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上半年处罚榜 三大原因致违规频发(附名单及真相)
■ 对上市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监管层重拳出击:今年上半年共计开出126份罚单,涉及67家上市公司,这一罚单数量几乎是2011年同期的10倍。其中,35份罚单涉及了罚款事项,累计罚款金额4.8亿元
■ 未及时公开披露重大事项、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未依法履行职责等三大违规事项,是这些上市公司受罚的主要原因
■ 虽然当前监管层对上市公司监管力度显著加大,但市场人士建议,上市公司违法违规成本仍需提高,面对证券欺诈,投资者也应积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今年以来,监管层对上市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重拳出击,处罚范围和惩处力度不断扩大,得到市场各方的广泛认可。
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以A股上市公司为主体,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沪深交易所等监管部门共对67家上市公司开出126份罚单,这一数量几乎是2011年同期的10倍。其中,35份罚单涉及了罚款事项,累计罚款金额4.8亿元。
从监管机构的处罚方式看,由证监会及交易所发出的“出具警示函”最为常见,排在其后的还有“公开处罚”以及可能导致上市公司退市的“公开谴责”。其中,未及时公开披露重大事项、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未依法履行职责等三大违规事项,是这些上市公司受罚的主要原因。
面对多家上市公司罔顾法规、知法犯法的事实,有市场人士指出,最好的约束机制还是提高违法违规成本。
“当前监管层对上市公司监管力度显著加大,市场有目共睹,但有些上市公司的违规成本还是太低,譬如粉饰财报、内幕交易等情节和后果比较严重的违规行为,处罚应该更重一些。”一位接据记者采访的市场人士表示,此外,不断健全投资者追偿机制,鼓励投资者对违法违规公司提起诉讼并索赔,不仅能够减少上市公司违规行为,也是对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高压严打违规行为
据记者对2011年以来监管机构对A股上市公司的处罚情况进行了统计,以每年的上半年为统计区间,除了今年上半年的126份,2016年上半年监管层开出了100份罚单,2015年同期是77份,2014至2011年分别为46份、26份、18份和14份,处罚力度显著加大。
从处罚对象看,126份罚单共涉及67家上市公司。也就是说,受罚公司中有相当一部分不只领受了一张罚单。以轰动市场的ST慧球案为例,该公司在今年2月24日曾因“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未依法履行其他职责”等违规行为被公开处罚;6月3日,该公司又因为“未及时披露公司重大事项”等原因被上交所公开谴责。此外,上交所还公开认定部分当事人终身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另一家上市公司三房巷及其控股、参股股东因“未及时披露公司重大事项,未依法履行其他职责”等原因,在今年上半年共计领到了6份罚单。此外,\*ST匹凸、美丽生态、美都能源、莫高股份、联创互联、登云股份、\*ST大有等公司,也都在今年上半年受到至少两次的处罚。
从监管机构的处罚方法来看,由证监会及交易所发出的“出具警示函”最为常见。在总计约126份罚单中,“出具警示函”就占到47份、“公开处罚”则有36次,而可能导致上市公司退市的“公开谴责”也有23次。其余的20份罚单中,相关处罚措施除了1次约谈、1次内部通报批评和1次责令改正外,其余17次均为“公开批评”。
从罚款情况看,其中的35份罚单涉及了罚款事项,累计总金额约为4.8亿元。其中金额最大一张罚单开给了中信证券,罚款金额为3.08亿元。
据了解,中信证券的巨额罚单源于两年前轰动一时的“司度炒A股”一案。在该案中,中信证券等几家券商违规向外资机构司度(上海)贸易有限公司提供融资融券业务。
中信证券5月24日公告称,公司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因2015年公司在融资融券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违反“未按照规定与客户签订业务合同”规定之嫌,证监会责令中信证券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人民币6165万元,并处人民币3.08亿元罚款。
因为司度案被罚的,还有海通证券和国信证券两家券商以及国信期货一家期货公司,三者分别被证监会罚款255万元、1.04亿元和54万元,并没收违法所得。
上市公司监管及违法违规处罚力度不断扩大,受到了市场广泛好评。7月7日,证监会在通报上半年稽查执法工作情况时也指出,今年上半年,针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案件、炒作次新股等恶性操纵案件、内幕交易案件等市场热点,证监会集中部署了三批43起专项执法行动案件,对证券期货违法违规行为给予了严厉打击。
其中,证监会重点关注了涉及并购重组、异常交易等重大违法线索,上半年共受理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线索159件,占到全部线索数量的60%;受理上市公司及新三板挂牌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线索37件,同比增长61%。
监管重拳出击,各类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效率也在今年得到大幅提升。根据证监会通报,2017年新增立案案件在调查阶段的平均用时仅为56天,较整体案件办理周期缩短138天。其中,山东墨龙内幕交易案仅用21天,ST慧球信息披露违规等多起重大案件的办理周期在40天左右。
三大原因致违规频发
记者对这126份罚单的“违规类型”进行统计后发现,未及时公开披露重大事项、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未依法履行职责等三大违规事项,是这些上市公司受罚的主要原因。
具体来看,因“未及时公开披露重大信息”而受处罚的上市公司最为常见,超过80份罚单因为这一原因开出,在上半年全部罚单中占比超过2/3。隶属于“未及时披露公司重大事项”的违规行为有多种,粉饰财报便是其中情节较为恶劣的一种。
以雅百特为例,该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受到了“公开处罚”。根据证监会披露,雅百特在2015年至2016年9月间,通过虚构海外工程项目、虚构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等手段,累计虚增营业收入约5.8亿元,虚增利润近2.6亿元。其中2015年虚增利润占当期利润总额约73%,2016年虚增利润占当期利润总额约11%。针对其信披违规行为,证监会拟对雅百特处以60万元罚款,拟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顶格处罚,同时对主要负责人员采取终身市场禁入以及3至5年不等的证券市场禁入。
另一家公司\*ST墨龙,自2015年以来,为了粉饰季度报告、半年报财务数据,公司在真实财务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调增销售单价虚增暂估收入,同时少结转销售成本,实现净利润的虚增。经上述调整后,公司2015年、2016年的一季报、半年报、三季报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从亏损调整为盈利。案发后,该公司因最近两个会计年度净利润连续为负值,于今年4月7日被调出港股通名单,并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股票简称由“山东墨龙”变更为“*ST墨龙”。