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奴隶社会
不端不装有梦有趣的原创文字,听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讲自己的故事。我们有高大上咨询公司合伙人,挨踢界的连续创业者,顶级VC合伙人,著名科普作家,公益人,和很多很多朋友。加入奴隶社会,也加入我们的社区,相信你在这里一定可以找到志同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纯银V  ·  阿里味有多恶臭呢?跟我说 ... ·  3 天前  
罗辑思维  ·  别做老好人,重要的关系只有1% ·  5 天前  
界面新闻  ·  长城汽车进退失据 | 商业头条No.53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奴隶社会

像我赌这么大的,不到万分之一

奴隶社会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7-03-31 08:10

正文

题图:来自网络。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1079篇文章,未经作者授权不欢迎其它公众号转载。

作者简介:所谓的爹。《仙境传说》全职刺客,现实世界兼职爸爸,偶然关注一下教育写点字。


引言:大部分学生每天都面对繁重的作业、升学的压力、父母的期望、市场的选择,但却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学习。我们期待着给孩子带去个性化教育,但又不希望他们失去功利的成就。左右平衡之间,教育问题,焦虑了一整代人。

家庭对新型教育的渴望,促使国际学校、私立学校、独立办学、传统私塾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理更是成为本土民间自发新兴教育试验田。

在这些众多的新型教育中,有一个十分小众且备受争议的选择,在家上学。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靠谱吗?对我们又有什么借鉴意义呢?

正文:

三月的北京开始回暖,但依旧带着瑟瑟寒意。每个周六,我都极不情愿地带着女儿在幼儿园上亲子班,因为这是她的妈妈十分喜欢的“优质”幼儿园,然而申请者众多,亲子班学员才能被优先录取。我的女儿还不到两岁,我们已经上演了《虎妈猫爸》的典型桥段。而我非常害怕我们会如福柯所言,把女儿的教育变成“一种规训式的操练”,把她“求知的渴望进化成了对标准的服从”。

京城另外一端,一个周三的早晨,14岁的睦华7点多就已经吃完早饭。他拿出电脑,打开一个英文网站,准备在家上课。这学期,他除了几门必修课之外,还在考虑让妈妈给他报名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计算机编程,他是为数不多能参与决定学什么的中学生。

出于对“在家上学”这个十分小众的教育模式的好奇,我走进了这个家庭。

一、从学校回到家庭

睦华一家是新型教育实践中的少数派:在家上学。2016年全美有230万在家上学的学生,在中国这一数字大概只有6000个家庭。尝试终归是有原因的,最重要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一个快乐的环境里学习”,这是徐母潘女士的原话。只有快乐,才能让学习变得更主动。

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在成为全职妈妈之前,潘女士曾在国外取得教育学硕士,后在沈阳一所国际学校工作。对比工作中外国孩子们学习起来开心的状态,她和老公认真考虑起儿子睦华所接受的教育:传统、守旧、无法因材施教、升学压力过大,再加上机缘巧合的朋友引荐,他们决定把学习场所从学校换成家庭。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小睦华自然也是双手赞成。

“作业太多了。”“我希望学好玩的东西。”“很累,但习惯了。”在前年LIFE教育峰会的开场视频里,几个三年级孩子有气无力地对着镜头表达着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他们可能并不了解年长他们几岁的睦华是怎么在家学习的。我猜,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能不去学校总是一件开心的事情,但不去学校怎么能更好地学习,却不能只停留在开心这个层面。

这个功课留给了家长们。

二、选择合适的平台,培养独立的精神

在美国,家庭教育文化虽然小众但市场比较成熟,购买教材或报名网课就能开展教学。但对于像睦华这样的中国孩子来说,单纯靠父母来指导,直接从应试教育变成纯家庭教育似乎跨度有点大。选择一个合适方法,既能获得较为专业的知识培养,又能摆脱单一模式教育体系带来的弊端,是国内家庭教育人群非常看重的指标。

小学阶段的课程相对容易,睦华妈妈都会亲力亲为,成为儿子的全职家庭教师,尽量把趣味融入在学习中。但进入中学后,学习科目变难,他们需要更加专业的老师,潘女士则更多负责的是学习方法。

“我觉得九年级最好能做个选择,到底是走国内高校体系,还是申请国外大学。”出于这样的考虑,外加潘女士本人对国际教育的了解,他们选择了国际的教育系统。对比了几个在线教育平台,The Potter’s School的课程成为了睦华中学阶段主要的课程学习来源。

这是一个受到美国教育体系承认的网络学习平台之一,全世界各地在家上学的学生都可以付费报名感兴趣的课程,还可以在线和老师互动。有趣的是,因为该平台有许多中国学生,所以有些课专为中国时区设定。“但他也有一节课是需要学到晚上12点的,因为中国学生报名不多。”

“在家上学主要一个目的就是希望培养他的学习自主性,自己选择科目、安排进度、制作课程表、参与小组讨论、期末展示演讲。”在家上学后的睦华更自信、更自主、能更合理的自我管理学业,这是爸爸妈妈对睦华的评估。显然,在培养孩子自主性上,在家上学是成功的。

三、让生活成为教育本身

“培养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这句被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用作书名的话出自一个非洲部落。诚然,目前学校教育体系弊端很多,但它最大的优势是人,学校里的小社会能帮助学生快速习得社会知识。村庄,既要承担知识的传承,也要完成社会性普及。

家庭生活是这个村庄的第一扇门。

在八年级的睦华今年的课表上,除了英语、地理、几何、自然科学四门课来自网课平台外,还有中文、钢琴、历史、体育锻炼。像中国历史这样的课,潘女士特地会带儿子在旅行途中参观各大博物馆,实地学习。“所有的旅游都是带有教学目的的。”在生活中设置学习,只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课,因为脱离了学校这个小社会,家庭教育必须为社会性学习找到出口。

在北京,在家学习的家庭会自发形成co-op,一种互相帮协的团体社区。成员都住在左近,有些会特地搬去其他人家附近保持稳定活动频率。不同co-op有不同文化,有些比较学术,孩子的主要学习来自内部成员家长的授课;睦华参加的就比较轻松,每周聚在一起除了有家长教授的各种选修课以外,更多的是让孩子们一起玩乐。

每个co-op也会形成自己的规则,“想要加入的家长必须教授课程,加入进来的孩子和家长也必须得到管理团队的批准。”今年潘女士负责给高中孩子讲中国文化,她的切入点是传统茶文化,通过茶道、书法、历史、古诗词、宗教,让选课的孩子对中国文化有新的认识。“其实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学习,每次都要做很多资料准备,通过教书发现有些东西自己了解的也很少。”这样的“选修课”还包括演讲、美术、经济、体育、世界观等。

最近几年的学习中,潘女士更有意识地让睦华关注更大的社会议题,并参与一些环保类项目,包括走沙河、铅中毒、垃圾处理等项目。大概一年前,家里开始尝试厨余垃圾堆肥,希望能把做饭遗留下来的厨余垃圾有效利用。最开始这只是一个家庭的无心插柳,却促成了睦华第一次进入社会检验自己学习的机会。

四、接受社会的检验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在家学习,最终都要面对世界。co-op只能满足一部分社交需求,除此之外参与更多社会活动才能体现学习的价值。

去年夏天,同属一个co-op的男孩瀚霆发现了一个名为MOMENTUM的社会创新大赛,旨在推动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与创新能力,招募中学生团队自行发起解决一个社会问题的项目。

“跟一般的志愿者活动不一样,这个活动更鼓励孩子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所以也算是给他们一次机会学习”,瀚霆妈妈说。孩子们组织了一个六人团队,最终确定以厨余垃圾堆肥为技术基础,推动小区居民共同完成该议题。

团队指导老年人和家庭主妇用厨余垃圾堆肥,并找到了一个愿意接受厨余垃圾堆肥的有机蔬菜农场,把两者嫁接起一座互惠互利的桥梁:两斤的家庭堆肥可换一斤有机蔬菜。整个项目,他们既要做调研居民对堆肥的意见,又要联系堆肥桶商家讨论价格,还要参观农场确定方案。

对于一个平均年龄只有15岁的团队,这个项目能完成非常不容易。赛事指导老师说:“大部分团队都很难突破自己原有的认知,但这个团队很快就吸收了设计思维课程的要点,展现了很强的同理心与开放性。在线上答疑、线下辅导等多个环节都表现出了极强的自学能力,并学以致用。”

他们的项目最后获得了该比赛的一等奖和5000元奖金,更难得的是,时至今日,他们依旧在继续着这个议题。

虽然这只是睦华第一次参与大型社会活动,但他已经展现出了一定的思考力和行动力。赛后,除了一些农场和环保机构邀请他们团队去演讲,这个项目还在其他同类比赛中获奖,算是对整个团队努力的认可。

比赛名次是额外的嘉奖,因为对于睦华来说,更重要的是难得的和更多同龄人一起学习成长的机会,在社会实践中切磋,保持对学习的热情,才是参与的更大目的。

“培养孩子的社会参与度,对社会问题保持高度意识,和生活保持连接。”这是睦华在家上学后家长着重希望培养的,这并不以在哪里上学为界限。

今天中国学生最大的问题并不是能力和视野,而是学和用之间的巨大脱轨,学校被孤立成一个荒岛,学习成了闭门造车。而在家上学的孩子们,花了大量时间关注社会问题和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在家上学反倒给了他们更多的精力去关注生活本身,而不是陷入无尽的任务泥潭。

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所有的新型教育都面临前无参考的处境,这是一条没有人趟过的河,他们都是摸石头的人。当然,这批孩子接受新的理念的同时,也必须接受对等的实验风险,潘女士对此也早有考虑。

我问过,家庭教育的弊端在哪里?她很诚实地告诉我,除了合适的学习伙伴比较少以外,对睦华来说,体育锻炼、中文写字和学习方法依旧有提升空间,这些都会在已经5岁的二儿子身上得到重视。

但她说的另一翻话也很客观,学校老师在教学中也未必是完美的,每个人都会犯下错误并从中学习,家长未必不能成为优秀的老师。

潘女士说,“这是一条艰难的路,我不会轻易推荐别人选择家庭教育。这条路必须是夫妻双方共同的决定,并且至少有一方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

没有一个选择是绝对正确的,也没有一种生活方式适用所有人。但对于所有面对教育困扰的家庭来说,睦华的实践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家长本身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陪伴孩子成长;积极寻找外界资源,对课程与活动进行筛选;将生活与学习融合在一起,让学习自然发生;注重社会实践,并长期坚持;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和兴趣为导向的学习。

在我看来,对于在家上学的选择,比时间和金钱更宝贵的是家长自身的探索欲望。因为,这意味着家长必须放下单纯“审判者”和“投资人”的身份,变成和孩子同等的学生,花精力和孩子一同学习。

其实,如何让教育回归生活本身,可能是所有的家庭和教育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推荐阅读:

一诺 | 你也为孩子上学发愁吗?

中国教育到底缺了什么?

我送小布上一土

掀开应试教育的一帘幽梦 - 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了战略上的懒惰

我孩子在一土的真实经历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读经典老文章,发送 m 或者点下面的菜单。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请给邮箱 [email protected] 投稿吧。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