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地道风物
地道风物是中国国家地理发起的互动平台,通过脚踏实地的风物发现之旅、值得信赖的线上线下原创内容,复兴原乡传统、寻访最佳物产、捕捉匠心民艺,分享最本真的生活方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广西旅游发展委员会  ·  火热开年!5947.85万人次!2025年广 ... ·  昨天  
黑龙江省商务厅  ·  新华鲜报丨交易额增长超九成!“China ... ·  昨天  
黑龙江省商务厅  ·  新华鲜报丨交易额增长超九成!“China ... ·  昨天  
阳光海南网  ·  2025年春节假日海南旅游稳步发展,8天接待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地道风物

中国最豪横的油炸天堂,“饭张力”到底有多强?

地道风物  · 公众号  · 旅游  · 2025-01-02 18:51

正文




东北的厨房

到底有多会“炸炸炸”?



油炸,人类快乐之源 。那些金黄色的油脂与碳水混合物,飘着扑鼻的焦香,一口咬下去, 酥、松、香、脆 ,给饕客们简单又直接的快乐。或许有人会顾虑它满溢的热量,但, 这绝不是东北老铁的作风——

冰天雪地之间也能怡然自得的东北人,对热量有着极致的的迷恋。在这里,热量炸弹来者不拒,万种美味皆可油炸,甚至还能让“ 炸冰溜子 ”成为现实。


油炸冰溜子,

东北最炫技的一道特色神菜。

图/暴走厨房


大多数人对油炸的印象往往是色泽金黄、一咬就掉渣的路边炸鸡,或是夜宵摊上的各式油炸肉串,但在东北,油炸是 烹饪宇宙的通用魔法 ,深入贯穿到餐桌上的各式美味中:先炸后熘的 锅包肉、熘肉段 ,在诱人的酱汁勾芡之间仍能保持一层有韧性的金身; 炸三样、炸小河虾 ,也都能炸出极致的焦香;甚至素菜也要经过热油的一番锤炼,譬如这 地三鲜 必须过油,才能成就土豆块和茄子块的蓬松软糯;还有炸好的 地瓜和苹果 ,裹了糖浆之后还能成就“拔丝”的魔法;东北闺女小子们平时更是不乏油炸的佐餐零嘴儿,家里一炸就是一锅的 炸萝卜丸子 ,还有从市场上买回来的 炸果子、油炸糕、炸大枣 ,直把人喂得咕咚圆.......


来东北,体验被油炸包围的快感吧!

摄影/nannan


天冷了, 带上你1TB的胃,来东北贴膘吧!




油炸和肉的结合

成就了多少东北菜顶流?



在东北, 油炸是对肉食的最高礼遇 。要想忙活出一桌宾客尽欢的“ 硬菜 ”,砧板旁边几盆鲜亮的肉,和锅里滚烫沸腾的热油,可都是不容缺席的主角。


在煎、炒、烹、炸、煮之外,东北菜之中还有一个重要公式:“ ”。 挂糊、油炸、勾芡 ,堪称猪肉最强的“赋魅”三部曲。不信你看,以“熘”开头的 熘肉段 ,从来都是东北孩子们吃席时率先争抢的“ 小炮弹 ”,夹上一筷放进嘴里,舌尖最先触及咸香的芡汁,牙齿咬破硬壳时又尝到炸物的酥脆;再嚼几下,就已是满口的肉汁和油香.....油炸在这其中实在立了大功,酥脆的外皮蘸饱酱汁之后变成极其浓郁的酱汁皮,越抿越有滋味,又好似一层“金钟罩铁布衫”紧紧地锁住肉段的汁水,嚼起来一点都不柴。不过也有不少人更爱它的“双胞胎兄弟” 樱桃肉 ,芡汁不是咸香而是糖醋口的,送进口中口腔一阵酥麻,是极其呛口的酸甜。


熘肉段和樱桃肉,

堪称东北炸肉界的顶流“双姝”。

摄影/周小默吃不胖、图虫·创意


而大家最熟悉的 锅包肉 ,其实算是溜肉段的“小辈”了。它是上世纪哈尔滨的官厨郑兴文由焦烧肉条改良而来,使用切得薄薄一片的猪肉片,下锅炸得 更酥脆 ,出锅勾芡时也只勾上薄薄一层糖醋汁,剔透晶亮,一口下去那嘎嘣脆的口感,是锅包肉信徒们最迷恋的灵魂。

而在炸肉片这个领域,可不止锅包肉一员大将。譬如老哈尔滨人就更认一道 松塔肉片 ,外皮炸得又酥又韧,还包裹着蓬蓬脆脆的鸡蛋松。肉片先炸一道,二次入锅时又要烹入酱油、白糖、鲜汤、水淀粉构成的滋汁,滋汁顺着肉片表层焦壳的气孔钻入肉片里,后路却瞬间被热油锁住,咬开之后柔软溢汁,相当好吃。

没人能拒绝一块刚出锅的锅包肉!

摄影/上海去哪吃(meishi388)


和先炸后熘的肉菜不同,各式 内脏 则省去了勾芡,以油脂和油炸脆皮形成最原始的碰撞。东北的夜宵场上,大哥们推杯换盏之间,少不了点上一道 炸沙肝 (脾脏),黑黢黢的外表其貌不扬,咬下去却是外酥里嫩、一点不腥,越嚼越有味,堪称下酒菜界的C位。本地餐馆里,一道炸 猪沙肝、猪腰、猪大肠 油合体的“ 炸三 ”,更是油脂的盛宴。炸好之后撒上一把椒盐就出锅,每一口下去都酥香无比,是无比罪恶的“大补”硬菜。


炸三样,停不下来的咸香小零嘴儿。

摄影/刘都


火热的油锅,也是不少 河鲜 最好的舞台, 炸黄花鱼 有多香自是不用说,东北特产的 刀鱼 ,最灵魂的烹饪方式也不是炖,而是炸。有的老饕喜欢裹上厚厚的面糊,锁住刀鱼肉的柔嫩鲜香;也有人单单只粘上一层薄薄的面粉,爱的就是那炸到焦香的口感;孩子们上山下河摸到的 小河虾 ,回家带给妈妈洗净下锅,也能炸出一道酥脆美餐,不知不觉就能干掉一盘......


东北的炸鱼炸虾,酥到骨子里!

摄影/上海去哪吃(meishi388)、图虫·创意




东北人的炸锅

连素菜都不放过?



东北人对“ 过油 ”可谓是相当执着,不止体现在肉食饕餮上,连素菜也是如此。一道 地三鲜 ,是遍地可寻的东北家常菜,但不少东北游子在外下馆子时,大都有过心头一紧的时刻: 老板,这茄子咋没过油啊!

出于少吃油的考量,不少厨师做地三鲜时会选择性精简食材过油的步骤,然而在东北娃子心里,这却是不能省略的点睛之笔。不过油的烧茄子只能叫煮茄子,地三鲜也不再是地三鲜,只有过了油,那切成滚刀块的茄子或土豆,才能真正迎来蜕变——茄子不再是那清淡无味的样子,而是表皮酥脆、内里软滑,朴实的土豆也换了个质地,变得外刚内糯,亲密无间地吸附着酱汁,在口中轻抿即化,简直太香了。

不过油的地三鲜,不配叫地三鲜!

图/视觉中国


有赖于热油的点化,茄子在东北的厨房里可谓是大显身手,除了地三鲜、烧茄子,还有一道人人爱的 酿茄盒 ,用料虽然简单,却是东北盒饭界的“人气王”。把茄子切段横切出一个开口、兜上鼓鼓囊囊的肉馅,就变身为一个个“ 东北汉堡 ”了,裹上面糊下锅炸出脆皮,又在热烈的勾芡中化为绵密咸香,是白米饭的终极大杀器。


“东北汉堡”炸茄盒。

图/视觉中国


要说油炸素味,也不能忽略那些 甜蜜十足的“小孩菜” 拔丝地瓜,拔丝土豆,拔丝苹果 ......构建出的“拔丝”宇宙,堪称东北老饕最具脑洞的创造。先是在油锅里炼就一身坚硬质地,再用油熬出金色糖浆、趁热勾勒出一身“金钟罩”,甚至连盘子上都要抹层油,以防糖丝粘连、对洗碗的人造成太多工作量......虽说做起来十足麻烦,但只要有吃到嘴里那香脆甜蜜的幸福,一切也都值得了。


拔丝地瓜,香到让人舔盘底。

图/视觉中国




油炸碳水

东北孩子的冬日幸福



临近年关, 油炸碳水 开始高频占领东北人的餐桌。对东北孩子来说,过年时最有滋味的消遣大概就是边看电视边捏 萝卜丸子 了。把青红萝卜擦成细丝,学着妈妈的动作有模有样地和着面浆捏成团,再小心翼翼投到油锅里。直到丸子浮起,扑鼻的油香味也散逸开来,“监守自盗”地拈上两颗放入嘴里, 焦香酥脆 ,滋味比肉丸子还要好。炸好的丸子用袋子装好放进冰箱,炸一次能吃上几天,简直是最好的零嘴儿。

在东北孩子心里,

炸萝卜丸子的地位可比肉丸还高。

图/视觉中国


东北的露天市场,更是以花样的油炸品满足着人们的口腹之欢,在家里宅着的孩子都翘首以盼,等着家长们采购归来的“ 战利品 ”:一整只的 裹面鸡架 ,本来是留到吃饭时佐餐用,但没等开饭就已经被“大卸八块”、嗦得只剩骨头;还有拳头差不多大的 油炸糕 ,扯开油亮的外皮,内里的糯米内馅是极具反差的松软,米香萦绕舌尖,不知不觉就能干掉半兜子,是最幸福的早点之选;要么是一大袋凉了也还是酥脆的 炸果子、炸馓子 ,不少集市还有 炸大枣 ,咬开酥脆的外表越嚼越甜蜜,是最有味的“东北甜点”......


刚出锅的油炸糕,香飘二里地!

摄影/朱露翔


东北人的一日三餐不可无油炸,滚热的油锅里诞生着层出不穷的炸物, 支撑着东北餐食的热烈底色,也构建着冰天雪地里的花样幸福。




文 | 阿智

图片编辑 | 王家乐

首图 | 吴学文

封图 | 视觉中国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