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定“名师”是一条歧路,它产生不良后果
首先,它对学生成长真的有益吗?
这种评选直接冲击正常教学。
本来,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了解学生,依据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来组织、设计教学行为。不同学生的知识、能力、潜能各不相同,评价教师应该依据他的教育教学对学生产生的有效影响的大小来决定,而非教学成绩。
仅依据教学成绩评价教师,使教师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求,不得不采取应试、填鸭、强迫式的教学方法来凸显教学业绩。这种评选造成了多地多校忙于作秀,忙于上公开课,忙于开会评比的恶劣现象。
其次,它对教师发展真的有益吗?
现在的“名师”评选在价值上存在误区,很多教师追求“名”而忽视“实”,追求外在而忽视内在,目光盯着各种优胜的标准而非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要。
依据现在流行的量化标准进行“名师”评选时,不仅有可能对一般的教师产生误导,也可能断送那些被评选出来的所谓“名师”的前途。
因为他们大多还未达到“名师”的境界,还处在成长和发展之中,“名师”的光环使他们失去了成长和发展的自主性,断送了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潜力。这样的评比让教师间关系恶化、协作困难,大大动摇了教师安身立命的根基,破坏了校园的教育氛围。
再次,被冠以“名师”的人经得起时间检验吗?“名师”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职业发展与生命成长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量化教学成绩的过程。
教学成绩的量化只是成为“名师”必备条件中的一部分,而且是表面的外在的部分。
若评选“名师”流于表面,就会导致学校和教师把作秀般的公开课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全部,把写论文作为教学研究的全部,把题海般训练所得成绩作为教育的全部。这样做亵渎了“名师”的称号,不出数年,“名师”们便会原形毕露。
有些实地调查更让人吃惊。有些学校的“名师”只是工具,是漂亮的装饰品,只在领导检查考察时出现,在公开示范时出现,在校际活动时出现,在为学校争取资源时出现,也就是说,“名师”实际上很少或干脆不从事教学工作。
大量的教学工作由那些没有名的教师做,这些教师即便是做了实质性的优质工作,也不能名正言顺地得其名。简言之,“名师”已经异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