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国能源转型步入深水区,储能产业正成为政策调控与供应链重构的核心战场。根据Energy Storage 网站作者
Cameron Murray
的文章,美国国税局最新发布的2025-08号公告,通过精细化成本核算机制,推动美国储能产业本土化进程进入加速通道。
新版成本核算体系
更新后的成本比例表可以用来计算相关产品是否有资格获得额外10%的投资税收减免。根据标准,
要获得此项减免,在建项目中需使用40%的美国制造的产品,而到2027年,这一比重将分阶段增加至55%。
2023年,美国首次引入基于成本的美国本土制造计算方法,当时这一方法引发了强烈的反对,这或许也是此次修订的原因。而引入成本参考系统,可为企业提供一种替代方案,而无需企业提供其自身的成本数据。
技术迭代导向:电池包成本权重下调7个百分点至65.6%,反映电芯技术成熟度提升与规模化效应显现。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统计,2024年全球磷酸铁锂电芯均价已降至$98/kWh,较2022年峰值下降34%。
系统集成倾斜:电池集装箱成本权重提升7.5个百分点至29.8%,凸显系统集成技术价值。特斯拉最新财报显示,其Megapack系统集成环节毛利率达28%,远超电芯制造环节。
本土制造倒逼:55%的终极本土化目标,构建起严密的政策漏斗。以Fluence德州工厂为例,其本土采购率已从2023年的37%提升至2024Q2的48%,预计2025年达标。
储能供应链重构
通过新版成本核算体系的精细化成本核算机制,美国储能供应链将重构将呈现
产能扩张、
垂直整合、
材料本地化的
"三级跃迁"特征,进而引发全球产业链深度调整。
(美国储能供应链企业增长预测图)
在新版成本核算体系下,储能企业决策逻辑将呈现"三重优先"。
关税规避优先:25%的惩罚性关税触发本土化经济阈值。根据WoodMac测算显示,当本土化率达52%时,综合成本可与进口方案持平。
政策套利优先:45X条款单Wh补贴相当于降低$35/kWh生产成本,头部企业通过"制造抵免+ITC叠加"可实现双倍政策红利。
技术控制优先:DOE将储能纳入国防生产法优先领域,SK On等企业借机构建"美国籍"技术体系,其Texas工厂电芯能量密度已达280Wh/kg。
目前,美国企业的头部阵营如Fluence、特斯拉凭借先发优势占据43%市场份额,其本土化率超行业均值15个百分点;美本土
初创企业通过模块化架构实现快速达标,如Form Energy的100小时铁空气电池系统,本土化率投产即达60%。
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储能出海企业如宁德时代通过技术授权规避政策风险,其合作项目本土化率核算达58%,
开辟"轻资产"出海路径。
碳索储能网认为,当前政策调整标志着美国储能产业从补贴驱动转向规则主导的新阶段。我国储能企业出海需构建"政策感知型"研发体系,在材料创新、产能布局、税务架构等领域建立动态响应机制。在这场本土化竞赛中,兼具技术弹性与供应链韧性的出海企业才能更好的适应美国
新版成本核算体系带来的规则不确定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