际品牌打造和资源整合的能力。他们在全球建立了分销中心、售后维护中心和会员综合服务站,展示了创新理念。至于主要市场,消费者的决策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品牌价值和个人消费选择。在全球化时代,光伏、储能和新能源整车等领域都应朝着更低碳、更经济、更可持续的未来努力,共同实现资源全球配置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