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晴热高温天气从今天开启,今夏首个高温预警已经发出,且一发就是黄色。从今天到本周五,北京平原大部地区最高温将超过35℃,部分地区达37℃。不出意外,今夏首个高温日即将诞生,且将是连续高温。
北京市气象台昨天16时40分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号,
预计17-19日本市平原大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将达35℃以上,提醒市民注意防暑降温。
这是今年以来北京发出的首个高温预警,而且一发即是黄色等级——高温有点“来势汹汹”。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去年的首个高温预警在6月21日才发出,等级为蓝色;去年的首个高温日出现在6月16日,南郊观象台最高温攀上35.1℃。这么一比,今年的首个高温预警提前了一个多月,如果周四就攀上35℃,那今年的首个高温日也比去年提前了近一个月。真是一个热情洋溢的5月。
不仅有高温,还有干热风。干热风天气是什么?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
报员尹晓惠解释,干热风天气是北方冬小麦开花灌浆期出现的一种高温(日最高气温≥32℃)、低湿(相对湿度低于30%)并伴有一定风力(大于3米/秒)的灾害性天气,可影响小麦灌浆成熟,导致小麦减产。
■
数说高温
北京市气象台提供的历史数据显示:5月中旬,南郊观象台1951-2016年的历史上有6年出现过35℃以上的高温;有2年(1968、2001年)出现过37℃以上的高温;极端最高气温为38.3℃,出现在1968年5月14日。
5月下旬,南郊观象台(1951-2016年)共有16年出现过35℃以上的高温,有3年出现过37℃以上的高温,极端最高气温为41.1℃,出现在2014年5月29日。其中35℃以上的高温日数最多为5天,出现在1965年;37℃以上的高温日数1965、2007和2014年各1天。
一:紫外线。烈日炎炎下,紫外线辐射强烈,但紫外线虽然能够杀菌、有利于维生素D的合成,促进骨骼组织发育,但同时对人的皮肤、眼睛等又具有很多危害。(应对方法:避免过久在户外,使用太阳伞、太阳镜减少紫外线对我们的侵害)
二:水。由于高温的影响,人体通过皮肤分泌大量汗液,消耗人体内水分,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导致精神不振、没有食欲等。应定时喝水,不要等口渴时再喝。冷饮和饮料不可过多食用,不然会影响食欲,严重可损伤脾胃或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三:盐分和维生素。炎炎夏日人体大量排汗,皮肤分泌的汗液中有氯化钠成分,在补充水分的同时,还要补充盐分。维生素也必不可少,西瓜、黄瓜、番茄等,亦可饮用一些水果汁。
四:调节饮食。炎热的天气精神萎靡,应吃一些蔬菜、水果拼盘、海鲜鱼类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吃油腻或煎炸的食品,并适当补充蛋白质等满足人体新陈代谢。
五:不泡冷水澡。体温的骤然下降,容易受寒,使关节产生疼痛,肢体麻木等不良反映,还可能导致一些其他危害。
六:生活起居保持规律。充分睡眠是保证人体机能保持在一个最佳状态上,同时也是预防中暑的有效措施。另外,天气虽然炎热,但睡眠时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扇下的风口处。
综合:北京晨报网、气象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